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围绕"体系的二重化"、"逻辑的神秘主义"和"现实的主体变成单纯的名称"三个主题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了批判,不仅把被黑氏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逻辑重新颠倒了过来,而且生发出科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幻象的诸多政治哲学道口。但作为一部思想实验性文本,马克思在同黑格尔的思想较量中,还未真正理解黑格尔国家观中深邃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丰富的社会批判思想。本文试图从社会批判的缘起、社会批判的对象、社会批判的主体、社会批判的旨趣、社会批判的视野五个角度解读这部经典文本的科学内涵,以此来认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构筑。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第一次转变的开端.<莱茵报>时期的现实政治问题所引发的"苦恼",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动因的最初萌发."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写作和在此基础上对费尔巴哈"颠倒方法"革命意义的确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前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理论成果表现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确立、新矛盾观的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萌芽,以及人民主权民主制的思想发端.  相似文献   

6.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站在理性、人民性的立场上对黑格尔关于主权在君的思想展开全面的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阐明并论证了有关人民主权的思想主张,人民主权意味着人民作为普遍理性的化身而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主权构成了未来民主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对黑格尔君主主权的批判折射出他对理性的独特理解,其人民主权的思想在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留白”,这些“留白”浸润着他对突破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框架的思考。马克思搁置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及的《市民社会》章写作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他当时无法对私有财产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一方面,他所坚持的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式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他缺乏经济史的理论视野,无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两个转向:其一,对私有财产和等级问题的历史考察,使他无意中转向了唯物史观;其二,认识到深入研究市民社会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促使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改造和批判继承工作,是他们毕生共同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837年青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时业已钻研黑格尔哲学,不久,他写下了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批判成果的许多著作,诸如:《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等。在此期间,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还散见于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后来,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等著作中继续扩大这一成果。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3年春夏季节写于克罗茨纳赫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第260-313节的全面分析和批判(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马克思未能将其完整写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立场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原则的批判研究,第一次提出并郑重阐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市民社会思想,应当承认,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还不是在完全科学的意味上使用的,就其性质而言,还未完全突破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怪圈。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中深刻地孕育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的萌芽,为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通了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位置显赫,对它进行评析似乎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国家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首先论述《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曾使受黑格尔主义影响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了动摇,开始审视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进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开始解决"使他产生苦恼的疑问",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了批判分析;最后进一步对马恩国家理论的飞跃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试图从“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社会历史语境”“对宗教批判的逻辑梳理”以及“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准确所指”这三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没有最后完成的一部著作.这里说的"黑格尔法哲学",是指黑格尔于1821年发表的《法哲学原理》一书.该著作由"抽象法"、"道德法"和"伦理法"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伦理法"部分又包括"家庭"、"市民主义"和"国家"三个部分,它论述的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精神哲学"的第二个环节"客观精神"的发展情况.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法"乃是潜蕴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试图把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本解渎与对它的直接的理论背景的分析结合起来,说明马克思在手稿中的主题思想不是要解决市民社会和国家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它同时也是对现代国家的批判…来表达在“人民成为国家的原则”的基础上,重建人民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同一性的实践诉求。这是青年马克思在政治领域中探求消除理想与现实、普遍与特殊的二元对立,和实现人类的普遍解放的客观形式的重要体现,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然环节。  相似文献   

14.
国家和法的问题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名著中,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对自己早年推崇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清算和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在社会、国家与法的关系上的唯心主义法哲学观,实现了在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突破和超越。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也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转型期间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早在1843年春夏之际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就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表明当时他已开始重视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了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的思想。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5页)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哲学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结合,强调哲学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立足当时德国社会现状,为探索人的解放问题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通过对宗教、对德国社会现实、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提出理论解放对于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为马克思以后研究人的解放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我们探索东方道路进程中关于人的解放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从批判宗教对人的异化入手,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对落后的德国社会的批判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历史出发的态度;最后对产生于德国社会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完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彻底的清算,也从理论上将人的本质又重新赋予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从批判宗教对人的异化入手,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对落后的德国社会的批判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历史出发的态度;最后对产生于德国社会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完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彻底的清算,也从理论上将人的本质又重新赋予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20.
剖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本中的唯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之一,它反映了马克思正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本文将通过《导言》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剖析马克思早期的唯物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