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2年被称为高等教育界的MOOC元年,"互联网+"教育在彼时受到关注,高校的思政教育在这股互联网的技术侵袭下不得不进行多方位的改革,以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着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学生参与改革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作为当前网络社会热点词汇,不仅仅对社会有重大意义,同时与高校思政教学相结合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发展。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教育人才的重要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的新兴技术,转换思维,在思政教育模式中寻求创新。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反思、对"互联网+"的思政模式提出时代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吕聪 《现代职业教育》2022,(15):148-150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模式,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尽管大多数高校都立足于构建"互联网+"格局,积极探索多元化、系统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但"互联网+"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简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有利于高校教育实现变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文简要概述课程思政内涵意义,强调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可行性,提出打好工作基础、优化课程设计、建设师资力量等策略,促进高校有效建设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对各行业发展均起到一定积极影响,高校教育应紧抓"互联网+"教育发展新趋势,加强高校综合教育能力。尤其在思政教育方面,应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新思维,为高校思政教育充分融入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今世界已经完全步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当中所蕴含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也在不断提升,并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去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准确把握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学造成的冲击,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将学生参与思政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发展夯实根基。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造成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建议,希望可以为高校思政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刘利编著的《互联网+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2017年11月1日,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基于"互联网+"背景,对思政教育路径展开新的探索。本书共分为八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是"互联网+"教育的理论概述,其中包括"互联网+"教育的起源、内涵及基本特征。第二章论述关于思政课的功能和地位,包含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功能及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第三章基于"互联网+"视域思政课教育原则和理念,主要概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和重要理念。第四章探讨"互联网+"视域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其中包含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实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思政课而言,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从三个方面"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来探讨教师观念的转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以期对今后教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尹娜 《现代职业教育》2022,(18):165-167
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紧随时代步伐,完善高效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开辟搭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格局.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提出优化提升策略,以期高校思政育人效果的最优化实现.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学一直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融合与交互、创新与重构的特征,转变思维,实现"互联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高校思政课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显示出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作用,更对人们的思维、行为、习惯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式发展。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网络不仅使教育外部环境改变,更推动着教育理念、方式方法、模式的内部变革。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结合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实际情况,就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与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当今"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思政课面临的冲击与挑战,探讨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引导教师采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教学方式,提升人文素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从而开辟一条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专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王慧智 《学子》2014,(3):95-95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交流互动不可缺少的平台。紧紧跟随的网络文化也快速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网络语言的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不可避免,在高校的思政可教育上,怎样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将传统的马哲教育和时尚的网络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引导是一门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和探索在网络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对抢占网络文化阵地 ,夺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有重大意义。一、尽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掌握更多的信息 ,具有更多的知识 ,具备更高的网络素质。网络素质包括对互联网的知识水平及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只有既懂思政教育又熟悉网络技术的“复合型”思政教育工作者才能将互联网技术灵活并有效地运用于教育中。而现在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由于知识结构和技术上的缺陷 ,在网络环境下并不能得心应手地开…  相似文献   

15.
刘欣 《科教导刊》2019,(11):84-85
随着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强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互联网+"的思想应用于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来,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德育型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立德树人实践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互联网+"视阈下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优势与挑战,从学校、老师、互联网平台等三方面的具体措施做了阐述,希望能推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应用,成为新时期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选择。新时代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对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革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政教育平台。本文选取"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作为切入点,对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进行了解读,力求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助力思政课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大变革的产物,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趋势。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力缺失、教育形式及方法单一、权威性下降、干预能力不足的难点,高等院校应通过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力、丰富思政教育方法、树立教育机构教育威信、构建思政教育预警机制、加强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接轨等路径,实现网络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网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还难以满足互联网发展速度与大学生学习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强化吸引力与时代感,把“互联网+”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紧密融合,革新网络思政教育手段,强化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与各领域的紧密结合,网络课程思政成为育人工作发展的一大趋势。文章首先指出了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然后梳理了"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从机制、体系、模式三方面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网络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