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创作深受犹太历史和《旧约》的影响,这是他的作品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原因之一。本文从《旧约》原型角度入手,对小说《伙计》中莫里斯这一典型的犹太受难形象进行探讨,以期理解作家在小说中受难犹太文化母题的文化构因,并探究马拉默德通过塑造典型的犹太受难形象对社会现实所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颓败线的颤动》的主旨,并不是伦理批判。老妇人“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在精神哲学上与克尔凯郭尔笔下的亚伯拉罕杀子献祭上帝的故事具有类似性:它们都采用旷野呼告的形式,以超越伦理的目光和在绝望中觉悟最高真理的悖论方式展开对新的精神哲学的呼唤,具有宗教哲学的暗喻价值。既有的价值观在此崩溃。鲁迅以此为中国人呼唤新的哲学作尝试,问鼎受难人生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苦难的史诗,让人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苦难,并告诉人们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中,应该怎样克服世界的荒诞和"卡拉马佐夫式的气质":那就是象基督一样为信仰受难。《卡拉马佐夫兄弟》并不是一部"复调小说",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特殊方式写成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4.
《野草》作为一部充满鲁迅矛盾、痛苦、自省与抗争情感的散文诗集,23篇中有5篇塑造儿童形象。鲁迅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借鉴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希望的代名词——儿童具有强烈的象征色彩,同时将对希望的思索与自我体验贯穿于儿童形象塑造过程,冷眼观察、冷静思考,从中折射出鲁迅受难意识、自省品格、反抗精神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苦难的史诗,让人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苦难,并告诉人们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中,应该怎样克服世界的荒诞和“卡拉巴佐夫式的气质”:那就是象基督一样为信仰受难。《卡拉马佐无兄弟》并不是一部“复调小说”,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特殊方式写成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6.
王茜 《中国研究生》2012,(11):24-27
《耶稣受难记》被梅尔·吉布森通过电影语言将宗教史乃至人类史上两千年前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重新还原在当代人面前,"耶稣受难"或者"基督受难"无论对基督教世界与非基督教世界、有宗教感或无宗教感的人,都有种最基本的表征意义,即"受难"。圣经乃至历史上的耶稣受难,都是有信仰和世俗、还有人心本身上的苦难与救赎的现实与精神意指,显露在"神迹",也显露在人之命运里。但这次时隔两千年后电子传媒时代的电影语言里的"耶稣受难",是否让信天主教的导演梅尔·吉布森在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又一次完成了电影时代  相似文献   

7.
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必修标准教材《音乐鉴赏》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选用巴赫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的《马太受难曲》中的第1、72、78三个分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本文,简单介绍巴赫和《马太受难曲》音乐特点,探讨如何让普通高中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和感受"宗教音乐""复调音乐"《马太受难曲》的审美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郑敏虹 《文教资料》2013,(31):103-105
鲁迅早年科学观与宗教观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是其与基督教文化发生关联的思想背景。在与基督教文化的接触中,他更为看重张扬个性、反抗奴役的“摩罗”精神;对于《圣经》文本,鲁迅不仅在语言、文体和风格上借用了其文学性的因素.更通过对耶稣受难事件的改写将其与中国国民性问题对接,与基督教思想对话。其对既有宗教形式的否定不是出于理性与宗教的对立,而是对理想中的信仰自由与现实里的精神奴役之间距离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9.
理查德·塔纳斯在新著《西方精神受难曲》一书中将西方精神归结为“男性化的理性精神” ,把普罗米修斯视为西方精神的人格化代表。然而 ,纵观西方历史 ,自希腊古典文明的兴起 ,经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到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文明的建立 ,西方文化的本体精神实际上经历了由“英雄主义的理性精神”向着“形式化的理性精神”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原型通常是指在世界文学中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内容,例如题旨、意向、母题和素材等等。弗莱的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反复出现的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弗莱就是要打破作品之间的隔膜,从中找到普遍存在的共同意义。希腊神话中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悬崖上,长矛刺穿他的胸部,大鹰每天早晨来啄食他的肝脏,几千年的折磨铸就了这个悲剧英雄——为人类受难的原型。受难的耶稣"形象现已成为原型意义上的文学意象。哈代在《苔丝》中将心甘情愿承受磨难的女主人公苔丝描写成耶稣基督精神的载体,体现了纯洁、忠诚的女性准则。中国神话中的大禹之父鲧和为求雨而被暴晒至死的鲧,都是受难原型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2.
黎简是清代中叶顺德文艺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位杰出人物,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尤以风格独特的诗歌见长。通过分析他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尝试探索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他心系苍生的忧患意识以及在穷困潦倒的生活环境下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幽默大师”老舍的幽默里始终流露出较为浓重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于他对苦难民众和民族的悲悯情怀、对丑恶人物和现象的批判精神、对人生困境与矛盾的悲观情绪,这又形成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哈罗德·品特早期的“威胁喜剧”展现了饱受外来威胁的人类生存状态.剧中人物语言、行为、性格的矛盾性和狭小、封闭空间传递的威胁感构成了“品特式”戏剧的主要元素.品特以喜剧手法传达了强烈的社会悲剧感,阐释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感悟,开创了全新的戏剧风格.  相似文献   

15.
蒋捷是宋元易代之际的著名词人,亲历朝代更替,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惨痛。其词流露出强烈的遗民情绪,即大量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与今昔之慨,表达义不仕元的决心,对于南宋灭亡的历史也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些思想情感和主题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宋元遗民的共同心曲。  相似文献   

16.
蒙克是挪威杰出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孤独的情调等独特风格,并表现出在生命的痛苦中发出的声声呐喊。他在绘画作品中,描绘灵魂的印象,讴歌生命,在与现实的顽强抗争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7.
在穆旦的诗歌中,“我”的言说、理性的思辨色彩以及独特的受难意识等使他的诗歌充满复杂性和智性,他用各种强烈的个人经验(个人性)来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公共性),并且能够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使他的诗歌走出自我宣泄的个人性而走向具有普遍真理的公共性,上升到对生命的追问,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的高度,创建了属于穆旦的独特的诗歌体系。  相似文献   

18.
鬼子的意义,在于他掌握了转换苦难的文学智慧。鬼子的小说以声东击西的方式,显示出现实主义文学再生的力量,在叙事学的意义上为当下文学生态提供了新的审美参照。  相似文献   

19.
元和三年是柳宗元生平至为重要的一年,有五大原因促进了他的转变:摆脱了赐死的阴影;缓解了亡母之痛;聚齐了一批同病相怜、相互慰勉的朋友;拥有了时不我待、急起直追的紧迫感;身体略有起色。为此,柳宗元通过游山玩水、重新确立目标、读书撰著、以赋明志等,实现了全面调适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当代诗歌已经疏远了人民,因而人民也就远离了当代诗坛。王学忠的诗歌,以一位平民诗人的另类呐喊,真实地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境遇,深刻揭露了愈演愈烈的社会腐败现象,表现出可贵的主人翁意识与忧患意识。在底层问题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当下,王学忠的诗歌,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