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体育新闻的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它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它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于社会,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应,并激发出强大的经济效益.而使其影响作用于社会的传递渠道,便是新闻媒介.如今,体育新闻的经济效益已日渐彰显.  相似文献   

2.
社会作用于电视,电视也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电视传播群的低俗之风,那些宣扬颓废堕落、追逐享乐至上的电视节目只能产生负作用,它“把人置于全被动、被示知、被塑造、被麻痹、被痴化、被矮缩(指变得浅薄、幼稚、低下、庸俗、迂无毅力等)的地位”,(陈尔泰《电视存现说》)其破坏性是巨大的,它那种强烈的暗示影响、潜在的教唆怂恿所产生的“核能量”与“毁灭性”决不容低估,理当加以高度警觉,筑堤防范。  相似文献   

3.
电视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人们已有感受,它在天天同亿万人民的联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生活方式。电视以它特有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行为,因而产生了“电视文化”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论电子文献的影响与图书馆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电子文献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日益显露出生机勃勃,并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强大的生命力,给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在信息收集、服务方式、人员要求方面要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2006,(4):37-37
《新闻潮》2005年第9期发表刘宇的文章《党报社会新闻的导向性功能》。 文章认为,社会新闻表面上较少直接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及政治经济政策,却有着广阔的覆盖面和强大的渗透力,极易在广大群众中产生舆论影响,潜移默化地促成某种社会舆论环境的形成,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情绪、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它的舆论导向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论图书馆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社会经济实力、文化与教育水平、科技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环境构成它发展的外在动力。社会提供的活动承受力和范围越大,图书馆本身活动的范围就越大,其发展也越快。反过来.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生活,它通过其社会职能作用于社会,为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图书馆作用于社会,体现在它与社会的交流和它对社会的吸引及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不能直接产生社会效益林之达新闻传播下象电流、天然气流那样能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它必须首先作用于人的心理,以心理为中介才转化、显示出它的社会效益。国内外不少新闻学、传播学论著在论述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往往把这个中介忽略了。忽略了这个中介,关于新闻...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伊斯兰图书馆事业起源的特殊社会背景及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点。论述了早期伊斯兰国家强大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力量对图书馆事业如何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以及在此动力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中世纪伊斯兰图书馆事业对世界文化发展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政法报道要注重政策、法律、细节和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华山 《新闻窗》2007,(6):61-62
政法新闻是报纸版面上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特有的宽泛性和强大的社会关联性受到读者的关注。政法新闻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期刊主体意识是一个能代表刊物面向社会的自主的能动的精神体系。一个刊物从创刊以来对社会出版发行,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通过每期发表的文章,已经作用于读者的心灵,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使人们对这一个刊物产生一定的印象,因而就认定它,自觉地去订阅它,亲近它。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刊物的哪一篇文章打动了这一大批读者的心,也不是因为某一期的内容特别对读者的口味而使他们产生好感。而是整个刊物通过一期接一期所发文章传递的精  相似文献   

11.
黄德劲 《青年记者》2007,(14):74-74
作为“旗帜”、“灵魂”,评论对一张报纸,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一个充分信息化的时代,有生命力的新闻时评,意在反思社会转型时代的信鼠加速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存在所产生的强大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是不断扩大信息流量,同时也在扩大传播主体的社会范畴。  相似文献   

12.
孙洪 《声屏世界》2004,(1):47-48
所谓“经营节目”并不是搞“有偿新闻”,而是充分挖掘节目在发挥社会效益、作用于人群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地引导观众、开拓市场,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最终达到电视节目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各省级电视台应如何经营好这座“电视大厦”,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电视产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3.
肖芃 《青年记者》2006,(1):54-55
大众媒介素来有舆论监督之职责。在西方,记通常被冠予“无冕之王”的称号;而在中国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媒体也是影响时代进程的强大宣传工具。现代社会中,尽管化的多元形态使媒体无法完全决定公众的观点与行为,但有着强大传播效果的媒体议程,依然具有影响民众、变革社会的能力。然而,媒体议程的设置,却并不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会受到传播规则的种种制约。  相似文献   

14.
苗阳 《新闻爱好者》2011,(10):120-121
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外交是社会的构成要件,也是新闻的来源。新闻来自社会,也会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社会产生影响。谢六逸先生的新闻社会观,既有西方新闻学思想的痕迹,也受到了梁启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雄燕 《新闻爱好者》2011,(20):120-121
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外交是社会的构成要件,也是新闻的来源。新闻来自社会,也会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社会产生影响。谢六逸先生的新闻社会观,既有西方新闻学思想的痕迹,也受到了梁启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传媒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况 《新闻传播》2007,(2):26-28,49
近几年来,随着某些媒体热炒“超女”、“人乳宴”及“美女经济”的盛行,人们对媒介传播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随之,关于媒介传播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效益亦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社会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衡量的依据除了必须看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外,还必须看其是否肩负起了传媒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本文拟就传媒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契合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卢作孚的“传播事业”,认为其通过内容、技术两条路径对社会产生了多种影响。究其实,传播事业是卢作孚的一项社会试验。本文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考察和梳理,阐明了卢作孚创办“传播事业”的动机与路径设计:动机是改革社会秩序;路径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实践和修正,先后产生了传播事业通过内容作用于社会、传播事业亦可通过技术作用于社会、传播事业还应注重如何影响人这样三种主体性认识。卢作孚的“传播事业”在当时具有良好的社会改革作用,在当下有助于深化本土传播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信息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珍 《图书与情报》2005,(4):75-78,84
信息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信息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高,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多。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驱动器的作用,促进了产业、资源、市场、消费等结构的改变,加速了商品流通,推动了生产持久的发展;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与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大型活动策划应凸现的社会责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全国各大媒体,特别是各级电视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大型活动丰富电视荧屏,扩大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由于媒体强大的威力,很多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有时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大型活动的策划从一开始就要承担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群众化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体制内产物,多年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化知识、丰富活跃群众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群众化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但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辐射功能,它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着经济效益,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