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的通讯员经常抱怨自己抓不到重大题材,写不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新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讯员大都工作、生活在基层,地处一隅,抓重大题材的机会毕竟很少,不可能像记者那样“满天飞”。但是身在基层也有优势,完全可以写一些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只要做有心人,采写小题材,同样可以写出重量级的好新闻。近些年来,在地方以至全国获奖新闻中,有些以小见大的作品就出自基层通讯员之手。这里举两个例子。有十位司令员到一个先进连队参观,连队领导本想好好招待一番,不料首长们只让做顿炸酱面,并交了饭钱。有一个通讯员感到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好题材,便写了一篇《一顿炸酱面招待  相似文献   

2.
写评论,没有深刻的观点不行;写消息通讯,也不能没有观点。没有深刻独到观点的消息、通讯,也不可能成为好的新闻作品。那么,深刻独到的观点从哪里来呢?我的体会,主要就是从采访中来。采访的任务是搜集材料,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采访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搜集观点,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位通讯员同志都自觉意识到的。而这后一个任务的艰巨性、重要  相似文献   

3.
徐泉 《新闻界》2003,(4):61-62
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常听有年轻同行抱怨:“唉,情况不准,又白跑一趟。”意思是说,抱着很大的希望采访一条线索,结果发现跟自己当初的想象有比较大的出入,稿子出不来或者不怎么好写不说,还白搭了工夫。这样的情况,有不少刚进门的记者和通讯员都曾有过亲身体验。那么,怎样来减少这类尴尬?笔者以为有必要在采访中学会“柔性思维”。采访中的“柔性思维”,就是根据采访中遇到的新情况,随机应变,临时调整原有的采访及报道思路的一种灵活务实的考虑问题方式。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访中,碰到线索与事实有出入,应该说是常有的现象,这也很正常。因为线…  相似文献   

4.
一忌写“模仿新闻”。新闻,本应取之于生活,贵在创新。可是有的通讯员却总是在报纸上找题目,强照葫芦硬画瓢。新闻姓“新”,最欣赏的是独创,最忌讳的是模仿。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每天都看报纸,但他们不是从报纸上找已经报道的  相似文献   

5.
尹栋 《军事记者》2005,(5):65-65
作为基层部队一名通讯员,一谈起新闻,大家往往想到突发性或重大典型的新闻,诚然写此类新闻获奖的概率较大,但这并不是每个基层通讯员都能遇到或参与的。对于常年扎根基层的通讯员而言,好新闻更多的是来自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来自你我身边熟知熟闻的人和事。作为新闻报道爱好,我业余从事新闻报道宣传已七八年了,但每年都至少一篇新闻稿件被评为“优质稿件”或在省以上新闻单位获奖,而每件获奖作品题材都不是“重大典型”,更沾不上“突发性”事件的光。这些年来,我最深的感受是,好新闻尽在平凡之中,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去采访,去思考,去谋篇。  相似文献   

6.
作为时评版编辑,笔者发现,虽然一天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时评二三百篇,但一稿多投和就某一新闻扎堆评论的现象严重,好多稿件既与本地关联度不大,又没有什么新观点,认知角度和写作手法也比较陈旧老套。而我们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许多读者对“不着边际”、“不关痛痒”、“不分场合”的评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主管评论工作的总编辑也认为,《宁波日报》的时评,如果游离于宁波之外再好也只能是写得好,但时评不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有用”。再就是,媒体热衷于新鲜话题,抢先发表“最新”新闻的相关评论,而对于“较旧”新闻…  相似文献   

7.
有的通讯员经常抱怨自己抓不到重大题材,写不出有份量有影响的新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讯员大都工作、生活在基层,地处一隅,抓重大题材的机会毕竟很少,不可能像记者那样“满天飞”。但是,身在基层也有优势,完全可以写一些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只要做有心人,采写小题材,同样可以写出重量级的好新闻。近些年来,在地方以至全国获奖新闻中,有些以小见大的作品就出自基层通讯员之手。以小见大,就是从身边小事中发掘新闻,见微知著,由点及面,由小见大,用小事情说明大道理,表现重大的主题思想,从凡人小事中反映出先进的思想,高尚的精神,新生的事物,重大的问题。这里举两个例子。有十位司令员到一个先进连队参观,连队领导本想好好招待一番。不料首长们只让做顿炸酱面,并交了饭钱。有一位通讯员感到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好题材,便写了一篇《一顿炸酱面招待了十位司令员》。这篇短新闻获得了全军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8.
新闻贵在求新,离开了一个“新”字,新闻就变成了没有新闻意义的旧闻。对于一堆新闻素材,只有抓住其中的“新”字,素材的矿石才能化为新闻的黄金。那么,新闻的新字都是指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新”:即“新”选题、新思路、新角度和新手法。 一、新选题。新选题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主题的新旧与否,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如果你选择的主题是别人写过的主题,那么你据之写成的稿件就会成为“马后炮”不能发表。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不曾写过的新主题,你写的稿件稍差也可以经编辑修改后见报。对选好新的主题,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寻找发现别人不曾写作过的主题。比如,在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政府部门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时,你就不要再凑热闹去写政府各部门怎样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而应该开拓新主题去写下岗职工转  相似文献   

9.
做有心人     
专业记者活动场地大、接触广,了解到的人和事物也就多,不愁没有新闻题材。而基层通讯员,因条件所限,往往因找不到报道题材而发愁。其实,并非是这样。我刚学写新闻稿那阵子也有同感.后来通过工作中摸索,终于明白了“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所要写的新闻,也就在生活之中,有待我们处处留心。  相似文献   

10.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同小异地出现了。但署名竟是报社某记者的大名。后经打听,才知道这是报社记者从通讯员的来稿中获得信息后,不顾路途之遥,又专程到工厂调查采访了一天写成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同样,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时下,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就是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小事也如获至宝地关起门来写新闻,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爱吃现成饭,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即使下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车来车往,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是稿子写出来见了报,不是无新意,就是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有的还…  相似文献   

12.
记者、通讯员所从事的新闻采访活动,绝不是打开本子和采访对象搞个问答式笔录,而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搞新闻的同志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六分采访三分写作”,即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面对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成熟的记者和有经验的通讯员,就会巧妙地运用听、记、思、问等多种手段,处理好采访中的边听边记边思边问的“四边关系”,从容自如地采访。对于初学新闻采写的同志来说,采访中如何做到听记思问四者的辩证统一呢?听得仔细记得认真我们知道,新闻采访离不开听和记,从某种意义上讲,口…  相似文献   

13.
在基层当通讯员很不容易,他们下乡采访没有人陪同,交通、发稿也有困难,所以在基层吃新闻这碗饭,不仅要学会“写”新闻、“找”新闻,还更应学会“抢”新闻,以“捷足先登”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笔者最近在“军中孔繁森——林正书”的家乡采访,就尝到了“抢”新闻的甜头。  相似文献   

14.
当一名通讯员,只要留心,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各种素材,捕促到许多线索。这其中,如果是“独”“特”的,其新闻价值就比较大,据此写出的稿件命中率相对也较高。“独”,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特”,则是与众相同但有特色。在采访中,我比较留意发现“独”字的素材,发现可称为“第一”的新闻就及时写。1989年12月,厦门市开元区海滨小学成立个体户家长学校,听到这个消息,我向有关部门了解,得知这在厦门市  相似文献   

15.
写新闻时许多通讯员都为制做不出一个理想的标题而苦恼,这里我谈点在采访过程中立题的粗浅体会。从素材中找到“闪光点”。通讯员采访时要抽出题材中最典型,最突出的“闪光点”,具体的要求应当是:一语囊括全篇。去年3月,我们去一个医院采访,发现该医院临缩编前还有100多万元的存款。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事新闻写作多年,对于怎样当好一名通讯员,我总结自己的一句话是当好通讯员,追求真、新、深。 真,就是真实,真实乃是新闻的生命,万万不可忽视。在采访中要寻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商品要打假,同样,通讯员的稿件也要杜绝虚假。要实实在在,力戒以偏概全,以典型代替一般,或穿靴带帽无限拔高。  相似文献   

17.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8.
为了搞好新闻采访只作临时性准备还不够,还需要作些基础性准备,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基础性准备,即通过日常的积累为新闻采访工作打根基,并非单为某一次具体采访任务而进行的准备,这也是有事业心的记者和通讯员不可忽视的一项准备工作。倘若记者或通讯员工作伊始,就重视这项基础性准备工作.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可  相似文献   

19.
新闻稿件的形成一般分为两步:一步是采,另一步是写。没有采就没有写;采不好也就写不好。这是因为,新闻要坚持实事求是,采访是解决“事”的重要手段;新闻要有感而发,采访是解决“感”的重要环节;新闻不能搞无米之炊,采访是解决“米”的重要途径。新闻采访是一门业务,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同时又显现人的风格、品质。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能充分表现采访者的思想水平、知识积淀、调查本领,更能显现出他的道德和文明水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采访手段、采访设备和采访对象等有了新的特点,大家谈论和注意采访技巧比较多,而对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20.
常听一些基层通讯员抱怨:“我们那‘小天地’里新闻少,无啥可写,比不上专业记者,他们全国各地都可以采访。”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所以说,这些抱怨又有片面性。应该说,大部分新闻是出在基层的。关键是,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能不能把握火候,有没有新闻敏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报纸发了某一条新闻,自己看到了,才恍然大悟:“这件事我们这里也有啊。”于是,便后悔一番;或步人后尘,可是稿子寄出后却是石沉大海。这种现象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离开了事实就没有新闻,而事实来源于生活,事实离不开基层。这里试举一例:《河南农民报》刊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