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超 《天中学刊》2002,17(6):117-118
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在一定的音乐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远古的音乐美学思想,起源于人们用音乐宣扬道德教化,用音乐吻合事物本源这一社会功利性的认识。如《夏书》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这里,九歌所颂的“六府”已被明确视为“百物”之本源。到了春秋时期,逐步形成了儒家、道家两大音乐美学思想,到三国两晋时形成了以嵇康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应从孔子谈起,孔子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孔子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元素论的萌芽 我国古代学者在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的作品《尚书·洪范》中就明确提出“五行”的概念,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初始物质。如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40~546)说水是万物之源,阿克西米尼(Anaximens,公元前560~500)说空气是万物之源,赫拉克利特  相似文献   

3.
五行说,以金、木、水、火、土说明整个物质世界,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物质观和哲学观。这五种物质如何从自然界中突显出来,又进而成为解释世界的哲学范畴?探索其起源,五行观念是由上古原始时代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殷墟卜辞发现的四方之神的祭祀,提供了这种发展的历史证据。从《洪范》开始,五行脱离神学形态,成为说明世界存在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五行的源头是上古时代“万物有灵”、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颛顼氏“绝地天通”,整理了诸神灵的“处位次主”,保留的“类物之官”有金木水火土谷六大类。到西周,因其祖先为谷神,“六府”演变为“五祀”。至春秋,由“五材”而定名为“五行”。战国时期,先后出现洪范五行、管子五行、邹衍五行几种形式。西汉以后,五行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律”。它是中世纪农夫们可以达到的最高哲理思维形式,起过抵制外来宗教、淡化本土神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帛书《要》的五行与德义观念与传世文献相同或相似。从对五行的论述看,《要》与《尚书·洪范》、《左传》文公七年、《国语·郑语》、《墨子·经说》中的五行内容相同,排列顺序不同,五行内部都不存在相生相克关系,说明《要》之五行可能是早期的形态。从德义的角度看,《要》与通行本《易传》中的《大象传》相似的思想倾向是以德论《易》,在肯定人的德性的同时,并未忽视天道的作用,天道与人事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部影响深广的高等院校古汉语课的教材,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注释中的问题,提出来商榷,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这段话《公》、《谷》两传是  相似文献   

7.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但它又不单纯是一种符号,因为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也就是说,语言是与一定民族的文化系统紧密相联系的。因而,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一般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意义。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我们试以“青”字为例,对其文化意义加以阐释。“青”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形体与小篆结构相同。《说文》曰:“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段玉裁注:“俗言信若丹青,谓其相生之理有必然也。援此以说从生、丹之意。”许慎将“青”字形体分为“生、丹”二部甚确,然而其解释的理据为五行相生之说,显然不当。段注又从而论述,亦属牵强。“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然《洪范》  相似文献   

8.
一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它的起源很早,依据现存材料,阴阳说可说最先表现于《周易》,五行说可说最先表现于《尚书·洪范》。在其后的《左传》、《国语》、《老子·道德经》、《列子》、《管子》、《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春秋繁露》等典籍中,都有关于阴阳五行说的记载。总的来看,所谓阴阳说,是古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以阴和阳来代表,阴和阳是互相依存、互相斗争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之中不断发展变化着。五行说的五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先人创立五行理论,俗称金、木、水、火、土,按相生关系来说是木、火、土、金、水,按相克关系来说是木、土、水、火、金。五行理论运用于自然界、人体、人类社会,其解释并非科学,但却有正确性。五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尚书·洪范》本文中的"五行"没有生克关系;"九畴"中的"五事"、"庶征"也并非统属于"五行";汉易卦气学实际与《周易》占筮学没有多大关系,本质上更近于汉人的《洪范》学;《系辞传》中关于《洛书》与《易》卦有关的说法并不可信;作为汉人《洪范》学与《周易》学结合基础的八卦方位说与五行方位之间的矛盾,说明八卦与五行原本就是两种不相关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的变化,盛衰使万物循环,也对人体产生影响。其实,人也可以按照五行分类,其依据是《周易》八卦和《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2.
简帛文献《五行》篇出土后,国内外各界学者对简帛《五行》篇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诸如简帛《五行》篇的创作时代、作者、学派归属问题;简帛《五行》篇的比较研究;思孟"五行"与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关系;荀子为何对思孟"五行"学说进行批判等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学界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思孟"五行"说,也得以知道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所批判的"思孟学派"是于史有征的。  相似文献   

13.
现存文献中,《春秋繁露》第一次详尽阐述出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位次、相互关系及其推演的逻辑与过程。五行的排列并不是任意随便的,木是五行之始,水为五行之终结,土则是五行之核心,这是一种"天次之序"。五行之间,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排列,渐次而生,顺位而成,同时,间隙相胜,隔位而尅。五行的相生、相胜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共同的法则,遵从这一法则与否,便形成五行之顺与逆,大量的自然现象、政事历史已经证验了顺逆五行的不同结果。五行也会通过紊乱、无序的变异征兆来反映天意、天志。但自然现象的变异,原因又并不在天,而完全在于人,是政事的失策、治理的不当、伦常的无序所造成的。土在五行之中,虽不名一方,也不占一时,但的确能够统摄、领导五行世界里所有一切。董仲舒五行学说的根本目的是要论证现实伦常的合理性。五行可以与貌、言、视、听、心之五事,与春、夏、秋、冬之四时相对应。五行与五事、哲学与现实之间互因互果,双向连动,循环诠释。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对虫害以阴阳五行的思想进行解释.列代正史无不把虫灾放在《五行志》之中.五行是先秦阴阳家所倡导的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均有阴阳两面,而金、木、水、火、土是万物的组分.……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第十期《咬文嚼字》刊登过卢进峰先生的《何谓“金秋”》一文。卢文提出:“古代阴阳家还用五行中的木、火、金、水主管四季中的一季,四方中的一方。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秋季,水主管北方和冬季。土主管中央,并且扶助木、火、金、水。可见‘金’即秋季,‘金秋’是一个表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  相似文献   

16.
巫洪金 《生活教育》2014,(24):19-20
《五帝》记载:天有五行,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五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者,顺天行气也。"五行"意味着万物的起源、运动和变化。我校依托树本善堂,实施树本教育,是顺应南海、狮山的"树本文化工程",顺应教育综合改革大势。2013年11月8日,我校易名为"树本小学",以求更好的天时地利人和,创更大的树本教育特色,办出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  相似文献   

17.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以这五种物质作为世界的本源,阐明万物构成的思想体系。长期以来,“五行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繁杂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剥其表象,剖其精髓,可以看到,“五行说”主要是按照下面的三个走向与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周易》卦爻辞编定的年代,学者们虽然作了不少文章,但是见仁见智,至今众说不一。较有影响的有三说:殷周之际(持此说者居多)、西周末年、战国初年。后一说时代嫌晚,难以成立,前二说又未免把时代定得过早。先秦绝大多数著作,都不是成于一时,出自一手,《易经》这样的策筮著作,更是如此。《左传》、《国语》所引爻辞尚无爻题,近年考古发现,卦画中的阴阳符号直到西汉尚未定型,而独以为卦爻辞编定于殷周之际或西周之末,很难符合实际。本文想就卦爻辞的内容及《易》与《诗》、《书》、《春秋》的关系,结合有关出土资料,提出一些浅见,说明卦爻辞的编定已入春秋后期,但不晚于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不当之处,希望指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说文》"木、火、水、土、金"这5个和五行有直接关系的部首的字序作了考察。在字序的前提下,把每部下面的字按义类进行排列,并详细举例,进而总结出许慎排字的大致规律,得出许慎按字义类别排字却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刘向易学,学界研究较少。刘向虽然没有易学的专门著作,但在他的奏疏以及《洪范五行传论》《列女传》《说苑》《新序》等著作中,我们能看到其关于《周易》的相关思想。在奏疏中,刘向对《周易》的征引只是注重义理方面的阐发,并不看重灾异思想。在中秘校书的过程中,刘向看到《尚书·洪范》而作《洪范五行传论》。受此影响,刘向征引《周易》开始注重其中的象数灾异思想。在《列女传》《新序》《说苑》中,刘向对于《周易》的解释也表现出了义理阐发和象数灾异兼用的倾向。刘向在易学中注重象数灾异思想的动因并非源自《周易》本身,而是与其本人杂有齐学的思想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