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鉴中外古今经验,将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是建设礼仪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家庭、学校、社会、职业教育等形式,帮助社会成员确定礼仪的价值目标,促进其实现道德自律;借助规章制度、法律手段和监督机制以促进道德他律的实现.促进自律和他律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是共同塑造完美人生、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84):170-171
自律是对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目标,然而,自律不是自然存在于儿童的道德进化过程中的,这期间他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民主的他律是通向自律的有效途径,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责任为导向,从制度文化的创建、行动文化的落实到自律文化的培养几个方面帮助儿童顺利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相似文献   

3.
道德作为社会调控的基本方式或手段,主要是通过自律机制、他律机制和自调节机制的作用实现的。自调节机制与自律机制是两个不同的机制,二者性质各异,作用有别。在道德养成教育中,我们应坚持以自调节为基础,以自律为条件,以他律为保证,综合运用这三种机制,使之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公民道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的双向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在本质上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规范性的统一。公民道德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内在品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结合体,本质上也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因此,自律与他律的双向建构,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学生品性成长、班级高效管理和德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需要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真正实现他律变自律,应该成为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是他律变自律的良好教学素材,教师应该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子,拓展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内涵,真正让小学生变他律为自律。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要充分认识他律、自律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坚持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7.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社会性评价力量,对人的个体道德、群体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的形成,以及道德约束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也即对社会道德建设发挥着普遍有效的独特作用,因此,社会应建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和严明的道德赏罚机制,发挥各种舆论力量的导向作用,以强化其外在约束力,促进人类自身完美和社会道德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在六岁以前,多是他律,慢慢才形成自律。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小结几种教育行为是如何对幼儿进行他律慢慢让其形成自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能遵守幼儿园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小朋友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有“自律道德弱化”及“他律道德缺失”。针对问题,本文对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防治体系进行了思考:一方面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规范内化,形成道德自律;另一方面是综合运用管理、技术、法律等手段形成他律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论制度伦理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生的道德建设方法,制度伦理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道德建设中自律和他律是统一的,而且他律优于自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以制度性的他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道德建设必须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和惩罚措施作为保障。我国现实的道德状况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道德建设方法,利用明确有效的制度、法律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制度是支撑与规范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和条件。作为一种他律手段,制度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在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制度的激励手段和惩戒手段相互作用,相辅形成,共同引领和推动着道德教育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学术失范、科研不端丑闻的屡屡爆出,高校学术成果的真实有效性引来学术界的不断质疑,其负面效应已经影响到社会对高校科研诚信水平的整体评价。高校学术研究者"自律"的松懈和沦失以及"他律"的外部监管不力是高校学术失信行为频出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的"自律"与"他律"互动的学术诚信机制是确保高校学术成果真实性的有效途径。"自律"与"他律"对学术诚信的作用在不同时期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合理定位是保证学术诚信的关键所在。在学术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部分高校学术研究者的"自律"道德底线日渐消失,在"他律"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高校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传统的"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学术诚信体系难以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因此,高校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应定位在建立"自律"与"他律"互动、"他律"为主"自律"为辅的系统的学术诚信"教—监—管—惩"体系,通过系统严密的"他律"教—监—管—惩,实现高校研究者学术诚信的"自律"内控,由此形成高校学术诚信体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自律是反映人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它是指人们通过对外在制度、伦理、规范的认同,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认知模式来指导自身行为。道德弘扬主要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等驱使主体作为来实现的,是道德主体理性的自觉、自愿行动。道德需要自律,道德自律是个体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中的个体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幸福而为自己设置的必然性规则。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变迁时期,道德失范现象加剧,道德规范重建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毋庸置疑,在道德规范重建过程中,自律优于他律,因此要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心理生成,使社会个体基于内心的道德需要而自觉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并经过持续的认同行为逐步形成一种道德自律心理机制,进而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4.
德育过程体现为两大程式: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自我建构是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德性内生是品德形成的实质。德育不仅是促进学生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还是从自律到自觉自为的过程。道德自觉自为是品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德育的使命主要是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自为品...  相似文献   

15.
廉洁奉公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内驱力机制的形成对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内驱力形成的核心是自律、他律、自律和他律的辩证统一。学习、培训和修养是实现自律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搞好监督与制约,可以强化他律;促进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与统一,达到“慎独”境界是关键和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众心理与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下降导致的道德失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和行为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的角度入手,研究其与道德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并且探索了"他律"内化为"自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再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理性主义伦理学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在近代欧洲反对宗教统治的过程中具有启蒙意义和历史进步性.马克思支持与宗教他律相对立的理性主义道德自律论,以反对宗教他律;但也反对把自律绝对化,反对理念主义的他律论,在辩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换过程,实现这种转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从科学育人的角度讲,高校德育工作到位的标志应该是:大学生群体能够内化教育者对他们施加教育和影响的他律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行为准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就是以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道德去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自律和他律是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他律可以促进人们自律,如果法制完善,人们知道某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为,自动就会促进人们自律,加强自我约束,不去做法律所不允许的事;反过来,如果加强自律,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使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这将促进法制建设的完善。因此,“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两种重要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的关键问题是以什么“德”去治国?我们应该吸收人类文…  相似文献   

20.
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得出这一结论的文化依据是: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