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小康建设,加强经济报道”,从表面看来是国务院新闻办对各路媒体的要求,其实也不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多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已成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元素。不管是爱好“大红灯笼”的化也好,固守着“兵马俑”的梦想也罢,如万花筒般绚丽多彩的经济现象已不由分说地闯入了我们的视野。中国古老明对世界的吸引,是因为历史之船在当代中国的长河中漂流。我们的经济报道应捕捉什么样的生活现象?国外的受众最希望了解什么?我们与受众之间有哪些隔阂可以沟通和互谅?这的确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了解、沟通、对话的平台。日前,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郭招金总编辑就此接受了本刊记的专访。  相似文献   

2.
当前,西方社会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大都是“事件下的中国”,而不是“故事中的中国”。如何通过更有表现力和传播力的方式将有故事、有温度的真实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成为广大媒体人面临的新课题。近来,微纪录片作为讲述小而美故事的良好载体常被国内外媒体在网络中传播,在各大流媒体平台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微纪录片是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艺术重构,在有限时间内向受众展示创作者所观察到的世界,以期获得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它以微视角展现大主题,其“无冲突”叙事可以展现更丰富的内涵,创新表现手法能够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微纪录片的出现顺应了当下海内外网络受众对于高质量、多样化视频产品的需求,也是使纪录片真正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重要尝试。中国可以通过微纪录片这个小窗口,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有血有肉充满故事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宗教的现状如何?是否在健康发展?面对改革大潮,中国的宗教徒在干什么?中国的宗教是否孤立排外?这些都是国外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对外报道记者写宗教问题,无非是介绍一个教徒家庭如  相似文献   

4.
张娟 《对外大传播》2006,(12):46-47
创办十年的香港凤凰卫视,之所以能紧紧地锁住人们的视线,是因为它能报道世人所关心的大事,正如它的总裁刘长乐所言:凡是大事发生的地方。我们都会在那里。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中国电视人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在重大事件中,主流媒体不能缺位。一个有责任担当意识的媒体,总会找到自己关注的领域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个敏锐而又有行动能力的记者总会从重要事件中追寻在里面发挥作用的重要人物,一个视野开阔、准备充分的记者,有总能让这个人物讲出他重要的思想,并最终将这种思想在一个平台上放大。《今日中国》中文版副主编在对李肇星的采访中,完成了对这一过程的追求。 该文作者知道李肇星在中非论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对对外宣传来说,李肇星已成为一个“明星”。这位记者上去了,为自己的刊物捧回了来自上游的清泉。 我们把这位记者的采访体会刊登于此,是想让记者朋友,特别是年轻的记者朋友能从中思索出些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两会”多年来为国外媒体所关注。2007年,根据新近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外国记者在“两会”新闻中心报名后便可直接上会采访,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要办理烦琐的手续,此举大大便利了国外媒体的采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世界135家新闻机构的560名外国记者采访了今年的“两会”,共发表报道3331篇。  相似文献   

6.
“微视角”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以一种微观视角,立足人们生活中平凡的细节、人物、故事、题材、媒体,从一种新颖、亲和、个性的角度进行传播。“微视角”通常可以细化为“微细节…‘微故事…‘微媒体”等具体传播方式,实现用小篇幅透视大世界,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用小媒体产生大影响的传播效果。以“微视角”对外传播中国法治故事.有利于把法律术语和宏大叙事转化为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在“春风化雨”中实现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外宣工作中的翻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由中翻译成外,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一特点决定了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推特、脸书等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对外网络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一些主流媒体、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积极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新闻、澄清事实、引导舆论、传播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网民听到了中国声音、读到了中国故事。不过,由于国外网民对中国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存在长期偏见,以及西方受众也已对政府部门和专业媒体持较低信任态度,使得官方背景的对外传播能力依然受限。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媒体获得了迅猛发展,中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媒大国”.但还并不是传媒强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的中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世界级媒体,我们已经站在了这样一个门坎上。本刊将陆续介绍中国的一些优秀媒体,为我国早日出现世界级媒体和媒体集团.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外宣期刊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外国读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外国读者的口味是怎样的?相信不少人看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也读过今天的美国人库恩写的《江泽民——他改变了中国》,我们试图从他们看中国的视角中,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最终,我们发现那些曾被中国记者忽略的细节,那些不曾被中国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出现在他们的笔端。经了解,能经常有机会与中国记者同行,并不断亲自写稿的外国专家当属中国外文局各期刊社的专家为“最”。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专家,一次次走到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去,将自己看到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传递给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海外读者。中国外文局近几年来组织了数十次外国专家采访团,赴中国各地采访,他们采写的稿件的确有新的视角,字里行间透着对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份新奇,他们又将这份新奇传达给了更多的海外读者。本刊推出这组选题,就是要使我们的外宣工作者通过“外国专家‘写’中国”了解:中外媒体人之间,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表述,同一个过程不同的角度,以此进一步探讨新时期外宣工作“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15,(5):14-14
4月23日,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第67期“记者大讲堂”,邀请《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余熙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一个中国记者的声音究竟可以传多远》为题,结合他20多年来在海外开展公共外交的成功实践作专题讲座。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主持活动。来自中央和北京市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负责人和编辑记者近2001人参加。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环境故事的国际关注度整体偏低、环境对外传播议程设置能力较弱、海外受众对中国环境的认知相对片面和消极等问题,我国需面向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海外媒体、海外公众这三类核心受众,分别以传递中国环境主张、开展话语竞争与改善中国环境感知为重点规划对外传播体系,并基于主题设计、叙事方式和传播手段三个层面设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运会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331家媒体近5000记者前来采访,创下大运会历史新纪录。这无疑是对外展示深圳“青春之城”城市形象以及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重大契机。深圳外宣部门抓住这一契机,探索“城市营销”与“大运传播”的有机融合,围绕“办城市、办赛事”,共举办各类新闻发布会350场次,累计发放外宣品23万册,用创新多元的公关策略,让世界的目光聚焦深圳。截至2011年8月24日,  相似文献   

15.
英国《每日电讯报》驻中国的记者Malcolm Moore写道,“作为一名在上海工作的记者,我经常被当地官员鼓励‘报道更多世博会的故事’。毕竟,上海斥资450亿美元举办世博会,它渴望让世界知道。”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家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传媒在政策支持、市场繁荣、产业链延伸等利好的促进下持续繁荣,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受众的流失以及满意度的降低、网络平台对广告市场的挤压等,要想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从当前影视传媒的传播实践分析出发,探究影视传媒在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宏伟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以及卓越的治理效能,为中国向世界以学术的方式、理论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这些多维面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实践的支撑。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的制度故事""中国的治理故事",应该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放在世界背景下,通过比较方式重点揭示中国制度优势的一般性,激发国际受众的共鸣,夯实受众认知的理性基础。之所以要这  相似文献   

19.
<正>国外媒体对中国众多城市的各类型报道中,北京作为首都,无疑是被关注最多的城市。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国际受众对北京城市形象的认知状况和国际受众在获得这种认识的过程中接触和使用各种传播渠道的情况,探讨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北京城市形象的设计、构建与传播提供参考。此项调查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方式,问卷语言为英  相似文献   

20.
正聘请外国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参与我们的国际传播,有助于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贴近外国受众,弱化外宣媒体"喉舌"特征,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本文以英文媒体为样本,分析当前外宣媒体中外籍新闻人才的聘用现状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探讨外籍员工引进和管理的问题与路径。一、国内英文媒体聘用外籍新闻工作者的现状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国,关键在于如何让外国受众"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