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衡哲的小说创作虽然发生在20世纪初,但她的小说与当时国内的主流小说并不一致,既没有"五四"文学反帝反封建主题与"弑父"情结,也没有当时留学生文学抗拒西方文化的姿态与哀怨感伤的情结。她的小说有的是宽容、理性与认同的全球化意识,即:淡化民族与国家背景,面向全人类的人道主义关怀;并举中西文化,凸显留学生文学开阔的认同视野;疏离时代主流,独向女性与家庭的理性思考;巧用童话寓言体裁,追求纯净、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小说语言理论突破了"工具论"的禁锢,经历了"文体论"、"本体论"后,发展成作家和理论家对汉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小说语言理论的这种演变对当时的小说创作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3.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者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者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左拉的《实验小说论》围绕"实验"展开,主张小说家运用实验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对小说进行实验,通过类比的方式构建实验小说。"实验小说"实际上是"小说的实验",是对小说在创作观念、叙事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更新。"实验小说"实现了科学理性与文学诗性的融合,其核心理念在于寻求文学创作与客观现实之间新的契合点。《实验小说论》作为左拉自然主义小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但"实验小说"作为一种新的小说观念,为当时及以后的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宋娴 《文教资料》2009,(27):17-19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从小说的情节设置及叙述眼光两方面对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进行了解读,认为小说实际是对所谓"以小见大"的现实主义典型文学观念的创作实践,其本义是从日常生活题材升华至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超验意义,是一部完全符合当时政治意识形态规范的作品.但之所以遭到了强烈的批判和质疑.与其说是当时文界对小说本身的意义指向的误读,不如说是由于小说的书写方式,或日叙述方式与当时的文学批评语境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有关.而在当时文学语境下,该小说对日常与"真实性"的弥合进行的实践性尝试遭到失败,也证明了中国当代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所受到的制约不亚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内容的规约.  相似文献   

6.
纪昀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并非完全反对虚构.他的虚构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虚构"一词在小说中以多种形式出现;特别是寓言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其小说的虚构性;但纪昀却有意用理来对虚构进行限制,使虚构披上了"理所宜有"的面纱.从"情之所必有"到"理之所宜有",情理的消长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纪昀久历仕宦的个人经历与当时重考据的汉学之风,加重了其小说的"理"性色彩,从而使纪昀对虚构的运用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相似文献   

7.
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继承和发展了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坚持"艺术至上"的审美标准,毕生追求"异国情调",创作了大量的以中国为舞台的"中国趣味"式小说。谷崎润一郎曾先后两次到中国,1918年第一次中国旅行尽享了美食美景,刺激了谷崎润一郎创作"中国趣味"小说的欲望;1926年再访中国时不再简单流连于山水,而是与当时新兴知识分子广泛交流,深入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回国后谷崎润一郎通过游记作品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失望,"中国趣味"式小说逐渐消失,进而重拾日本传统审美情趣。再访中国成为谷崎润一郎创作回归传统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阳芬 《海外英语》2014,(16):136-137,139
晚清到五四运动时期,在本国的封建闭关传统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双重压力下,革命救国的呼声不断高涨。文学领域成了爱国人士的新战场。当时的文学翻译也刻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该文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着手,探讨其文学翻译的在影响,并总结了当时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新小说"占据了文学翻译的半壁江山;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被引入中国;翻译作品主题和文本来源呈现多元化;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声势浩大;文学翻译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9.
著名京派作家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一方面对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抒写;同时,对湘西女性所禀有的原始淳朴、率真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与讴歌,其笔下的湘西世界与当时的异化、病态的都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显露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态内蕴与生态意识。本文试以生态学视域为切入点,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为参照对象对沈从文小说的生态意蕴及生态意识加以释析。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近代到现代到当代,不管当时人们是将与科学有关的小说称作"科学小说"还是"科学幻想小说",始终有更偏于科学写实的小说文本存在;而在国外,从凡尔纳与威尔斯的硬/软科幻分野,直到今天杰拉西试图以"science-in-fiction"来拉开自己的作品与其他"science fiction"的距离,可以说,更偏于科学写实的小说文本也一样存在。基于"科学小说"文本事实上的存在,也基于它们在事实上形成的却未被完整梳理的隐性文学史,将偏于科学写实的小说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明代末期的小说色情描写所呈现出的“设心图淫、得逞贪欢、报应祸身”结构模式,是适应在明末特定政治形势下所形成的“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社会思潮而产生,并与当时士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地位以及一些特定文化需求相关至切;明末士人对“情”庄严而以“至情”出之,同时对“情”随便而以欣赏态度描写色情,这种对情的矛盾态度也直接影响了这一小说色情描写的结构模式;同时,这一结构模式还与当时社会生活实际、这一现实生活影响下的作家的小说功利观念、佛教对当时小说作家的结构思维影响有关.明代末期小说色情描写不仅于创作上形成了这样的结构模式,在当时一些小说评论和小说非情节因素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理论上的自觉追求.对这一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可以见出与小说发展、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性表现或理论质素.  相似文献   

12.
肯·克西的小说《飞跃疯人院》是研究文学隐喻的绝好范本。贯穿小说始终的"机器"概念隐喻,以一个精神病人"异常"的感知世界的视角揭露和控诉了充斥着"机器"的疯狂世界对人性的禁锢和摧残,而精神病人布隆登最终逃离疯人院和摆脱体制枷锁的故事结局,完成了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凸显和升华,使小说成为在当时"反主流文化"运动这一历史社会背景下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3.
“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说界革命"与"五四"新小说的衔接被强化,但它与先前小说发展的联系却遭到割裂;相应地,"近代"是小说发展的一个阶段也被否认.自鸦片战争以降,先进印刷技术传入,从物质生产层面为小说创作进入快车道作好了准备;报刊等新传播媒体的出现,影响到小说创作各个方面.并使其拥有极广泛的读者群;新兴的翻译小说促使创作逐渐越过传统的藩篱;小说理论的内容与阐述形态也明显改观.这一切在当时的集中发生,说明"近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独特意义的小说发展阶段.近代小说在二十世纪初走到发生重大变革的临界点,而梁启超出于政治功剩的介入及其巨大影响力的发挥,使六十余年来小说发展的能量积累未按原有的惯性方向,而是以独特的"小说界革命"的形态释放;但它又无法摆脱巨大惯性的摄动,故而梁启超提倡的政治小说只是短暂存在,小说很快又仍按其应有的路径前行.  相似文献   

14.
一、公案小说的概念就现有的材料来看,宋代以前还未发现有"说公案"或"公案小说"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人"说话"的名目中。成书于宋元时期、记载当时"说公案"情况的书籍今天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当中,由于封建社会制度长期的男权主义的影响,女性角色在小说当中一般都没有特定的"侠"类形象,由于当时女性的地位较低,很多小说都将侧重点放在男性角色上。唐代开始尤其是晚唐,小说中女侠的形象开始作为故事的主线。同时在当时的武侠小说当中,赋予了女性应有的地位。唐代的女侠形象比较突出,她们不仅才貌兼备、智勇双全,还侠肝义胆,情深意长。唐代小说的女侠形象开创了我国古代小说中人物塑造方式的先河,同时也为后世女侠小说中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先例。  相似文献   

16.
玛丽·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弗兰肯斯坦》是哥特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弗兰肯斯坦》中人造怪人的女性隐喻,表达了玛丽·雪莱对当时主流道德伦理观的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17.
《蜃楼志》是清代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其人物对话生动通俗,反映了清代广东地区的社会及语言面貌,保留了当时的口语词、方言词,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比照不同的版本,运用相关训诂方法,对这部小说中的"颟顸"、"烂仔"、"刁蹬"三个词语进行考释,并指出《汉语大词典》中可能存在漏收的义项。  相似文献   

18.
刘韵琴在1915年至1916年间,创作了大量以爱国、启蒙为旨归的反袁小说。这批作品与当时立意消闲、娱乐的小说风尚迥然有异,具有鲜明的"工具化"倾向,是与袁世凯复辟帝制进行斗争的产物。事实上,无论是刘韵琴的小说观念还是小说创作,与晚清"小说界革命"有一脉相承的话语空间和政治逻辑。她的小说趣味浓厚,引人入胜,能以谐趣之手段来导民以政见,从而在清末民初的女性小说创作中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9.
在章回体小说兴起之前,占据着中国古典小说主流的话本小说,逼真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文化,通俗而朴实,接近当时社会文化的实况;其中的"入话",扮演着引导大众进入正话的关键角色,使他们易于进入阅读过程,并直接反映在作者着眼于"大众化"的造成与显示的叙事技巧上。  相似文献   

20.
"溢美"型狭邪小说是晚清小说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这类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青楼生活理想化,主要表现为将妓女形象佳人化,嫖客形象才子化。它们在创作上受到了《红楼梦》等作品的影响,同时也与当时的创作风气、社会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了文人对前朝风流的想象和追忆。这类小说之所以能在晚清时期盛行,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它们是末世的一种白日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