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意义解读模式,认为一切符号意义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被暂时确定,在不断地区分和延搁中出现新的意义,文本意义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影视翻译文本更具"开放性"和"异质性",特别是在片名翻译中意义增值绝非伴生现象,而是译者为了达到传播效果而进行的主观创造。为了更加符合译语受众的审美要求、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影视翻译在坚持情感共鸣、文化接近、信息减损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意义增值。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文本已经成为播客创作的主流表达形式之一.播客创作者借用传统媒体的影像文本作为新的文本载体。通过对这些影像文本符号的二度创作,完成了对互文性文本符号的重新排列与组合,而在互文性播客文本的再创作中对传统媒体的社会意义则进行了颠覆性的再造,进而实现了表达新的社会意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试析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跨媒体传播形式是指电视媒体除拥有声画符号同时兼备的传播形式外,还拥有广播传播形式(只有声音符号传播)和报纸传播形式(只有文字符号或文字声音符号兼备传播),在电视新闻中,跨媒体传播形式具体表现为电视新闻广播化和电视新闻报纸化。  相似文献   

4.
陈恒  庞爱忠 《新闻窗》2014,(1):63-64
含义,是和字面义相对而言的,它是透过字面义表现出的附加意义。例如,“时装”有“高档服装”的含义,“刻舟求剑”有“拘泥不化”的含义等。赵毅衡教授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区别了符号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意义”: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信息(文本意义)——接收者(解释意义)。应该说,当一个文本脱离了作者进入大众传播后,便不再受作者控制,每一个文本的读者、依据不同的情境进行生产性解读,形成自己的解释意义。含义,就是隐藏在文本意义之后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5.
竖起你的耳朵──广播写作中的通感运用刍议李学愚众所周知,支撑广播传输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符号是声音。广播中的一切情节、情感、场景、事实都必须借助声音来实现其传播目的。广播传输的这种特殊性,要求从事广播写作的记者编辑,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熟悉声音符号特...  相似文献   

6.
电视文本解读中“未读”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所提供给受众的是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有机结合而成的声画复合体,也就是电视节目,学理上称电视文本.电视文本是指由视觉语言、文字语言、有声语言等符号,根据一定的排列和组合原则而构成的一种具有丰富意义内容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7.
正广告的天然功能是促进商品的销售。在建构广告文本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能否有效劝服消费者作为文本符号选择的标准;它紧紧抓住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依靠物(功能性价值)而存在,人通过物的符号意义(象征性价值)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它不断激起消费者的各种欲望(当然,这种欲望只有通过消费商品才能获得满足)。人与物的关系、人们追求欲望满足的心理,是广告构建商品符号意义、创造劝服说辞的起点。同时,广告是一种文化,它在实现其  相似文献   

8.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从传播内容和信息的媒介与符号看,报纸靠文字、照片、图表、线条,电视靠声音和画面,广播靠声音。很显然,相比较,广播传播手段单一——只能靠声音诉诸听觉。既然这样,说“广播,不能忘记声音”,岂非废话?不然。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不少广播媒体近些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甚至忘记了对声音的关注。 一般说,广播声音由三部分构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声音,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声音,文艺性节目中音乐、曲  相似文献   

9.
网络新闻标题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新闻标题相比具有鲜明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传播形式上呈现为超文本和多媒体网络新闻标题不仅由多种媒介和符号构成,即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副语言和标记等,而且在报道和阅读方式上采用立体网状结构。对于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明安香教授在书中写道:“新闻信息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的文本结构不再是线性文字的,而是超文本结构的。所谓超文本结构就是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直至影视文本。在超文本结构中,新闻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对广告本质和意义生成进行研究,指出广告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符号的创造和操作的活动,广告生效的原则在于:实现广告中由能指到所指所生成的意义向商品符号的成功转移,并提出解决意义转移的几大注意事项,如相关性、简洁性以及注意传播语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在文本阅读活动中,“视野融合”就是理解者的当前视野与文本的历史视野的交融:阅读理解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从文本中“重新获得一个历史过去的慨念,以致它同时包括我们自己的概念在内”。对这种“观野融合”的阅读原理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文本意义的理解观——即“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二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观——即“我们总是以不问的方式在理解”;三是文本意义的批判观——即“提问就是暴露和开放”?  相似文献   

12.
播客的社会文本意义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国内外迅速兴起的“播客”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文本意义解读。笔者认为,作为社会文本的播客,其意义是:在播客特定的语境下,人们借助不同的符号系统,使“自我实现”得到最大的满足并正逐步融入社会。从编码者的角度看,这种“自我的实现”的特点是,话语权力的获得和“超符号”的自由交流。而译码者的“自我实现”的特点,则是通过解释权的回归,使可读的文本和可写的文本得以沟通。  相似文献   

13.
广播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的现代电子传媒。本文拟从主持与播音的角度,就广播节目的声音要素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策划问题,抛砖引玉,与大家商榷。一、广播节目的语言必须“和体”广播节目中的声音主要有语言、音响和音乐三种基本形式。其中,语言是广播运载信息的最基本的符  相似文献   

14.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有声语言和音乐、音响构成广播的全部声音表现,声音的再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决定着广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其中有声语言又是最活跃、最影响广播传播效果的一个因素。本文结合播音作品《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谈谈广播声音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6.
甘泉  郑毅 《东南传播》2010,(4):19-21
一切对历史的当代阐释都在表达着当代人的价值与想象,而这些价值和想象必然通过符号隐含在改编的影视文本中。本文以《大秦帝国》为例,尝试将索绪尔、巴特、费斯克以及伯杰等人的符号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提出历史剧文本的符号分析模型,藉以探讨符号分析在影视文本解读中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路金辉 《青年记者》2020,(11):61-62
在媒介化社会,视听符号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声音符号被用于各类视听文本,听觉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与盈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果  龙华 《新闻前哨》2008,(8):100-102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符号完全可以在一种新媒介上迅速而自由地传播。创造一种兼顾报纸、广播、电视等所有传统大众媒介优点的新型媒介形态,将不同类型媒介集中在一起——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传播科技是指支持传播活动进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①传播科技的进步促进新闻报道的变革,对新闻报道的报道方式、写作手法、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以来传播科技的发展与新闻报道的变革 1.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以声音和图像为主.广播和电视报道使新闻报道的符号由文字转变为声音和图像.广播中不仅有人的语言,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的画面形象生动,给受众带来直观的现场感.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的广泛应用,电视逐渐成为人们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广播向“专门化”和“本土化”发展,面向特定的群体发展新闻广播、音乐广播等.以文字为依托的传统报业也在新闻报道声音化、图像化中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回到声音的原点、回归声音的优势,才能做出好节目,也才是广播的生存之道。获得2014年亚广联奖公益广告类大奖的《人生搀扶》,深入挖掘声音中的真善美,充分发挥声音的想象力,使短短60秒的作品听起来就像一个微型广播剧。本文从创意、演播、录音、制作的全过程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