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国和 《出版史料》2007,(4):64-64,65
《北京文艺》是1950年8月10日创刊的,在招贤纳士之时,汪曾祺有幸入围其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它出刊一年后改为《说说唱唱》,共出两卷十二期。他在繁忙的编辑之余,还开始了新的创作,仅在《北京文艺》上面就发表了三篇文章。与他在《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两刊担任编辑期间相比,是时间最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也是他跨入新中国之后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初露、努力适应的转型年。  相似文献   

2.
吴十洲 《出版参考》2009,(12):39-39
萧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文学创作。他说,我感觉的愁远深于他们,我愁的是这迷离扑朔的生命。在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他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中文和英文小说。人们赞扬他在早期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公认他是当时京派小说的主要作家之一。他去世后,对他怀有深厚好感的英国人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泰晤士报》1999年3月31日的报道中写道:“萧乾是中国战前最优秀的文学天才之一”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和池莉都是以边缘视角和平民视角从事文学创作的新时期小说家,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写意与写实、审美与审丑、雅趣与俗趣分别是汪曾祺和池莉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异趣在《大淖记事》和《烦恼人生》中得到鲜明的印证。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趣味     
我在鲁迅文学院进修时,曾听汪曾祺先生谈及毛主席改戏词一事。 汪曾祺是戏剧《芦荡火种》的编剧。“文革”中,《芦荡火种》被改编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当时,谁也不敢对江青改错的戏,哪怕一句台词提出异议,只好暗地里想办法。一天,有人提出,剧本很重要,是不是让主席过目,请他老人家提提意见,江青只好无话。于是,剧本送到了主席手里。几天后,汪曾祺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汪曾祺是抒情的现实主义,有花花草草、风俗饮馔,更有忧愤和抗争。通过本书,通过他的交游与回忆,我们能了解他、接近他。  相似文献   

6.
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和汪曾祺先生有过一段不浅的交往。十余年间书信往还数十次,并有书画酬酢。回想起来,这段交往有声有色,值得铭记心中。 1985年我调漓江出版社任文艺编辑室副主任。次年夏天,我设计了一套“名家自选集”的选题,第一部就是《汪曾祺自选集》。大约是7月下旬,我给汪先生发出了一封约稿信,内容有三:一是表达我对他的敬慕之情,二是谈了我对《受戒》《大淖纪事》等作品的印象,三是谈了组稿意图。信寄北京京剧院汪曾祺先生收。我从一份资料中得知,汪先生供职于此,写过一些剧本,包括《沙家浜》。 8月27日,汪先生即给我回信,客气地表示荣幸,并说明选辑的意向。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他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而且是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堪称“多面手”. 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他每到一处不食会议餐,而是专走小街偏巷,品尝地方风味的民间小吃,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拌菠菜、拌干丝、烧小萝卜、塞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文人爱美食,古来有之,但懂美食,且能食出心得这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达到的了.汪曾祺深知美食三昧,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晴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祺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8.
清代文学理论家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强调文学创作是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结合,以“才、胆、识、力”阐述了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其实,称职的新闻记者这四个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9.
作家苏北是"汪迷"。迷恋到什么程度呢?从读汪曾祺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反反复复地读不过瘾,他还抄汪曾祺先生的书,一本接着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具体分析了中日报纸对于“8.4齐齐哈尔毒剂事件”的报道情况与特点。通过研究中国的四份报纸发现:《人民日报》与其他三份报纸《解放日报》、《扬子晚报》和《羊城晚报》的报道态度有较大区别,前者冷静、克制而后者热情、积极。但总的来说,“情感”依然是中国报纸对此次报道的重要诉求因素,曾经因为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无限痛苦的、但又否认历史罪过的“日本意象”再次得到了强化。通过分析日本《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的报道发现.他们对事件的报道情况十分相似,都比较简洁而且态度保守。但日本的报道也强化了中国人抓着历史的小辫子,趁机敲诈勒索以及中国民众有根深蒂固的强烈反日情绪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汪曾祺的小说可谓别具一格,洋溢在其中的对民俗风情的牧歌般的描绘,对下层人物精致的刻画和温爱,对美、对健康的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以及那种散文随笔式的淡淡的哀愁和抒情,令人流连忘返、回味隽永。人们在阅读汪曾祺先生具有独特韵味的作品的同时,都想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命历程和创作道路,陆建华先生的《汪曾祺传》的出版满足了人们的阅读期待心理。 陆建华先生与汪老为同乡,有着经常的书信来往,过从甚密。早在80年代初,汪曾祺刚在文坛复出露脸,陆先生就在《北京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动人的风俗画》一文给予关…  相似文献   

12.
穆青以人物报道而著称。他的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员》①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采写的人物报道,堪称传世佳作。“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是穆青刚到延安《解放日报》工作不久采写的一个典型人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穆青人物报道中影响最大的一篇;“铁人”王进喜、“  相似文献   

13.
凌久 《新闻记者》2003,(3):80-80
羊年伊始,新闻界曝出丑闻。2月初,“中国第一月嫂”的骗局终被揭穿(详见本期《揭开“中国第一月嫂”面纱的前前后后》),“拔出萝卜带出泥”,部分曾经为“第一月嫂”刘洁“鼓吹”、“炒作”的传媒、记者浮出水面。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曾撰写《赢在起点》一书为刘洁树碑立传的周兴旺是“北京某媒体的记者,专门做教育方面的报道”。周虽然表示对《赢在起点》一书的采访内容负责,但他也承认,其中许多东西“都是刘洁跟我说的”,“我也不可能每件都调查、核实。”也是由周兴旺等编著的《芝麻开门》一书,将刘洁誉为“中国最有经验的…  相似文献   

14.
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近年来先后推出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报道。仅2001年一年在他的笔下仅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2002年底,他被《南方周末》评为“2002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5.
闲读偶记     
这本《蒲桥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汪曾祺先生亲自签名寄我的,时在1991年4月。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汪曾祺小说好,散文亦好,甚至更好,虽然他说:“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他的散文和我国古代散文、五四散文,一脉相承,而思想、情致却是现代的、作家个人的。此集诸篇,内容很杂,写景物,记人事,谈文化,述掌故,叙说花鸟虫  相似文献   

16.
文海拾贝     
毛主席改台词汪曾祺是戏剧《芦荡火种》的编剧。“文革”中,《芦荡火种》被改编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当时,谁也不敢对江青改错的戏,哪怕一句台词提出异议,只好暗地里想办法。一天,有人提出,剧本很重要,是不是让主席过目,请他老人家提提意见,江青只好无话。于是,剧本送到了主席手里。那天,主席半坐半躺倚在沙发  相似文献   

17.
宣传信息     
《内蒙古日报》三月十三日一版发表消息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最近在会见内蒙古出席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和部分作家时,就文学创作方面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伤痕文学”应该有新的突破,要更好地起到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作用.我们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必然要出现反映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生活情况的文学作品. “伤痕文学”在揭露十年浩劫方面是起过积极作  相似文献   

18.
新闻失真     
(一)请务必核实新闻源近段看报,竟闹出这样一个笑话。5月27日翻开解放日报体育新闻版被一醒目标题吸引住了,题为《冠军是个“中国姑爷”——施拉格妻子田元曾服役中青队》,报道刚结束的本届世乒赛男单冠军施拉格的妻子竟是中国人——田元,而且曾是中国青年乒乓球队一员!时过两天,5月29日文汇报登了一则报道《施拉格是‘中国姑爷’?——当事人闻言后拍案而起》,传递了最新消息,即当事人田媛听了上述信息后“气愤”、“辟谣”、“以正视听”,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她是“施拉格的妻子”这一事实,以致“施拉格目前也已联系他的律师,决定对此事进行了解和追究”。  相似文献   

19.
“底层写作”是近几年中国文坛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2002年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至今,在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由微至显的过程:2002年,“底层写作”零星出现,如刘庆邦的《神木》、林白的《万物花开》等。2004年,“底层叙事”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叙述大量涌现,至曹征路的《那儿》在《当代》(2004年第5期)发表,  相似文献   

20.
当前 ,新闻谈话类节目在电视传媒中方兴未艾 (如央视四台的《中国报道》、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等 ) ,吸引了受众关注的目光 ,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无独有偶的是 ,在纸介质媒体中 ,一种类似的报道形式———“专家访谈”正悄然兴起 ,这种报道形式多见于周报 (刊 )中。有的报纸甚至开办了固定的专栏 ,如《中国经营报》周二刊第五版的《论坛导刊》。“专家访谈”是对传统的“专访”和“答记者问”报道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是深度报道形式的一种变体。它一般聚集于一个阶段内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领域中的热点事件和现象、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