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西报》今年已创刊45周年,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加强新闻理论研究,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我们把新闻理论研究,不单纯是当作写几篇论文来对待,而是作为提高新闻干部队伍素质的问题来抓,作为晋升业务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把它贯穿于整个业务活动中,而且把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大家搞新闻理论研究兴趣较浓,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空气。具体作法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领导带头撰写论文。报社5个领导成员,除一名分管行政工作的外,其它4位同志都写有业务论文。社长、总编辑近几年来每年都有1—2篇业务论文在省以上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社长张绪辉1991年写的论文《初论民族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参加全国民族地区报纸新闻研究会组织的论文竞赛,获得一等奖;总编辑吴光明1992年结合上半年的改革宣传,写了一篇论文《加强民族地区的改革宣传》,先后在《新闻战线》,《新闻前哨》、《中国地市报人》、《民族新闻》等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与此同时,报社原来的一些老领导、总编助理都结合本职工作,近年内也先后写了10多篇质量较高的业务论文,对推动报社的新闻理论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促进了报社的业务学习。 二是围绕活动撰写论文。新闻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强化消息写作的精品意识,用消息反映重大题材。这是大连日报编委会在最近组织的“主攻消息”业务研讨活动中全体编采人员形成的共识。 一个时期以来,报社编采人员忽视消息写作,精品意识不强,不善于用消息报道重大题材,影响报纸质量的提高。编委会于去年初就进行了部署,得到了编采人员的积极响应,各部室结合办报实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讨,有8位同志向编委会提交了业务论文,其中6篇在编辑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编委会负责同志提倡编采人员用消  相似文献   

3.
马立诚同志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  相似文献   

4.
费伟伟的新闻业务研究论文集《编采逸兴》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分采访篇、写作篇、编辑篇三部分,全书共28万字,收录了作者撰写的新闻业务研究文章50多篇。作者在人民日报从事编采工作20余年,这些文章对具体报道作了综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讲的是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李楠 《青年记者》2004,(8):37-37
讨论市场和改革己在各党报内部蔚然成风,其中,关于新闻摄影改革的话题更是首当其冲。充分使用新闻照片活跃版面,己经成为今天各家报纸争夺“眼球”的重要手段。《人民日报》摄影部近日给报社编委会提交了一份《建立科学有效的图片运营机制》的建议案。这是他们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就《人民日报》新闻摄影业务改革所做的一次大胆设想。  相似文献   

6.
有人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1942年4月,由于当时的主观原因,我党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对国际新闻采  相似文献   

7.
评报,就是评论报纸,研究新闻业务。报纸的版面,是新闻实践的集中体现,是学习新闻业务的活教材。报社的总编辑坚持抓评报,就是带动编采人员在战场上学习打仗,在田野里学习耕田。这决不亚于办一所不花钱的新闻大学。  相似文献   

8.
一、冯金声其人年已72岁的冯金声幼时读过几年的私塾。20世纪70年代初,因他有些文化,村里让他当上了学习读报员。1971年的一天,他比着报纸上新闻稿件的样子写了一篇《毛主席著作需勤学》的稿子。不久,此稿在《南阳日报》上发表,报社还给他寄来了0.9元的稿费。顿时,冯金声居住的好庄村热闹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冯金声上报纸了。也就是这篇小稿件,引导着冯金声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有耕耘就有收获。从此,冯金声写新闻一发而不可收。30年来,他常常利用农闲时间走东串西去采访,深夜孤灯驱寂寞。他先后在《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9.
书讯     
《新闻实践求索录》纪云龙著的《新闻实践求索录》由健康报社出版。该书除作品及回忆录外,共收集了有关健康报业务研究的论文38篇,这些论文涉及了健康报办报思想、新闻报道评述、编采业务等各个方面,可谓一部健康报业务的“小百科”。  相似文献   

10.
《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是甘肃省新闻研究所编辑、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的论文专集。该书共收入我国新闻界专业论文近30篇。内容涵盖报纸、广播、电视三方面,选题涉及记者心理、编辑心理、被采访对象心理以及受众心理等范畴,汇集了目前我国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作者包括新闻理论研究人员、新闻院系教师、研究生、从事新闻编采业务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1.
简讯     
△湖北省县市报研究会与《新闻前哨》杂志合办的“怎样创造县市报特色”征文,于年前评选揭晓,二十篇论文获奖,十六篇受表扬。(泽) △湖北郧阳报认真组织编采人员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对照检查,收到良好效果。为使大家有章可循,报社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郧阳报编辑部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郧阳报关于失实报道处理规定》。(黄宏福) △承德群众报编委会重视抓廉政教育,使编采人员中出现了拒礼拒请的人多了、编发通讯员稿件多了、培养通讯员的人多了、钻研新闻业务的人多了等“四多”  相似文献   

12.
刘学洙 《新闻窗》2006,(4):76-78
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次贵州日报邀请报社的老领导回来聚会,请他们谈谈传统,指点工作。会上提起—件事:1953年,因在报纸上开展批评遇到些困难,编委会写了一份《关于反官僚主义、反命令主义、反违法乱纪斗争问题向贵州省委的请示报告》,并抄送中央宣传部、《人民日报》、西南局宣传部和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省委分管宣传的负责同志看到后,认为报社这样做是无组织无纪律。为此,省新闻口和省委先后开了几次专门会议,对报社负责同志进行批评。围绕这件事,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我们提出了“团结奋进,创造佳绩”的口号,在报社全体人员中树立精品意识,发动全体编采人员写精品、编精品,以精品为目标,为创优而奋斗。一、新闻要出精品报纸以新闻为主体,一张报纸如果没有读者喜爱的新闻,就会失去主体受众。报社的所有编采人员和管理者,无不希望获得重大新闻和具有轰动效应的好新闻。尤其是  相似文献   

15.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纪念创刊45周年,我原以为大会庆祝一番了事,没想到是开小型的读者座谈会听取批评、建议。这种做法打破了形式主义,开风气之先,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日报创刊时我在华东解放区,直到1949年5月底随军进入上海后才看到它。从那时始,随时在报上发现问题就向报社提意见。“文革”前《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作情况》上刊登过的,“文革”抄家全散失了;“文革”过后提的,多见于《报纸动态》和《编采业务》,今天我都带来了。  相似文献   

17.
河南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党委宣传科,根据该公司宣传报道队伍起步晚、基础差、人员分散、生产岗位离不开等实际问题,自1989年起给各基层单位通讯报道组订了《新闻爱好者》、《新闻与写作》等杂志,还经常利用生产空隙时间和会议机会,请油田报社编采人员授课。这种化整为零的授课方法,解决了工学矛盾,培养出了一批业余骨干通讯员。今年上半年组写稿件520多篇,被油田内外报纸、电台采用112篇。  相似文献   

18.
6月15日,人民日报编委会召开全社大会,总结“加强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形象建设”活动开展两年来的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记者,吴兴华、吕岩松等10位同志获人民日报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优秀记者荣誉称号,王金海等10位同志获优秀记者提名。邵华泽社长在会上讲话,要求报社全体同志向优秀记者学习,把“加强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形象建设”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推动全社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编采队伍的素质,进一步把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至此,“加强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形象建设”活动第一周期圆满结束。两年前,在隆重纪念人…  相似文献   

19.
秦殿杰 《今传媒》2006,(5X):15-15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也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纪念创刊45周年,我原以为大会庆祝一番了事,没想到是开小型的读者座谈会听取批评、建议。这种做法打破了形式主义,开风气之先,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日报创刊时我在华东解放区,直到1949年5月底随军进入上海后才看到它。从那时始,随时在报上发现问题就向报社提意见。“文革”前《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作情况》上刊登过的,“文革”抄家全散失了;“文革”过后提的,多见于《报纸动态》和《编采业务》,今天我都带来了。犹如“京官难当”,人民日报也难办:许多新闻、文章,别的报可不登、少登、从简登的,它得照登、摘登乃至全登。但是,它应当也有可能办得更好一些。人民日报要办好,得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