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如何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是教研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而社会性软件是网络上实现“人与人交互”的重要工具,是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有效平台,它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社会性软件在网络教研中有利于教师的反思和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性软件有助于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软件——网络教研的有效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如何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关键.社会性软件是网络上实现“人与人交互”的重要工具,是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有效平台,它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在网络教研中,社会性软件的应用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使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都受到了质疑.为了探索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本文尝试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这种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共同学习愿景,关注认知的分布,关注学习者之间的经验交互,关注社会文化的学习情境,关注知识意义的协商和学习者社会身份的构建.本文在讨论学习共同体概念及主张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学习模式的演变,提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本研究对有效拓展大学课堂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社会性软件以及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形成进行分析,阐述社会性软件与网络教研共同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网络教研共同体更为有效的建构,以期通过这种真正意义的网络教研共同体,促进成员间深入交流,构建稳定成长的教研共同体,最大化生成集体智慧,创造更有意义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建构知识、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促进了教研方式的转变。文章针对溧阳区域内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通过构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青年教师E团队,在区域青年教师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区域教师的研修策略,创新了E时代背景下区域内谋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师研修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就是共同体知识创新的过程。在分析SECI模型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转化启示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转化机制,并研究了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知识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浣江小学课题组运用“教师21世纪教师专业成长支持平台”进行小学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通过反复的实践研究,构建了“PDT专业成长平台与学科课题的整合”、“PDT成长论坛与教研员现场指导相结合”、“录制网络视频课+专家现场指导”、“精品课堂+QQ网研+成长论坛”等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网络教研模式。课题组围绕“特色网络教研组、教师专业成长协会、青年教师成长港湾、班主任成长园”四个概念团队开展了系列网研,培养了团队凝聚力、实战力、研修力,从而提升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增强教师个人专业的教学品质,不断促进整个网络教研团队的再发展,实现了在网络教研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剖析职教教研员中呈现出的专业教研能力分散、跨界创新意识缺乏、新型专业能力薄弱、信息化教学引领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从意识理念、知识与技能、伦理道德三方面对职教教研员智能教育素养内涵做了全新阐释,并以南京职业教育的基于“AI智能教研系统”的课堂分析循证和基于知识建构的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高阶思维培养为典型案例,提出了以“智慧教研大环境”建设为核心,以“四阶段推进”为实施路径的职教教研员智能教育素养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网络教研平台作为网上教研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其开发、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网络教研的运行效果。虽然网络教研在我国一些地方教研部门已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网络教研活动,但是目前有关网络教研的平台开发、建设研究还很少。特别是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缺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深入的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资助课题《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在网络教研与知识管理整合发展的前提下,初步研究了利用知识管理、建构主义等相关理论指导构建网络教研平台。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对目前网络教研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师教研需求以及现有网络教研平台的不足,探索了网络教研中应用知识管理的策略,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研平台模型.然后应用行动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所构建的网络教研平台进行完善,该平台通过相关领域专家和教师的评价。验证了平台的有效性.较好的为全市教师提供了一个利于知识共享的网络教研环境。  相似文献   

10.
教研员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特殊教育群体,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员的实践性知识是其在日常教研工作或具体教研活动情境中,基于对自身的生活体验、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能力、程序与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与反思、交互与创生,用于服务教师发展、提高教研质量和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知识体系,呈现出教育性、道德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教研员实践性知识在其教育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的多维人性化空间中体现出自身独有的价值取向:一是教研员实践性知识是以自身教研信念系统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与准则的;二是教研员实践性知识的文化知识群落为其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智力上的重要支撑与保障;三是教研员实践性知识是基于特定的教研情境和课堂语脉,通过与之互动、交流和对话而不断创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兴社会性软件和Web 2.0的典型应用,微博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和使用率。从社会网络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法则以及微博本身的特征出发,分析利用微博中存在的"强链接"和"弱链接"进行知识的共享、学习和讨论,可以勾勒出微博学习系统的轮廓。  相似文献   

12.
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工具NetDraw的应用案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网络分析是研究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文章以对社会性软件平台——好看簿中庄秀丽博士发起的"数字学习工具操作"活动的研究为案例,深入讲解了如何使用可视化网络数据分析软件NetDraw来做社会网络分析,以期对正在或即将从事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自开始招生至今仅20余年。这期间,社会工作教育者们从未停止对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探索,但至今依然是教学难点,社会工作的教师身兼督导和教学双重任务往往会顾此失彼。基于此,找到一个适合于目前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场所和模式便十分重要。本文将高校作为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场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务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提供适当的社会工作服务以解决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实现实务教学的要求。在高校实施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网格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on teachers and schools has risen exponentially in recent years as an innovative method to reveal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education. However, scholars are still exploring ways to incorporate traditional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with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o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mixed-methods model for researching teachers' social networks and an empirical example of the model in practice. The model incorporates a tri-modal coding approach that promotes data validity while uncovering network data that some SNA methods may overlook.  相似文献   

15.
社会网络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校长的社会网络研究旨在用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研究校长的人际关系体系,这与目前教育管理领域对校长的人际关系研究相比,是一种研究范式的改变。校长的社会网络研究可以采用自我中心网络分析的方法,描述校长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比较不同学校校长网络结构的差异,为学校发展提供一种社会学解释。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软件成为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生成工具、知识挖掘工具、知识转移工具来扩展个人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在线交流与分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以“经验认知”为导向,带有较强的形式化、精英化、功利化倾向,忽略了社会实践本身其实是一个知识生产建构的过程。切入建构主义视角,将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核心理念转换为更高层次的“研究”,鼓励学生“像研究者一样”参与社会实践,是走出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困境的有效思路。社会实践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参与基础上的研究活动,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两者在参与对话中形成的主体间性推动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学(生)-研究”三者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循环往复递进的关系,由此促进了知识的再生产与进步。这些思想为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线索与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