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孝”是以人性的自然情感为出发点,构成仁的基础,落实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孝在家与国两个层面上的等值同构,导致了“孝”在“家”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孝”与“忠”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重要伦理规范。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使“孝”与“忠”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但又有差异,两者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往往以忠保孝或以忠克孝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忠""孝"在中日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已成为国人的人生信条。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6.
“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而爱、敬、忠、顺则是构成孝道的密不可分的四个方面。爱生于自然之亲情,敬来自上下之伦理,忠为爱的奉献与体现,顺是敬之核心与践行。这四个方面还内含着注重群体本位、追求和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内核──仁、义、礼、和。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夫孝,德之本也。”  相似文献   

7.
蔡邕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是他身上相当浓郁的忠孝观念。蔡邕将“忠”与“孝”共同视为士人品格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并把“忠”置于“孝”之上。蔡邕的政治态度表现得相当复杂,他对民生的关注、时政的抨击,都颇近于党人,但他似乎更愿意如王畅、郭泰那样,通过自身道德学问的张扬,在全身远祸之际,来刺激和作用于当世。  相似文献   

8.
儒家礼学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礼学的核心。本文从儒家礼学的视角,就礼学的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三个方面,探析了儒家礼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分析了传统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奇葩的儒家礼学原因。这对从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来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对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创立了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论体系。其《论语》中的“仁”之思想具有从“亲亲”及于“爱人”的深刻内涵。从这一内涵向外又推延出了“礼”、“忠”、“恕”等具有层次性和统—性的外在道德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磊 《考试周刊》2012,(78):12-13
忠孝矛盾的抒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琵琶记》中,高明虽高扬“全忠全孝”,而实际上在忠与孝的较量之中.“忠”却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变质与隐退的倾向。变质主要表现为尽忠为表象而功名为内核;隐退主要表现为尽孝成了蔡伯喈尽忠的前提和基础.而当二者矛盾到达顶峰时,蔡伯喈毫不犹豫地舍忠就孝。造成《琵琶记》中“忠”的变质与隐退的原因则主要在于科举制度对“忠”的扭曲、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及元代家庭伦理关系松动而造成的重孝轻忠。  相似文献   

11.
孝与忠是陈白沙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孝”是“孝悌出于天性”的内在情感的孝敬之心,“忠”是“士不居官终爱国”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孝与忠相辅相成,均建立于深厚的、普遍的“爱心”之上。陈白沙以孝与忠为核心内容、以爱为基础的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认为中华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日:“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论者,多认为《三国演义》(尤其是毛本)是以宣扬“忠、孝、仁、义、礼、信”之类的封建王道人伦为主旨的。对此,笔者总不敢苟同。其原因在于:该书对于“忠、孝、仁、义、礼、信”这“六德”,最终都是否定的;其精心编织的表面上的“宣扬”,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躯壳;剥去这一躯壳,《三国演义》事实上就只剩下了“智”这一实质性的内核。笔者认为:对“智”的追求、崇尚和表现是该书的重心,它集中体现了中华古代人民尚智、崇智的美德.  相似文献   

14.
赵艺 《顽皮娃娃》2009,(1):I0006-I0007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孝”治天下,当“忠”与“孝”不能两全时,大爱之人往往舍“孝”而取“忠”,这是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感恩。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孝的教育,就是让宝宝成人后懂得爱的回报。  相似文献   

15.
儒学核心价值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强有力的辅助,包含了"义、知、信、忠、孝、悌"等诸多内容的道德范畴整体。儒学核心价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论述儒家的"礼"、"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创作品评的影响。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西周姬旦曾为确定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从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来看,孔子是很推崇周礼的。"礼"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了几十次,但孔子始终没有对"礼"作为完整概括、定义。从《论语》中孔子有关"礼"的言论来看,"礼"则是人们为了"致仁"、成为"仁人"而在日常生活、人生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曾对其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伯鱼所学的"礼",后代儒家发展成为"恭、宽、信、敏、惠、忠、孝、诚、悌、义",这种思想深深地、广泛地影响制约着封建士子对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相似文献   

17.
王峰 《文教资料》2006,(9):69-70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佛教对儒教的主动靠拢。本文拟以“沙门是否敬王”为引子,以贯休的《行路难》为切入口,具体分析佛教对儒家思想核心——仁义以及伦理思想核心——孝的接纳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儒家思想自从5世纪传入日本,历经日本人民千百年的咀嚼消化,其精华部分已被日本人民吸收,成为构成日本人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孝“道作为儒家学说倡导的重要内容,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也在日本生根发芽.让我们通过一些有关“孝“的书籍来看一看中国孝观念在日本的传播足迹吧.……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孝”的原始含义是崇拜祖先、孝敬祖先,以祈求祖先对其子孙的庇佑,属于人伦范畴。后被统治阶级引伸到政治生活中,与礼、义、忠、信并列而成为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本对“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化及其二种性探本溯源,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孝经》,“孝”的思想经历了长期的演变,逐渐与“忠”相结合,到汉代“移孝作忠”,孝与忠已经密不可分。魏晋时期,“孝先于忠”思想在继承前代忠孝观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魏晋“以孝治国”的特殊政治背景与政治功用为“孝先于忠”的思想盛行提供了政治土壤,门阀士族政治的兴盛以及名教与自然矛盾的调和也为它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