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薇 《家庭教育》2011,(1):28-29
望子成龙严父棍棒教子 麦家出生在浙江富阳一个叫蒋家村的农村里。他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父母只是简单地唤他为“老二”。父亲对他们兄弟姐妹的管教很严,父亲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情具体来说,就是学好文化知识。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语言就是文化像太阳光,火烧不掉,水淹不掉,政府也没收不了。  相似文献   

2.
我父亲是个农民,他当年教育我们兄弟四个时采取的是“棍棒政策”。记得一次,我大哥和几个伙伴到村西的水库里去学游泳,父亲知道后,把大哥拽回家,好一顿鞭打,打得大哥身上一条条血道道,再也不敢去玩水了。就这教育方法,我们兄弟四人一个个考上了大学或中专。我也奉行父亲的“棍棒政策”。我多次告诫儿子:“你爷爷是用棍棒把我们兄弟四人打成才的,我也这样教育你,你才会成才。”因此,每当儿子有了缺点或错误时,我轻则训斥,重则大打出手,看得出,儿子还是比较害怕我的拳头的。可是,半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个周末,我…  相似文献   

3.
父亲和朵拉     
倪西赟 《课外阅读》2012,(16):52-54
一朵拉是我们家的一匹马。那年,我家那头老牛再也拉不动车了。一个清晨,父亲去集市买牛。晌午的时候,父亲哼着小曲,手里却牵着一匹马回来。本来看好了一头健壮的牛,正当牛贩子死活不降价时,父亲感觉到身后有人拽他的衣服。回头一看,见一匹马用嘴巴在拉他的衣服。那匹马就是朵拉。父亲当时在气头上,挥挥手赶朵拉走,朵拉不走,大大的眼睛望着父亲。父亲仔细一看,这是一匹漂亮的马,心顿时柔软下来。父亲忘了与牛贩子继续讨论牛的价钱,却和马贩子攀谈起来。马贩子对父亲说:"你们有缘啊,我等了一上午都没人  相似文献   

4.
父亲是位教师,他身材瘦小。也许因为他经常站立着的缘故吧,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高大的。 我跟父亲上了三年学,每当我看到父亲迈上那块属于他的三尺讲台时,我便觉得父亲异常的高大。他那双在讲课时一起一落的干枯的手,我也觉得有着无穷的召唤力。在父亲的眼里,我们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张可爱的笑脸都是一朵含苞的花儿,每一双渴求的眼睛都是一首纯真的歌谣。  相似文献   

5.
总有一些东西,终究是要在风中逝去的. 比如炊烟,比如村庄上空的鸟声,比如父亲,像一朵柳絮,在村庄的枝头上悄然逝去的父亲. 父亲说:我怕黑,我怕停电.父亲是怕无边的黑暗把他给吞噬了,怕在暗夜之中被死神牵住他的衣角.他怕寂寞,他怕冷,因为他怕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去.  相似文献   

6.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14岁那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殴,让我的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8年。  相似文献   

7.
丁飞 《家庭教育》2005,(7A):55-55
我父亲是个农民,他当年教育我们兄弟四个时采取的是“棍棒政策”。记得一次,我大哥和几个伙伴到村西的水库里去学游泳,父亲知道后,把大哥拽回家,好一顿鞭打,打得大哥身上一条条血道道,再也不敢去玩水了。就这教育方法,我们兄弟四人一个个考上了大学或中专。  相似文献   

8.
总有一些东西,终究是要在风中逝去的。比如炊烟,比如村庄上空的鸟声,比如父亲,像一朵柳絮,在村庄的枝头上悄然逝去的父亲。父亲说:我怕黑,我怕停电。父亲是怕无边的黑暗把他给吞噬了,怕在暗夜之中被死神牵住他的衣角,他怕寂寞,他怕冷,因为他怕  相似文献   

9.
父亲     
小的时候,得知父亲回来,我就像瑟瑟的西北风采走的最后一朵秋菊——害怕冬天,仿佛父亲就是踏着一路枯草落叶来到我的身边。  相似文献   

10.
我小的时候,父亲对“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深信不疑,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不苟言笑,动不动就训斥我,甚至动“家法”——他有一根小竹棍是专门为我准备的。尽管我还算听话和孝顺,但有时还是难逃责罚。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与一个同学打了架,鼻血流了不少。父亲得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用那根早已备好的小竹棍狠狠地抽了我一顿。小竹棍打在身上,疼在心里,至今想来仍是令我不寒而栗。后来,我也为人父了,发誓要一反父亲的教育观念,不打骂孩子。我当时就认准了一个道理:成功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我对儿子小萌采取表扬鼓励…  相似文献   

11.
孝亦有道     
<正>曾参是孔子的学生,经常听孔子讲孝,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孝子。有一天,他随父亲到地里耕种,一不小心把一棵瓜秧铲断了。曾参的父亲曾皙看到他的宝贝瓜苗被弄折了,拿起棍棒就打,曾参想到了老师孔子关于孝的教导,就停下脚步,任由父亲的棍棒落到身上。有一棒落在曾参的头上,一下把曾参打昏了过去。曾皙担心地守在儿子身边,生怕他有什么闪失。过了好一会儿,曾参才醒过来问候他父亲:"刚才  相似文献   

12.
我们努力让孩子觉得父亲潇洒浪漫、不输于人。表面从容不迫,却内心恐慌,害怕他看出父亲的不堪。【一】小时候我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砂器》。影片讲战后日本东北部一对失去土地的父子,他们到处流浪。有一次,儿子被富家子弟殴打,瘦小的父亲拼命用身体挡住拳头和棍棒,滚落到水沟里。还有一次下大雪,父亲讨来一碗粥,用砂锅煮热了让儿子喝。  相似文献   

13.
面对差生,慨叹不可救药,甚至采取完全放弃的态度,是我们教育教学成功的大敌。其实,在差生转化工作中,妙法种种,归结起来,只有一点,就是鼓励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从不把学习当一回事,每次考试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几名。班主任老师批评、引导,声色俱厉,以至他父亲施以棍棒,这一切对他都毫无效果。大家很奇怪:为什么老师对他的批评越严厉,他却越显得坦然?他的回答是:“每次考试前,我就已经做好接受批评的思想准备了。”我接班以后,对他首先是接近、关心、信任,不随意批评,并且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一次期中考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在我眼中,曹雪芹就是花神青帝,用他的心血和才华,以春风、露华和浸骨的悲伤,雕琢着一朵朵鲜花,雕琢着一个个心中的天使。他是当之无愧报与众花一处开的巨匠。  相似文献   

15.
谭明似乎天生就是一个诗人。在送给我的诗集《光芒与蝶》扉页上,他落笔成诗:安静的鸟飞在安静的天空云,一朵一朵地白这个添置的漂亮类文本,是我认识谭明的开始:云,一朵一朵地白。诗展开的不仅是一个纯净的意境,而且也是个信号:提醒读诗人,抬起头来,越过文字,越过书本,越过人间的喧嚣。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转变     
父亲乃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文化。他对子女的教育很信奉:“棍棒底下出英才”这样的话。忆起少年时光,我能很容易地捡出一些父亲粗暴打骂我们的例子。说来也怪,小小年纪,我颇有“觉悟”:越是有“压迫”,就越加“反抗”,以至父亲的“残酷统治”还很有些不好维持。记...  相似文献   

17.
我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母亲病故后,父亲更忙了,他似乎永远都在工作,有时几天才回一次家。好不容易回来一趟,父亲除了呼呼大睡,就是指责我。  相似文献   

18.
<正>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砂器》,讲战后一对流浪汉父子的。他们在雨地里赶路,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在大雪飘飞的农舍前乞讨,当儿子被富家子弟殴打时,父亲拼命用身体挡住拳头和棍棒而后滚落进路边的水沟。有一个镜头:大雪天里父亲讨来一碗粥,在砂锅里煮热让儿子喝,儿子又让他先喝,他去尝试温度,结果嘴被烫起大泡,他们原地乱跳,俩人却哈哈大笑……这个温暖的镜头让我哭了。父亲得了麻风病,儿子被养父收留,后来  相似文献   

19.
18岁那年秋天,我在离家50里的县城读高三。那天刚好在操场上体育课,父亲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这使我十分惊讶,并且陡然有一种异样感觉。平时在家乡田野里看惯父亲,也没觉得什么,想不到父亲在校园中竟是那样土气,那样刺眼。他斜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军用口袋,上面还打了一个补丁,鼓鼓的。特别是头上戴的那条少数民族头巾让同学们觉得挺可笑。大热的天,父亲整整齐齐的箍着那条色彩鲜艳的头巾,上头还有朵大红的印花。火辣辣的显眼。一时间我真为父亲的形象难为情。  相似文献   

20.
痛着很幸福     
我知道父亲其实很在乎我,是在那一次他对我的一脚飞踹。小时候,我不是一个乖孩子:调皮,馋嘴,爱哭爱闹,时不时还会闯出一些祸来。每次换回的不是父亲严厉的斥责,就是被打。那时觉得父亲有些偏心,他很少打哥哥,对我也很是严厉,并不因为我是老幺而偏爱我,我感觉他并不很在乎我。这种情绪直到那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