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仿拟是为追求新颖别致、幽默诙谐等辞效目的,人们有意模仿所熟知的固有的语言实例而拟造出新语言形式的一种修辞手段。从仿体的形式来看,网络语言中的仿拟包括了仿词、仿语、仿句、仿篇四种类型。网络语言中之所以会大量使用仿拟,与仿拟主体(网民)求新求简的语用心理及其在构建网络话语文本中特殊的修辞效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仿拟,是一种修辞手法,也称仿词、仿化、仿用。仿拟,就是模仿已有的词句,加以改造,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句,即“旧瓶装新酒”。用仿拟提炼出来的语言,由于仿与被仿之间的反差很大,甚至将毫不相干的事硬拉到一起,因而能产生幽默风趣、化庄为谐、引人捧腹等表达效果,给读者以很深的印象。仿拟一般有仿词、仿句、仿文几种。  相似文献   

3.
仿拟,是一种修辞手法,也称仿词、仿化、仿用。仿拟,就是模仿已有的词句,加以改造,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句,即“旧瓶装新酒”。用仿拟提炼出来的语言,由于仿与被仿之间的反差很大,甚至将毫不相干的事硬拉到一起,因而能产生幽默风趣、化庄为谐、引人捧腹等表达效果,给读以很深的印象。仿拟一般有仿词、仿句、仿几种。  相似文献   

4.
区分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确定语素方面看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语素有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包括双音节的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词是一个多音节语素构成的单纯词 ,还是一个合成词呢 ?我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替代法”。也就是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否语素的语言单位。“学者”中的“学”和“者”可以为别的已知语素所替代。如 :学者、学风、学费、学籍、学术 ,学者、作者、读者、记者、长者等。因此“学”和“者”各是一个语素。“学者”是合成词非单…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教材中所讲的仿词(我们称之为传统仿词),是指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仿造新词语,以达到一定修辞效果的一种辞格。它的基本形式是新仿词和被仿词同时出现,但有时被仿诃也可以不出现。它的类型有三:一是音同音近,如由“积极”仿出“鸡极鸭极”;二是语义相反,如由“大众化”仿出“小众  相似文献   

6.
一、众所周知,汉语用来表达意思的各级单位,几年前还只有语素(或称词素)、词、短语、句子(包括单句、复句),但后来又增添了一个“句群”。排列时往往把语素排在前头,然后是词、短语、句子中的单句和复句。但在表达意思上到底“谁”的“级别”高呢?这就说不定了,要看语言环境了。有时一个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句子,如:“蛇!”“老虎!”。有时词很多,却成不了  相似文献   

7.
正词和词类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语法单位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可分为语素(造词单位)、词和词组(造句单位)与句子(表达单位)。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按照音节的多少,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三类。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从词义上,词可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单义词  相似文献   

8.
语素是汉语里最小的语言单位 ,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原来叫“词素” ,后来吕叔湘先生认为应当叫“语素” ,原因是 :叫“词素”似乎是颠倒了“语素”与“词”的位置 ,给人的感觉是先有“词”后有“词素”。关于语素的分类 ,从专家语法角度讲 ,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 ;从教学语法角度讲 ,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是说法不一 ,甚至有的教材在这个问题上自相矛盾 ,给初学者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不想探究语素的源流、廓清语素的含义 ,而是仅就语素的分类问题做一简单的梳理 ,并就教于大方之家。语素是语言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言是一个层级装…  相似文献   

9.
仿拟词的类型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拟词是“仿拟”修辞手法作用于造词活动的产物。本文将仿拟词分为顺推式、逆推式和谐音式三个类型,在此基础上论述仿拟词的特点:一是趋同性,在构词方式、语义范畴等方面大都与被仿词保持基本一致;二是偶发性,往往昙花一现,一般不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反复运用,三是依附性,其运用往往要依赖被仿词或特定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0.
谭永祥所著《汉语修辞美学》中,仿拟是这样界定的:“仿照一个现成的词语,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语,或仿照某一种腔调、格调造句成文,仿体与本体不异而异,同而不同,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仿拟’。”这里出现了两个新的概念:本体和仿体。无论是仿词、仿句还是仿调都有两个共同的东西:一是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杂谈仿词     
仿词是语言中的一种“临时”造词现象,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临时仿造出来的,它的上文常常出现一个相类似的现成的词儿,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人们就不解其义,就成了一个生造词了。原属修辞中的仿词,经过长期使用被人们所接受,使用开了,可以不要语言环境的依托,广泛地独立运用,即得到社会承认——约定俗成了,它们就冲出“仿词”的母胎,成为新词。如“促退”从“促进”衍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
“仿拟”也叫“仿词”或“仿句”,是根据交际和表达的需要,模仿原有的词句,临时创造出新的词句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恰到好处、随机应变的仿拟,往往充满  相似文献   

13.
仿拟,是为了使语言生动幽默、诗文别出新意而故意仿照既成格式的一种语言形式。仿拟在形式上是“旧瓶装新酒”,仿拟方法一般有仿词、仿句、仿文几种。巧妙地运用仿拟,能匠心独运地突出人和事物的本质,给人—种似曾相识而又出人意料的感觉,令读者耳目一新。1.仿词:比照现成词语,临时巧妙地仿造出新词语。仿词一般分为:(1)反义连用:以反义联想为基础,临时仿造出意义相反的词语。如:①读者定会觉得这是一条“新闻”,其实却是一条“旧闻”。(2)近义类仿:以近义、同义的形式,临时仿造出意义相近的词语。如:②过去,不识字…  相似文献   

14.
(一)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如“这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这句话,就是由十个语素组成的,每个语素都有一定的语音和意义,它们组合在一块,就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说出来能使对方听得明白,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又如“他是个老布尔什维克。”这句话由五个语素组成。前  相似文献   

15.
仿拟就是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模拟已有的语言形式而临时新创的一种语言形式的修辞格。它可以使语言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根据仿拟的语言对象的不同,它大致可分为四种。仿词、仿句、仿篇和仿调。一、仿词仿词一般是以上文的某个词为基础,临时替换其中的某个词素而仿造出一个新词的修辞方式。它是仿拟中使用得最多最广的一种形式,因此,不少的修辞学著作干脆把仿拟称为仿词。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第一讲里谈到过《暂拟系统》只包含词——词组——句子这三级语言单位;《教学提要》则扩展成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级语言单位,换句话说,语素是《教学提要》中新增加的内容。在这一讲里,我们就有关语素的几个问题向老师们作扼要的介绍。一、什么是语素?概括地说,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它不但可以构成词,而且可以构成比词大的语言单位。《暂拟系统》认为“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教学提要》否定了这一提法,理由是作为语音语义结合体的语素最活跃,一个语素可以构成众多的词语,所以语素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语言”这个词是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  相似文献   

17.
“网”指国际互联网络,是一种像网一样联系世界各地计算机从而进行资源的配置和互补的国际联通系统。“网”这个词很少单用,常以一个语素的身份构词。一般说“网络”而不单说“网”。如《大众网络》(杂志名)、《网络与应用》(《计算机世界》第9期 D 版标题)。在“网络”中“网”为名词性语素。“网”也表示“在‘网’上的……”,如“网友”、“网事”等。“网”类词族可以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8.
一、包含几个语素是区分的唯一标准 作为语言单位的分类标准,必须既是同类语言单位共性特征,又是异类语言单位所无的个性特征。换言之,区分语言单位,应以语言单位的区别性特征为标准。同时在区分同一层面上的语言单位,必须使用同一标准,否则便违反了一贯性原则。 “凡由一个语素构成的是单纯词,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是合成词。”“只包含一个语素”是单纯词的共性也是个性;“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是合成词的共性也是个性。它们各为单纯词和合成词的区别性特征。叠音式单纯词与其他单纯词,如“孜孜”与“沙发”,甚至叠音式单纯词之间。如“孜孜”  相似文献   

19.
高晓玲 《学语文》2003,(2):45-45
“仿拟”指仿照现成的、通行的词语、句章、韵律,改变其中的语言成分,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仿词。即根据已有的词,临时仿造出新词,如: (1)大学的“烟酒生”令人忧虑 (2)好不值钱的干儿子!你有多少于儿子,湿儿子,我还不清楚! 例(1)中“烟酒生”,例(2)中“湿儿子”,是仿照“研究生”、“干儿子”,改变了其中的内容临时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1引言何明延(1982)说,我们说话或写文章,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有时可以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词素或词,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来,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词。余立三(1985)认为仿拟是故意模仿某一著名的诗歌或某一名言、警句或某一谚语,改动部分词语而表达一种新的思想,从而取得幽默的效果,或者达到讽刺嘲弄的目的。谭永祥(1991:307)认为仿照一个现成的词语,临时造出一个新词,或仿照某一种腔调、格调造句成文,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