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西 《师道》2005,(12):55-56
100年前,一次科举考试往往能决定一个读书人的命运。今天,科举被高校招生考试(取其广义,简称“高考”)取代100多年后,回望这一段历史,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一、外语可考两次,考生可自选优势科目计入总分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高考考试科目设置方面,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改革之后,高考怎么考  相似文献   

3.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究竟怎样改革?什么是改革的出发点?这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而又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这里,仅从高考在未来人才“智能结构”形成中的调节作用方面,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作点粗浅的探讨。高考,就其考试的性质而言,它是一种竞争考试、选拔考试,或称之为成就考试、淘汰考试,而不是判定及格与否的水平考试。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措施中,尤以高校招生  相似文献   

5.
叶志明 《上海教育》2014,(28):24-25
新的高考改革,必将引起高校的招生内涵的改革。 本次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了,从其中的考试科目的安排以及引进高招学业水平考试的做法,真正意义上讲也进一步落实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为什么这么说部署了高校的自主办学呢?因为以前高等学校除了自主招生外,高校的招生基本上与高考没有什么区别,考与招基本相同。也就是高考时考什么科目,高校在招生时也就根据高考怎么考的科目进行招生。  相似文献   

6.
怎么平衡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学校对改革的诉求呢?为了协调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大致想法是,考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测量办法,应该小改,不能大动,应该承认考试的价值和作用。考试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由知识取向向能力取向逐步过渡,要更多地考查学生的能力。真正的改革应该是招生制度改革,简单地说,就是招生录取制度大改、考试小改。  相似文献   

7.
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公正选拔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高考招生制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教育全局。《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我国未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实现教、考、录三者相对分离,逐步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高考分类考试改革应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遵循学生、高校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发展规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高考分类考试改革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提出下放招生自主权并实行招生计划与考试类别相对应的分类方法、科学设计分类考试考生评价指标体系、招生公平与毕业公平同等重要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国高考分类考试改革,使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多元录取,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已经完成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将陆续出台包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据《法制晚报》报道)《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备受社会关注。其中,高考改革更受瞩目。从  相似文献   

10.
高考改革推进的速度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历代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广义的高考包括考试与招生两个主要环节,<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列有关于招生考试的专门一章,即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高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不同时期的高考改革都有其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考虑,即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高考改革的梳理,试图发现其价值趋向,从而为未来高考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源于文化考试机制保障了文化知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确立了考试选才方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所以未来的高考改革,是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的多样化选才机制改革。改革的目标需要健全考试选才为主、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需要健全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渠道。  相似文献   

13.
在之前的高考制度体系中,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事实上有着很高的学科地位。但在这次新高考改革之后,科学学科的地位大幅削弱。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大问题,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不重视科学学科的时候。报考科学学科的人数比例明显下滑,主要的原因不是实施了选考制度,而是因为不科学的计分制度导致报考科学学科的学生遭受不公平。为解决这个问题,各方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对各备择方案的主要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当前高考制度中,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住的三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高考除了是高校生源选择机制外,还充当社会优秀人才预选机制,后者更加重要。高考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形式和足够强的竞争程度、足够大的选择范围,决定了高考是一种合理的、比较科学的社会优秀人才预选机制,因此不需要进行大的改革,也不能盲目推行高校自主招生。985、211的高校身份官定等级制则是对社会优秀人才预选有弊无利的体制,也加剧了基础教育应试化和中小学生学习的负担。应该废止985、211体制,全面推行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5.
新高考是中国高考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其成效与问题都相当明显。积极作用有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高中办学多样化、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等,也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学习负担问题、选科赋分问题、弃考物理问题、操作复杂问题等。"3+1+2"可以说是对文理分科与"3+3"的一种折中,是兼顾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方案,可以说是高考改革的江苏贡献。选择物理和历史为必选科目是由物理和历史的学科特点以及基础地位所决定的。"3+1+2"科目组合方案,是对以往"3+文综/理综"模式的部分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3+3"方案经过实践检验之后的一种合理化回归,是8省市不约而同地择善而从,是目前综合比较各种得失利弊、权衡各种可能后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高考改革范式决定着高考改革的面貌与前景,在国家本位、市场本位、高校本位、考生本位四种高考改革范式中,以任何一种范式为主导的高考改革都易忽略或损害其他高考利益主体的利益。未来的高考改革应在提取上述四种"本位范式"合理因子的基础上,采取综合与通盘考虑的博弈均衡范式,使高考改革走向一条通往多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刘泽思 《教育与考试》2010,(2):15-18,31
结合德国招生制度的平等原则以及中国的特殊情况,本文提出机会平等原则并建议将其作为高考改革的唯一目标。据此,笔者将现有的众多高考改革"药方"分为"对症"与"非对症"两类,对于诸如取消分省招生制度、废除少数民族优待等合理建议建议予以采纳,而主张废止那些旨在通过考试的主观化、本地化来提升城市人口成功机率、侵犯农民权益、为官员腐败打造基础以及为北京人这一"最宝贝的少数民族"提供加倍优待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40年前恢复高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教育与社会。40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既为高考赢得了社会信任,又为进一步改革赢得了空间。积极评价恢复高考,具有重要意义;但认识高考存在的问题和思考探索改革办法,系统开展理论研究并用理论指导改革实践,加快高考改革的推进,比坐而称颂它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更为重要。《高考改革研究丛书》的出版,展现了高考改革中科研先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它也将以其权威性、全面性、理论性受到关注,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育测量理论应用于高考改革实践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新勇 《中国考试》2020,(1):7-11,46
针对高考改革实践中涌现的一些焦点问题,对目前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指导高考改革实践发挥作用的局限性进行学理上的阐述,包括项目反应理论能否应用于高考、考试时长的确定、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分数转换、情境化命题、语文写作评分、合成总分录取等。对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助于提升运用教育测量理论指导高考改革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江苏省先后实行了四轮高考方案的改革,这四轮改革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变迁关系。本文分析了每个方案的特点和不足,尤其深入分析了每个方案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江苏省高考方案的未来改革趋向进行了期望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