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修清史工程·纂修清史工程与档案邹爱莲4.3·档案史料·有关南明尹三聘的儿件史料1.3雍正朝会考府汉文档案全编(上)1.7乾隆朝释递史料(上)1.24乾隆朝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下)1.48清末开办陕西延长油矿史料1.62雍正朝会考府汉文档案全编(下)2.3乾隆朝释递史料(下)2.17光绪朝各省绘呈《会典·舆图》史料2.37光绪帝被囚滚台医案2.60夭津《大公报》载孙中山佚文2.72乾隆朝刑狱管理史料3.3乾隆朝甘肃电垦史料3.23晚清各省铸造银元史料续编(上)3.44光绪年间美国女画家卡尔为慈禧画像史料3.61光绪二十八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劝戒缠足告示”3.69清…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间邵晋涵等辑《旧五代史》,以《永乐大典》为主,参取《册府元龟》等书,编录为一百五十卷,大致得原书十之七八。清人辑佚书逾千种,就编纂的学术质量来说,自当以此书为冠。当然,亦并非无可议之处。如《大典》披检多有遗漏;《大典》引及者始为立传,未充分利用《册府》;《大典》、《册府》以外典籍引及《旧史》者,尚多漏辑。凡此之类,前人已多有言及者。中华书局校点本仅就清辑本整理,未作新的辑补。陈  相似文献   

3.
会考府是雍正元年正月,为察核动支钱粮事宜而专门设置的机构。三年八月裁撤。它的设立,对雍正初年集中财政奏销的监察审核大权,整顿朝政,起过一定的作用。现选登馆藏会考府察核工部奏销事项中有关黄河水利、浙江海塘工程的部分档案文件,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涉园石印本《凌烟阁功臣图像》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源为清代康熙年同著名的绘画家,所绘《凌烟阁功臣图像》为同时代人所称道。对于刘源本人,〈清史稿〉本传记载不详。然而在有清一代学人的笔记中,有许多关于刘源的记载。其所绘《凌烟阁功臣图像》亦不为艺文志载录。今见于民国武进陶湘所辑涉园石印本中。本文试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刘源及其图绘《凌烟阁功臣图像》的相关史事予以勾稽,并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实录》以记载清代皇帝言行与行政作为主要内容,其中蕴藏的政治经验相当丰富。本文从《清实录》中对科举冒籍舞弊的整饬为例,分析并研究了《清实录》对清朝乾隆整饬科场史料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仲达 《档案》2011,(5):34-35
玉门石油河不是在老君庙油田出现以后才得名的。清乾隆元年(1736年)许荣等人所编的《甘肃通志》已明确记载:“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肃州南山。”关于这条河更早的文字记载,应该出现于西晋张华的著作《博物志》,  相似文献   

7.
叶稚斐是明末清初一位引人瞩目的曲家,他名时章,字稚斐,以字行,号牧拙生,江苏吴县人。[清]高奕《新传奇品》品评其作如"渔阳三挝,意气纵横"。叶稚斐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他创作了《琥珀匙》、《英雄概》等十多种剧本,被公认为是个剧坛才子,更因为他秉陛耿直,写过揭露地方恶势力的传奇剧本《渔家哭》,结果被投进了监狱,还差点送命。明末清初江南文人以戏曲文字肇祸者,叶稚斐是个典型。此事在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吴中叶氏族谱》中有明确记载。清乾隆年间焦循所著《剧说》也据传闻记载了此事,但误将传  相似文献   

8.
南冠小考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南方地区的楚国,由于文化渊源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饮食服饰等多"不与华同",形成了别其特色的文化景观。《左传》、《国语》等古书中言及的"南冠",即与中原地区当时流行的冠冕有所不同,是南方楚人独立发展起来的衣冠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于成公九年提及了"南冠"。文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而文中这位楚囚钟仪,据《左传》记载,早在成公七年  相似文献   

9.
从新发现的档案谈戴名世《南山集》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玉 《历史档案》2001,(2):91-96
文字狱是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禁锢人民思想、对以文字触犯统治集团利益者进行残酷迫害的一种手段。清代文字狱案主要发生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大大小小不下百起。戴名世《南山集》案是康熙朝著名的文字狱大案。过去,由于没有发现记载该案的原始档案,研究者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清实录》、《东华录》及清人笔记。由于偶然的原因,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六科史书中发现了两件有关戴名世《南山集》的档案史料,  相似文献   

10.
<正>辽宁省档案馆藏有清盛京内务府文书档案《黑图档》,其中康熙朝初年处理盛京宫殿修缮事务的满文文书中出现muduri leose(龙楼)宫殿建筑名称。但,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清盛京皇宫)内并无"龙楼"。通过对《黑图档》、《清实录》及清宫廷学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等文献记载的研究:乃命紫宫,清宁正中,麟耻在右,关睢在东,崇政笃恭,翔凤飞龙,文德武功,以绥万邦;崇政殿在笃恭殿(大政殿)右,翔凤楼、飞龙阁俱在崇政殿后,清宁宫在翔凤楼后;会上楼为翔凤楼,合下楼为飞龙阁。可见清盛京皇宫内原来确有翔凤楼、飞龙阁两座交相辉映的建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编写《秦安县志》中体会到,志书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档案是编史修志的基础。就秦安县志来说,前人已为我们编纂了明《秦安志》和清《秦安县志》,保留了一部分珍贵的资料,但是,按照新编县志的要求,旧志书所记载资料远远不够,所缺门类较多,它重视上层建筑,轻视经济基础;对皇恩圣典、人文地理、职官烈女等类记的多,对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农、商、贸、交通、卫生、邮电等很少记述。新编县志是记载一县的自然和社会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主要任务是要反映一县的基础情况,记述好一县的基本事业。其内容大…  相似文献   

12.
11月10日,《绍兴县档案志》和《绍兴军政分府文件辑存》正式出版发行。《绍兴县档案志》是目前为止全省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县级档案志,全书以志为主,分章、节、目三级记叙,共25万余字,全面、系统地记载了绍兴县档案积累形成的概貌和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绍兴军政分府文件辑存》由绍兴县档案局(馆)与浙江大学历史  相似文献   

13.
寓声乐府的名称始见于贺铸《东山寓声乐府》,其概念晦暗不清,多有含混,其实质是一种通过改易原调名达到即事命题的目的,且宫调唱腔一仍旧贯的创作方式。这种创作方式自汉魏时便已经出现,运用至词体可追溯至中唐李德裕改《望江南》为《谢秋娘》,之后白居易、李煜等都有寓声乐府的创作。入宋后,张先、苏轼等继振其绪,南宋时创作寓声乐府的作家远较北宋为多。虽然这种创作方式没有大范围流行,但它作为词体诗化进程的一股潜流,在词史上的意义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正李慈铭(1830—1894),字旡伯,号莼客、越缦,浙江会稽人,晚清著名学者、诗人、藏书家。所著《越缦堂日记》是其积40年之力、铢积寸累而写成,举凡"朝野见闻、人物评述、史事记录、风土民情"诸内容在《越缦堂日记》中均有详细记载,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a。作为爱好读书的藏书家,李慈铭与同时代的官员、藏书家及学者文人等社会群体,或因互求互助,或因志趣相投,彼此间保持着书籍往来关系。《越缦堂日记》中对李慈铭与士人间丰富多彩的书籍往来有详细记载,本文即对书籍往来的具体情形和内容略作综述。1.李慈铭与潘祖荫家族的书籍往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叙述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及其时代背景,利用中日文献记载和保留在日本的文物资料,对清公使馆成员、特别是公使馆参赞官黄遵宪与这一运动的领导者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中关于日本汉方医学记载的资料来源做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6.
这件档案,是从清内务府《行文档案》(满文)中选译的,系内务府为曹寅子侄曹顺等捐纳监生事致户部的咨文。这是目前所发现记载曹寅子侄的档案中时间最早、内容最为具体的一件档案史料,它为研究曹雪芹家世提供了前所未知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有清一代,黄河之患频仍。因而以治河失误降职者甚多,而治河有方得以升迁者则寥寥。崔维雅即其中之一。其治河经验及主张见于所著《河防刍议》一书。维雅,顺治三年(1646)举人,初任仪封知县。升淮安府同知,调开封府南  相似文献   

18.
展龙  耿勇 《图书馆界》2011,(6):40-44,51
《明史记》是由清初学者吴炎、潘柽章、王锡阐、戴笠等合修的一部记载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前后编纂长达十五之久,并已完成大半,后受庄氏史狱的牵连,招致焚毁亡佚。但从现存资料中,仍可窥知《明史记》的编纂缘起、基本体例、编纂分工、史料采集、史料来源及完成情况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子全书》始编于明代,明万历凤翔府沈自彰刻本流传、影响较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了三部"明万历凤翔府刻本",本文对其逐一目验考察,通过对序文和版刻特征的分析比较,发现三部所谓明本皆非明万历原刻初印本,而是明万历刻本的清修补本,刊印年代均不早于康熙朝。将这几部清代后印本直接著录为明本并不准确。署名张能鳞的《张子全书序》系改窜《儒宗理要》之《张子序》而成,以此冒充《全书》之序。  相似文献   

20.
陈俊达 《兰台世界》2017,(19):116-119
《辽史·地理志》中记载辽代的州有节度、刺史、防御、观察四类,《百官志》记载有节度、刺史、防御、观察、团练五类。两相比较,《辽史·百官志》与《地理志》中关于辽代州的记载不同的部分,应为《百官志》杂抄本纪、列传及其他史料,或为史臣修史时漏载所导致的。其相同的部分,应具有共同的史源,即耶律俨《皇朝实录》。早在耶律俨修《实录》之时,就已经将不同时期的记载未加考辩而仅仅是罗列在一起了。《辽史·地理志》与《百官志》记载的混乱,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元代史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