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我市农民收入目前却仍处在全省的末位,原因是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生产条件落后;政府对“三农”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金融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等。因此,促进闽东农民增收必须做到:抓根源,提高农民素质;抓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抓支撑,加大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抓关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保障,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发展农村职成教育消除农民增收"软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力发展农村职成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消除农民增收软肋,是推动我国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实现我国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因素;劳动力转移,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使沉淀下来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更低,结构更不合理;科技推广难,阻遏农民科技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要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要做好普职成三教统筹、农科教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是树立农村新风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规模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导健康向上的新风尚,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民收入对农村市场开拓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是富国强民的头等大事。“农民不富,中国不富”。作者认为应该审慎选择、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WTO规则的“绿箱”政策,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扶持与保护,加快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和组织形态创新,完善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优化农民的融资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等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赵敏 《华章》2012,(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约57%,农民增收情况如何显然已经成为影响安徽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安徽省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民收入的来源与结构,并且结合省内国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深入剖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障碍与制约因素,最后从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进种植业的稳步发展、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劳务市场、加大改革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民素质低下的矛盾日趋尖锐的现实,既是困难,也是机遇,社会各界必须充分认识农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大力发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地位,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转变观念抓认识,夯实农民增收的思想基础;明确措施抓落实,筑牢农民增收的根基;完善政策抓扶持,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转变职能抓服务,营造农民增收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保障.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多方面的原因,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竞争力;加大政府投资扶持力度;发展非农产业,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素质;改革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式农民;二是狠抓"三田"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互动;四是朝着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新村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3.
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对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很有启示。现阶段我国应采取的农业发展措施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加快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中介组织,创新农村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龙江县有58.3万人口,其中80%居住在农村。实践证明,发展农村经济,除了给政策和投入之外,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方法——立项全程培训。所谓“立项全程培训”,就是选择好项目,并对项目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培训。我们在立项全程培训工作中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抓认识,在““识”上去启动我们在立项全程培训工作中,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四个共识”: 1.目前,县里的各层领导已认识到:造成农村农业产量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素质低,生产技术落后。要使农业走出徘徊,获得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民吸收、消化、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如何提高他们的能力,仅仅靠以往的“冬训”,是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立项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式农民;二是狠抓“三田”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互动;四是朝着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新村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甘肃省2010—2018年数据构建了旅游产业与农民收入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总体上呈现"N"型发展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稳定;两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大,协调性不断提高,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等级;农民收入增长水平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旅游产业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时,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切实让当地农民共建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培育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两系统的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保障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增值渠道匮乏等问题,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开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制,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正确处理好相关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民增收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大农民增收力度,是我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纵观改革开放20多来年,农民收入经历了增长高速、放缓、再高速的过程.目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制度体制问题,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含量问题,城乡二元差距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稳定党在农村的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逐步提高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等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更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数亿农民共同福祉的综合性措施。而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实现"农民知识化",进而实现农民的主体选择和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因此,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则必须坚持“科教兴农”的道路,而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