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曾在重庆出版了13年的《大公报》如今已度过了百岁华诞。周恩来曾经多次说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一是爱国抗战,二是她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列入《中国新闻年鉴》“名人”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50人之多。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女作家女记者杨刚,曾经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开国大典的盛况是由她报道出来的。周总理、邓大姐称赞她是“国家少有的女干部”。 1905年。杨刚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现为仙桃市)一个富裕家庭。八九岁就能赋诗作文,人称“小才女”。1928年春,杨刚被北平燕京大学英文系免试录取,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杨刚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小说,并协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译过《活的中国》。l928年秋,杨刚在燕京大学完成学业,第二年夏,赴香港接替萧乾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在报纸上宣传抗日民主,反对投降倒退,并发表  相似文献   

3.
纪念杨刚学习杨刚吴冷西杨刚同志是现代中国的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从早年参加学生运动起,做过作家、记者、评论家、驻外记者、国际事务活动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国际问题评论家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华。我同杨刚同志交往较晚,抗日战争时期只爱读她在大公报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4.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内忧"与"外患"的快速升级,"西北中国"在中国地缘政治快速凸显。精英媒介《大公报》通过媒介议程的建构重新发现了"西北中国"。《大公报》对"西北中国"的发现与当时政治议程中"西北中国"存在关联性。但是,《大公报》的"西北中国"媒介议程设置保持难得的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范长江是《大公报》"西北中国"议程的首席定义者,他的西北报道成就了《大公报》作为精英媒介在定义"西北中国"媒介议程的引领者地位。  相似文献   

6.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7.
王润泽  孙婉露 《新闻界》2012,(16):77-78
杨刚( 1905 - 1957)原名杨季征,又名杨缤,祖籍湖北仙桃,出生于江西萍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刚是她的笔名. 杨刚虽生于诗书官宦人家,却性格刚直、反叛.年轻时,她常将贝多芬头像带在身旁,将不向命运低头的音乐家视为自己的"前辈";为入共产党,她不惜与家庭断绝关系;抗日救亡中,曾与丈夫离婚,长期与女儿别离;为不受国民党之培训,不惜放弃去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学习的机会.在《大公报》工作期间,曾因编辑事宜与总经理胡政之发生争执,因据理坚持,最后由胡政之道歉了事.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体裁上主要包括社评、星期论文、短评、读者论坛和读者投函.此外,《大公报》(桂林版)在言论上杰出的说理艺术和富有感染力的行文,被读者广泛称颂.  相似文献   

9.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新记《大公报》就十分重视战地通讯.一批年轻力壮、勇敢无畏的记者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采访,其中成绩显著的有:范长江、孟秋江、陆诒、杨纪、高公、徐盈、赵惜梦、李天炽、张高峰等.《大公报》(桂林版)创刊后,战地通讯主要由杨纪、杨刚、高集和黄仁宇等人撰写.特别是杨刚写的《战地通信》系列,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在今天看来,仍是研究抗战时期军队前线生活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0.
1933至1936年间,《大公报》赵望云"写生通信"栏目以旅行速写画反映民生状态,是当时报界的一项创举.在《大公报》的主导下,赵望云"写生通信"连结了新闻业务改良与绘画艺术"走上十字街头"的实践,完成了从速写画到有大众影响力的新闻画的转向.该栏目酝酿、设立与发展的历程,与《大公报》"普遍调查民生疾苦""明耻教战"等思想...  相似文献   

11.
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在其专门设立辞条的近代以来105位新闻界杰出人物中,有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12人,其事业的成就与一份报纸相关联,这便是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于1926年接盘续办、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新记《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  相似文献   

12.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13.
新记《大公报》自1926年9月1日创刊至1949年,本着创办之初所提倡的"四不主义"办刊宗旨,为世人留下不少经典之作,尤以张季鸾、胡政之等《大公报》主要负责人所编写的社评,无论从内容还是分量上都为当代媒体从业者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那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及文献整理的方式,着重分析"九一八事变"期间,《大公报》社评所提出的"救亡图存"与"明耻教战"思想,以此来还原历史真相,正确解读历史中的《大公报》。  相似文献   

14.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15.
黄素影,1919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原北京电影剥片厂优秀演员。建国前曾先后在上海救亡演剧宣传队、中国艺术剧社、中华剧艺社从事演剧活动,演出过《北京人》、《日出》、《雷雨》、《孔雀胆》等名剧。1949年调北影演员剧团。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十八岁走上表演之路,在《吕梁英雄》、《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等几十部影片中有过优秀表演。1984年,黄素影从北影退休。而后的她不但没有淡出荧屏,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高度重视国际通讯报道.该报在欧美和南洋等地分别派驻了萧乾、马廷栋、黎秀石、杨刚、朱启平、严仁颖、张鸿增、郭史翼、吕德润等一批优秀的记者,采写在当地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尤其是萧乾的英国通讯,在当时颇受读者欢迎,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伟 《中国编辑》2007,(2):84-86
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与社长的名报人徐铸成于1927年冬开始跨进新闻界的大门,从练习记者开始,以后任记者,特派记者,并曾编辑过教育,经济,副刊,要闻等各种版面,直到最后主持“笔政”(《大公报》桂林与上海版总编辑,《文汇报》总编辑,总主笔)。  相似文献   

18.
黄荣 《新闻世界》2013,(7):235-236
【摘要】见证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百年《大公报》,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关于这位中国新闻界的老寿星,我们有太多的感慨。然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1926年新记《大公报》开辟出的群英荟萃之盛景。那一段时光,是《大公报》人才辈出、熠熠生辉的时光。本文从重视人才、挑选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四个方面,对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的局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16)
孙中山在近代史上意义重大,今日普通民众对其认知相对单一,认为其卓绝伟大。然其生前在报端之形象呈现纷繁复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至北伐结束而趋于单一。作者以新记《大公报》为例,通过梳理《大公报》于北伐期间对于孙中山的社论,重建彼时《大公报》报端孙中山媒介形象的演变。通过梳理发现,孙中山的媒介形象随时间推演大体经历"革命党统率"、"反帝反赤"、"近代领袖"到"一代伟人"的变迁,且彼此之间层层累积,并非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20.
提起金庸,人们首先会想到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但金庸还是位著名的报人,上世纪60年代,他以一介文人的觉悟开始创办《明报》。金庸为《明报》撰写社评20余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明报》已成为香港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影响的大报。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