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简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中拣一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因为挑挑拣拣而一再地错失良机,最后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中拣一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因为挑挑拣拣而一再地错失良机,最后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路】本文为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最大的麦穗》(苏教版第十一册)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相似文献   

6.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的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教参上说,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中拣一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因为挑挑拣拣而一再地错失良机,最后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学情分析:课文记叙弟子们拣麦穗的情景和从这件事领悟到的道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前面的实践作为基础的话,弟子们也不可能真正地领悟到把握机会的重要性。因此,学习前文“弟子们如何挑挑拣拣”和学习后文“弟子们领悟事理”同样重要。但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小学生,在大量…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最大的麦穗》(苏教版第十一册)是一篇散文,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课文虽属散文,但集描写、叙事、说理于一体,通过摘麦穗这样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揭示出了深刻的哲理。文章在结构上先叙事,后说理,  相似文献   

9.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了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一块麦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说明了人的一生必须要抓住眼前的利益,而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片断:师:读了几遍书后,同学们已把课文读通顺了。  相似文献   

10.
张忠诚 《教育文汇》2010,(10):42-43
近日在《教育文汇》2010年第6期上到席绪鸿老师的文章《〈最大的麦穗〉如何解读》。席老师敢于向教参质疑,认为教参阐释的课文主题"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有点牵强附会。他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苏格拉底是在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引导弟子‘不唯师,只唯实'”。他的解读对不对呢?  相似文献   

11.
一、从作者的角度看教材(一)为什么写?苏格拉底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了,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作者写《最大的麦穗》一文,除了向我们展示一代伟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弟子,让我们领略哲学家的风采和智慧外,还希望通过苏格拉底带着学生走进麦地里,并要求学生只许进,不许退,摘最大的麦穗一事,向我们揭示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东张西望,错失良机。”让人明白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  相似文献   

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走进弟子们的内心,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是一节精彩的课,其中一段师生的教学对话尤其值得回味. [片段] 师:读了几遍课文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生:孙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写了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最大的麦穗》一文出自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材。课文讲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取最大的麦穗,弟子们领悟到了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千万要牢牢把握住眼前的机遇和机会的人生哲理。课文短小,但难句较多,寓意深刻,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人生哲理教育的好  相似文献   

15.
朱国忠 《中国教师》2008,(15):42-44
<正>语文教育必须是适时的教育,所谓适时的教育,就是要抓住机遇。正如《最大的麦穗》所昭示的那样——错失良机,无法回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一种捕捉机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如何将这种理念物化为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笔者以《最大的麦穗》这一课为例,谈谈自已的实践与思考。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打开课本,我们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我相信你们经过反复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约七八分钟后,学生自由练习把课文读了三遍。)…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友谊》第四节是一个过渡节。以它作为突破点有利于教学。 一、以这一节为突破点,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过渡节的作用,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马克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坚持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的?恩格斯在生活上是怎样帮助马克思的? 2.在共产主义事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 二、以这一节为突破点,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掌握课文结构。第一条线是“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  相似文献   

18.
一、感悟式对话。教学《最大的麦穗》时,教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潜心会文,与"苏格拉底对话"。学生生发了许多美丽的感悟。生: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  相似文献   

19.
2013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课,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就上了一节研究课——《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堂上教师没有提任何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观课教师发现:学生读书时,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读完一遍就无所事事。教师当堂采访了几位学生:为什么不认真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待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