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只蜜蜂飞进一间房屋里,透过玻璃窗户看到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于是,第一只蜜蜂便使尽全身的力气往花园飞去,结果,一次次撞得头晕眼花,至死也没有到达花园;另一只蜜蜂则顺着窗户拐个弯,找到了通向花园的门,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花园。  相似文献   

2.
他是一位可爱的老人,一双眼睛,像海水一样碧蓝,一次震撼至今的出海,一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成了他  相似文献   

3.
宿命     
中国国家足球队再次与世界杯决赛无缘,在亚洲进八强竞如此困难,被弱小的马来西亚、科威特和中国香港任意欺凌,羞得球迷们快无地自容了,中国足球给国人丢尽了颜面。改革十年的中国足球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一次又一次失败,总是没有人去从根本上总结失败的原因,面对失败各方总是想方设法推脱责任,一次又一次在失败的泥沼里挣扎成了中国国家队的“宿命”,令人痛心的国足,何时才能让球迷国人扬眉吐气一回啊!  相似文献   

4.
好人高贤均     
刘茵 《传媒》2002,(11):35-37
都说高贤均是好人。好人一生并不平安。他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 前年,高贤均患了肺癌。他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以日渐孱弱的身躯顽强地忍受一次次化疗的无情折磨,始终保持“既来之则安之”的积极达观的精神状态,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那样,“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  相似文献   

5.
徐四民先生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第四次大会土的发言中,重提希望在北京创办第一家民办日报的要求,表示愿为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尽一份力量。读毕这条新闻后,我不禁回忆起1949年春季香港《华商报》上展开的一场关于新中国新闻政  相似文献   

6.
1959年6月26日,为纪念圣劳伦斯海路的开通,加拿大与美国共同发行了一枚邮票,这也是两国第一次共同发行邮票,除了在文字说明和名称上有所区别外,在邮票的设计上是一样的。1959年10月8日,一个偶然的原因使这枚邮票变得尽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6日凌晨,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死伤的人数和城市毁灭情况,令人不寒而栗。 硝烟还没有散尽,紧接着,第二次攻击又开始了。8月9日凌晨3时50分,两架B—29型轰炸机,秘密地从提尼安岛基地起飞了,其中一架飞机的炸弹仓里携带着一颗原子弹。这是美国计划中的对日本的第二次原子弹袭击。  相似文献   

8.
“你们新闻界自我感觉如何?”这里有几位总编辑和专家的发言,从中可见一斑。在一次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党报协作会上,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同志在发言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乘车,听到两位年轻人的精彩对话。甲:你读今天的解放日报了没有,上面有好新闻哩!乙:傻子才读报,如今的报纸尽吹牛撒谎,只有报头旁边那小块块(年月日及天气预报)还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相似文献   

9.
张硕 《大观周刊》2012,(15):127-127
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实现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拓宽了成才之路。使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机会。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起到开阔视野、拓宽听域、调节情绪、活跃思维的作用。使教育资料尽为我教学所用,信息技术教育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学的可控性,必将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社会化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0.
徐耀 《记者摇篮》2014,(10):27-28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媒体诞生以来,媒体有没有操守,一直是受众评价一家媒体是否值得信赖,是否有公信力,是否值得尊重的重要标准。而有的媒体恰恰忽略了"操守"这个最重要,也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一桩桩、一件件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就是对媒体操守和媒体道德底线的一次次考问。主流新闻媒体的国家所有制性质,以及党的喉舌作用,决定了它的垄断性质,也就是传播途径的唯一性。尽  相似文献   

11.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清人得舆《京都竹枝词》中的两句诗,一语道尽了当时以读《红楼梦》为时髦的风气。  相似文献   

12.
试析"八卦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闻界里有违新闻传播规律和专业主义精神的“八卦新闻”甚嚣尘上,实际上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本文希望通过对“八卦新闻”进行一次学理上的梳理,对新闻的健康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次实力的较量,中部五省几十家媒体同台竞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笔下尽揽中部(包括安徽)亮色;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恶战,采访行程和版面安排没有更改余地。  相似文献   

14.
一本新书在手,可以享受浏览的快意,有时候也可能很扫兴。新近买来一本《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翻到第十六页,兴致就扫尽了。这一页上端有一个人名连续出现了两次: ……有一段话:“朱买巨传:买巨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汉书》注语也提到……  相似文献   

15.
世界杯的热潮尚未退尽,炎热的天气接踵而来,还有那每年一次令无数家庭紧张的高考。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任冲向高考这个独木桥的同时,远程网络教育也悄然升温。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众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都出现了报名人满为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十强赛的硝烟还没完全散尽,人也好象还停留在那段激动人心的日子,作为一名经历了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冲进世界杯的体育记者,我觉得这次采访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我们报社在报道十强赛时做了很周密的策划,我被分配采访客队这样一个专门任务,虽然采访对象是对手,却真有其独特的滋味。  相似文献   

17.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对于媒体和媒体人来说,都是如此.面对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家媒体各展其长,尽锐出击,各种新闻体裁、报道手法、传播手段基本全部用上.由此,通过疫情报道亦可以看出不同媒体的影响力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成效.一是纸媒影响力下滑明显,但自办新媒体平台影响力走强.  相似文献   

18.
“你们新闻界自我感觉如何?”这里有几位总编辑和专家的发言,从中可见一斑。在一次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党报协作会上,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同志在发言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乘车,听到两位年轻人的精彩对话。甲:你读今天的解放日报了没有,上面有好新闻哩!乙:傻子才读报,如今的报纸尽吹牛撒谎,只有报头旁边那小块块(年月日及天气预报)还马马虎虎说得过去。社会青年,马路之言,而且是带上了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大可不必计较。然而一位县委书记的正式  相似文献   

19.
难忘的采访     
张静 《河北广播》2007,(6):78-80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1995年春天我来交通台,屈指算来,至今已经整整十二个年头了。十多年间我做过记者、主持人、报纸编辑和办公室文秘等工作,可谓“经历“丰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一言而尽之,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几次采访。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12,(12):96-97
苏东坡官场笔记桂园2012.6 28.00元978-7-80765-539-8因既反对王安石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为新旧两党排斥,三次遭贬。本书从官场的角度解读苏东坡的作品非常罕见,算得上是苏东坡的一份官场档案:爬上高位有什么诀窍?又怎么会遭遇牢狱之灾?为什么宁愿做个虚官也不愿回老家种地?在一次一次的政治洗牌中他有什么表现?苏东坡的为官生涯,尽可管窥中国古代官场生态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