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自制的PUA膜,探讨了不同扩链剂用量和单体原料配比对PUA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比了醋酸乙烯(VAC)在传统聚合中和超声波辅助聚合中的单体转化率和乳液粒径分布的差别。在VAC聚合过程中外加超声波环境,单体转化率从92.5 %提高到98.8%,乳液粒子平均粒径从136.7nm减小到101.4nm。在超声波辅助VAC乳液聚合中,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及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仅靠超声波产生的自由基不足以引发聚合反应,引发剂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在引发聚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单介绍了超声波辅助乳液聚合的机理,超声波可以连续提供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的作用是使死聚合物链变的有活性,导致单体具有较高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王一霖 《内江科技》2013,34(5):50+25
本文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合成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八酯)P(AM-SA),红外光谱表征聚合物结构,元素分析法分析聚合物组分,研究了聚合物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引发剂、反应时间都是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得出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丙烯酰胺(AM)10.000g,丙烯酸十八酯(SA)用量为AM的0.75%(摩尔比),表面活性剂(SDS)用量为反应单体总质量的3%,引发剂(APS)用量为反应单体总质量的0.25%,在N2保护下反应时间6小时,反应转化率可达86.7%,制得的产物分子量可达×106数量级,具有最好的增粘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聚丙烯酸丁酯为种子乳液,在烷基糖苷(APG)的参与下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与丙烯酸酯进行乳液共聚,制成了聚合稳定性良好、性能稳定的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详细讨论了VTES用量对聚合过程稳定性和乳液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TES用量的增加,乳液聚合的稳定性变差、乳胶粒的平均粒径增大、乳胶膜的吸水率减小.  相似文献   

5.
党娟华 《内江科技》2012,(12):59+56
根据自由基聚合原理,在室内合成了一种pH敏感水凝胶。通过研究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对pH敏感水凝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n(丙烯酸):n(丙烯酰胺)=4:1,交联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0.3%,引发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0.3%,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4h。考察了介质pH值对凝胶的性能,结果表明该凝胶pH敏感性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2HCl)引发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与马来酸酐(MA),在水溶液中进行自由基共聚合成聚羧酸系减水剂,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探讨了聚合工艺条件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规律,并对该聚合物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最佳聚合工艺条件为单体摩尔比MA:APEG=2.5:1,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聚合温度75℃,反应时间6h。合成的减水剂对水泥净浆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分散保持性。用其拌制混凝土,在保塌性能和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增强作用都要优于市售同类减水剂。  相似文献   

7.
以小麦淀粉、苯乙烯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对淀粉进行接枝改性,分别讨论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及淀粉与单体配比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58℃左右预糊化30min,引发剂用量0.3g,淀粉与苯乙烯质量比1/2(20g/40g),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小时,可达最大接枝率56.2%.  相似文献   

8.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水为分散相,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合成了低交联度的聚丙烯酸类高吸油性脂,研究了致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其中对甲苯的吸油率可达17.0g/g。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及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主要原料合成了阳离子型丙烯酸酯四元共聚物,实验表明阳离子单体DMC的用量为11%时,所得丙烯酸酯树脂具有外观好,粘度大和优良的水溶稳定性能;不同条件下干燥成膜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阳离子型MMA/BA/AA/DMC四元丙烯酸酯共聚物通过季铵盐与羧基反应生成酰胺基团而交联成膜。  相似文献   

10.
用叔碳酸乙烯酯(VeoVa10)单体、羟基丙烯酸酯单体和醋酸乙烯酯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技术,得到的乳液核硬壳软,经优化合成了性能优异的叔-醋-丙三元核壳共聚乳液,其相比于其它乳液,具有更高的耐玷污性、耐候性优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散聚合法合成了微米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对影响粒径及其分布的各种因素,如单体、引发剂、稳定剂、分散介质以及反应温度等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大粒径微球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单体和引发剂浓度,微球的粒径增大,分散性变宽;增加稳定剂的量,微球的粒径减小,分散性变窄;此外分散介质的极性和反应温度的影响也很明显。通过合理调节各种影响因素可制备理想粒径和粒径分布的PMMA微球。  相似文献   

12.
烷羟基硅油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明  李伯耿  朱春凤 《科技通报》2007,23(4):574-577
以烷羟基硅油、聚醚、甲苯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合成烷羟基硅油改性聚氨酯乳液。用激光粒度仪、流变仪、离心分离、接触角测量仪和扫描电镜等,对乳液性能与涂膜性能进行表征,实验表明有机硅用量(质量比)为0.5%~6%时可制得稳定的乳液;质量比为2%时,薄膜的水接触角从90°增加到113°,明显提高膜的耐水性能,薄膜的表面凹凸不平,有机硅嵌段富集在表面。  相似文献   

13.
科技商城     
新型无污染单组分PU胶 主要技术内容 利用多异氰酸酯、封端剂Ⅱ等原料制备的无毒无污染高强单组分聚氨酯(PU)胶,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施工方便,粘结强度高,且无毒和安全等特性。传统的单组分PU胶或涂料,虽然较双组分PU胶具有贮存稳定性,施工与操作方便,但因封端剂为有毒的苯酚和甲酚,致使其有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乳聚丁苯橡胶的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转化率、分子量调节剂加入方式及用量等对聚合产物门尼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剂多次加入方式有利于门尼黏度的稳定控制;反应温度的升高、转化率提高、引发剂和调节剂用量增大都将导致门尼黏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CMC聚合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羧甲基纤维素(CMC)聚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丙烯酸(AA)/羧甲基纤维素=10,引发剂(硫酸铵)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分别为单体的0.0014倍和0.0015倍.吸胀平衡后,将CMC聚合物在400~450℃下完全灰化16h,消解并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聚合物对Zn2+、Cu2+、Pb2+、Cd2+、Cr2+、Ni2+和M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MC聚合物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其吸附量随着溶液pH值和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pH为9时达到最大;并且CMC聚合物对Pb2+和Cu2+的吸附量要大于其他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含有二苯乙烯基团的单体。并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含有二苯乙烯基团的均聚物。然后,以此均聚物为大分子引发剂,NIPAm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两亲嵌段聚合物。而后,对单体,均聚物以及两亲嵌段聚合物的荧光发射以及两亲嵌段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等性能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7.
乳液型胶粘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志扬  范宏  谭军  李伯耿 《科技通报》2007,23(4):558-561
综述了近年来乳液型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包括组成、合成工艺、性能及应用等。讨论了通过改变单体组成或引发体系、改进聚合工艺、通过共混或化学结合引入其他聚合物的方式改进乳液型胶粘剂性能的方法。展望了未来乳液型胶粘剂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王婧  陈馥 《内江科技》2012,(8):25-26
设计合成了一种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树脂,对合成条件中的丙烯酸中和度、反应温度、反应物单体比例、引发剂浓度和交联剂浓度等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的制备条件:丙烯酸中和度80%,AM:AA(g/g)=0.3,引发剂用量1%(质量分数),交联剂用量0.6%(质量分数),反应温度60℃。经试验,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树脂于常温常压下,吸水率可达281克/每克树脂,吸生理盐水率93克/每克树脂。  相似文献   

19.
以苯乙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聚乙二醇为致孔剂,V-50为引发剂,采用悬浮乳液聚合法制备多孔PS微球。以PS微球为吸附剂,水中硝基苯为吸附对象,探讨致孔剂、溶液温度和p H值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聚乙二醇6000为致孔剂,致孔剂与单体质量比为1∶3时可以制得吸附效果较好的PS微球,吸附平衡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过程属于优惠吸附。  相似文献   

20.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PB-g-SAN接枝共聚物,通过调整接枝聚合配方中的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的比例、氧化-还原引发剂和链转移剂(TDDM)的用量,分析了在PB-g-SAN合成过程中,接枝配方对ABS树脂物性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调整接枝配方中的ST/AN配比为7228时,PB-g-SAN共聚物与SAN树脂相容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