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言论集纳     
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仁增卓玛、季梵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发表的《沟通与对话,交往与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公共传播发展》一文中认为:后真相时代,面对变化无端、错综错杂的舆论世界,不同传播主体唯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真正做好直抵人心的传播,达成公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正在加速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意识形态冷战、地缘战略压迫、种族主义歧视,折射着近代以来的中国与西方关系史。对此,是作某种理论概念化的判断而放任对抗性发展,还是尝试在知识对话的共识过程中寻求建设性关系的可能性,意味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是回到20世纪抑或真正开始新的纪元。在作出总体性战略判断基础上,强调主体性知识生产,树立有知识生产主体性和知识对话能力的文化自信,形成和坚持国际传播的沟通理性,应该是必须的选择。就此问题,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课题组、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专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数字公共外交是指在一国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在充分倾听公众舆论的基础上,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托数字技术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对话与关系建构。当前,中国对美数字公共外交主要面临战略机制与平台规划不完善、外交实践缺乏对话意识与定制化传播、多元战略叙事欠缺布局与联动三大主体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美国对华舆论整体趋于负面消极、美国政治极化与妖魔化中国同频共振和“数字围剿”、遏制中国技术研发与平台升级、深度造假与偏向性算法固化受众对华刻板认知四大外部困境。本文提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数字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将中美对话理念由目的转向过程,以数字共情提升对话效能。  相似文献   

4.
正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当下国际文化传播结构的两个结构性特征。本土化的媒介叙事越来越多地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全球化的媒介形态也促使着电视媒介的对外传播更多地融入到本土的传播语境中。对此,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提出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认为一国想要自己输出的文化产品与大众媒介信息被广泛接受,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就必须根据输出地的文化特征,将所输出产品进  相似文献   

5.
新型国际传播构成了一个泛众参与的数字舆论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边界,带来国际传播场域的革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沉浸传播和泛众传播改变了全球人的话语方式和行动逻辑,让信息传递和知识建构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因此而形成的"网络虚拟社群"解构着物理时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并重新建构虚拟时空的人类共同体和网络政治文化话语。当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讲好中国故事时,有必要全面提升国民的国际传播素养。在当前语境和泛众传播视域下谈国际传播素养,更要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大背景,网安则国安。泛众传播的数字媒介时代,一个国家的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是该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数字领导力的重要指标。当下的中国,要全面推广全民国际传播素养教育,并将其融入中国的大国国民教育中。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需做好顶层设计,人人参与,建构立体全面的对外舆论主体生态。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兴媒介,社交媒体短视频不仅打破了跨越国界的地理空间界限,而且其碎片化、流动性、沉浸性等叙事特征使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近年来,从“公众到公众”的交流、对话、交往模式成为新公共外交的最新发展形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非制度化的行为主体、非官方化的宣传表达,更符合当下全球交往中的对话需求与连接想象。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对外传播正在朝向更注重身份认同、情感共鸣与价值共振迈进。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搭建的中国故事讲述空间中,用户参与不仅促成了信息的共通空间,用户的主体性认知也构成了有“共通价值”的媒介空间,从而更利于达到“不失语”“能对话”“可共情”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一系列全球危机与风险事件的冲击之下,当前各国、各文化间对话陷入停滞与僵化状态:历史性冲突场景的循环再现推动西方各国进入民粹周期,技术变革为个体赋能的同时使微观情绪的可见性不断上升,并为全球博弈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之下,面对个体身份认同弱化、全球对话传播失序等时代问题,中国应重新理解国际传播,回归战略性、故事性叙事逻辑,引导全球传播规范与秩序重构,在深层维度上推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正讨论人:杜友君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郭晴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魏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大规模的体育活动,以其人类不同族群参与的广度、全球关注的强度、全球性仪式景观性、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交流方面的巨大作用等,备受关注。近年来,伴随传播技术对于信息深度全球化的推进,人类全球性交往日益频繁,日常化的交流倍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传统奥运传播的仪式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观察中国  相似文献   

9.
胡海迪 《文化学刊》2009,(3):120-123
从1654年至鸦片战争之前,俄国向清政府派遣了8个正式的外交使团,其中5个在康熙时期。中国方面,康熙皇帝也出于客观形势需要,史无前例地派出了两个与俄国接触的中国使团。这一时期,中俄之间交往频繁,成果显著,意义重大。而在两国正式接触的过程中,作为媒介和桥梁的外交使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两国使团在出访目的、使臣选择、外交礼仪、外交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视当时两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以期为今天的中俄交往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自媒体空间出现了情绪化传播、谣言化传播、碎微化传播、多极化传播、病毒化传播等信息失序现象,以及多个舆论场撕裂的状况。而在媒体的内容生产景观中,若没有有效的理性介入和价值通融,任由信息无序化竞争,将很难有好的沟通效果。为了达成有效沟通,一方面需要找到失序的原因,即传统媒体秩序和舆论格局的间歇性失灵,互联网平台所孵化的虽为个体化实为群集或者圈层化的表达,以及上述两个过程的内在不一致;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需要高度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信息治理的干预性作用,在提升传统媒体报道和传播能力的同时,积极应对自媒体景观所折射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心理。国际方面,除了进一步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高地,更须培养跨文化分析和传播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徒劳无功。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地位不仅取决于其应对问题、处理危机的能力、经济增长的能力、社会改革的能力,还取决于该国在当下媒介环境中的议程建构能力。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中,西方国家设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议题主导了国际舆论,成为他们指摘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砝码。近年来,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正在试图通过创新的外交策略和媒体实践参与全球议程的设定,从而试图扭转对己不利的国际舆论。然而,中国在议程设置方面还有更多进步的空间。我们应努力弥补议题媒介化与全球化的不足,力图展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角色,通过自我呈现塑造大国形象。同时充分借鉴美国及俄罗斯等大国的议程设置经验和政治修辞方面的策略技巧,通过更有效的对话来寻求世界更多的认同与共识。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20,(5):F0003-F0003
近日来,中美信息战、舆论战、外交战加剧。在当前中美关系出现的新态势下,如何摆脱被动状态、实现舆论突围、做好对美传播成为一项紧迫艰巨的任务。4月29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编辑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举办了"疫情下的中美舆论与沟通.  相似文献   

13.
逆全球化症候揭示出全球化结构性失衡的文化心理根源是精神文化交流失衡、价值观念沟通滞后、民心民意隔阂撕裂,现有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存在缺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超级大国煽动种族撕裂与意识形态对立,肆意毁坏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的根基。针对大灾疫与大变局叠加的全球危机,人文共同体秉持和谐传播目标,珍爱生命价值的首要序列,倡导世界和宁为人类最大利益,反对“新冷战”与“文明冲突论”,以此为基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底层价值逻辑,以文明对话交往沟通东西方人文主义价值共识,构建人类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共创人类精神文化公共品的共享通道,完备适应全球化可持续进程、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的人文价值观与仁爱和谐的道德秩序,帮助人类从失控冲突走向和谐平衡,开启文明对话觉醒的国际传播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黏合剂”的“共情”勾连起情感共鸣与社会认知的一般性过程,“共情”成为国际传播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资源并指导国际传播的具体实践。如果仅仅将共情理解为一种技巧或者能力,则窄化和弱化了共情自身的理论张力。作为策略的共情传播具体可通过基于符码系统的多模态数字化叙事、基于文化适应的转文化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共情矩阵等方式增益国际传播效能。对于共情的省思旨在规避国际传播中可能出现的共情失调和实践偏差,从而避免因信息过载、计算宣传以及沟通结构所引发的情感消耗和共情坍塌。面向全球交往的国际传播应进一步把控共情传播的合理边界,从自我中心主义(自我逻辑)转向以沟通和对话为基础的关系逻辑。  相似文献   

15.
全球舆论的新格局、新变化,为国际传播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问题。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力图"在全球发现中国",《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一书作出了创新努力。该书以中国治国理政思想创新和跨语际传播为线索,基于国别、区域和全球的交叉视野和量化实证方法,对中国思想的当代国际传播、媒介话语建构、观念表达、传播效果和实践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基于理论语境,为当代国际传播研究奠定了两种基调:一是重访面向国内的国际传播研究,二是重塑面向全球的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党际交往具有亦官亦民、亦实亦虚的特点,通过党际交往渠道开展党的对外信息传播,既可深入做各国政治精英和政策制定者的工作,又可通过工作对象影响更广泛的受众;既可在政策理念层面开展交流,也可就务实合作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海外受众来说,中共人事调整、反腐等政治类议题或许是十九大的主要看点。而这些看点之所以受到海外关注,说到底还是其背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与趋势引人注目。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舆论竞争愈演愈烈,如何设置及呈现议题以引起海外受众的关注和互动,使我方立场与观点得到有效传播,是对外传播工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美关系处在更加关键的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延续加剧了中美全面竞争关系。中美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正加速滑向全面对抗的"新冷战"格局。在当前国际秩序、舆论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从状态、理念和机制等维度,重新思考和调整对美传播话语体系的建设,健全完善新时期对美舆论引导机制,争取改善中美沟通。要高举开放发展、改革发展的大旗,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扩大对外交往;要做好话语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平台建设,为话语体系搭建多重化、互补化的平台,持续从多个层面构建共识;还要积极调适心态,稳住对外传播实践阵脚,适应复调性的国际舆论新态势。  相似文献   

19.
受国际形势变化与印度内外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当下的中印关系发展曲折复杂。信息赤字是中印关系复杂性表现之一,直接导致了中印各领域的信任赤字。构建中印命运共同体,将有利于消除信息赤字,推动两国弥合矛盾、促进共同发展。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新的结构社会力量,在构建中印命运共同体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中印对话》多媒体平台立足中印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性,通过数字化融合发展,努力建立中印间有效的沟通对话渠道,为构建中印命运共同体发挥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在非洲进一步树立并保持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发展模式受到肯定,中国影响力得到认同。而近年来全球格局日益复杂,新冠肺炎疫情等历史大事件频发,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任务更为艰巨。影响中国在非国家形象构建及其前景的因素,不仅包括中国自身的话语传播能力建设,也包括西方价值观和对华态度在非洲的影响力,以及非洲基于自身利益对中国模式的解读与诠释。未来,发挥好非洲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促进中非民间舆论良性互动,提升中非人文对话的效用,推动西方友华言论在非洲的传播,引导不同主体通过不同方式参与中国故事讲述,将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