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月光曲》时,教材安排了用“幽静”和“陶醉”造句的练习。在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完词语后,我便指名造句。对“幽静”其中一学生是这样造句的:“今晚,爷爷走在幽静的乡间小路上。”用“陶醉”造句时有个学生说道:“我被傍晚时分的乡间美景陶醉了。”这时有几个学生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相近的地方并开始小声议论了。当然,这也使我眼前一  相似文献   

2.
自感是喜欢幽静之人。也就喜欢去幽静之地.品幽静之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便是我钟爱文章之一。钟爱其清晰空灵的语言,钟爱其曲径通幽的构思.钟爱其闲适幽静的境界,更钟爱其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但不宣扬的心境。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到“幽境”背后的这份“忧情”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3.
《月光曲》这篇课文,描绘的意境清幽,感情丰富。抓住心灵与艺术双美的契合点,按照“人物的心境——弹琴的情境——乐曲的意境”领悟贝多芬不同凡俗的情怀。一、感受“闻曲入境”的心境课文一开头,就从形、声两方面给贝多芬散步创设了幽静的环境。阅读时想一想“幽静”表现了什幺  相似文献   

4.
1.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林语堂先生将英文单词humor译为“幽默”以来,幽默一词就失去了“静默”、“幽静”的含义.为什么林  相似文献   

5.
秋,在大多数文人墨客的笔下总是衰颓萧条、凄凉冷寂的象征。如《秋风引》一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让人感受到悲秋的凄凉和游子思家的感伤。《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同样如此“: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写深秋的景色。你看,在那幽静的小山路上,秋霜重得连远处都看不清楚,这里的“幽”字更加突出了悲秋的凄凉和幽静。“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枯黄的落叶覆盖了整座桥,荒凉的村庄也只剩下了古木,作者自己触景生情,由这种幽静、凄凉而联想到自己,变得“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再也没有…  相似文献   

6.
《听潮》是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它记述了作者和妻在海岛“佛国”观赏海景的一段经历,描写了大海的情态,着意刻绘海潮涨落的情景,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大海的壮美图画.文中可闻的是潮声,可见的是大海“幽静”时“和平愉悦的神秘”和“狂暴”时“不可测的可怕的神秘”,但我们从那“幽静”、“狂暴”中也看到作者的身影,听到他那如潮般的呐喊,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相似文献   

7.
一、紧扣课后练习,摈弃繁琐分析 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摈弃逐段烦琐的分析,根据课后练习题的提示,让学生体会、品味“幽静”、“断断续续”、“随便说说”、“纯熟”、“深”、“陶醉”等带点的词语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指导学生逐一领会。 师:(当学生读到“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时)。从“断断续续”这个词语中,你看出什么来了?(板书;断断续续) 生;可能是因为远,有时听到见,有时听不见。 师: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相似文献   

8.
时间:夜晚。人物:“我”。地点:幽静的小巷里,昏黄的灯光下。事件: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义课本第六册四十一页,有“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欵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此处“欵乃”应是“欸乃”的误印。“欵”是“款”的异体字,异体字是不应进入现行教材的。  相似文献   

10.
第四册第四单元饿殍村郭萧条樵夫须要流觞曲水蟾蜍奴婢嫉妒斑鸠窈窕遮蔽怨气淋漓徘徊分辨憔悴筵席悲啼寻思厮守举案齐眉处决提防刽子手监斩顷刻糊涂顺水推船贤愚嗟怨亲眷杳无音信披枷带锁屈招罪愆衔冤冤枉古陌荒阡幽静甘霖实战演习1.怨气与“冤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怨气”强调情绪上的不满,“冤气”是蒙受委屈引发的不平。2.分辨与“分辩”音同形近,但语义有别。“分辨”指辨别清楚,如:分辨是非;“分辩”指说清原委,如:他为自己的行为分辩。3.幽静注意区分“优静”。关键在不同语素的区分。“幽”重指环境的僻静,安闲;“优”有优美的意…  相似文献   

11.
我家附近     
我家地处合肥市的闹市区中相对“幽静”的一条街道上,虽不是太繁华,却也热闹;虽没有高档的店铺,却也生意红火。原来,这条街道是“现代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条街道。不信你瞧,极目望去,什么“青岛”“冲浪”“红豆”  相似文献   

12.
只为美丽 美,是红似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美,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美,是“风吹古木晴天雨”的幽静;美,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淡雅。  相似文献   

13.
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意思,领会词语的情感,还可以渗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教育.下面就撷取《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几个教学片段做一分析.一、“幽静”——破解环境与事情之间联系的解码器问题:一天晚上,贝多芬出去散步,课文中是怎么描写当时的环境的?文中的“幽静”能换成别的词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罗青 《教师博览》2008,(9):61-61
上海松江九亭,一条小路曲折地通往几栋幽静的房子。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里。居然“住”着超过100万只实验鼠。  相似文献   

15.
小语第七册《古诗三首》中的《鹿柴》,是王维的佳作。诗人以恬静愉悦的心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鹿柴附近的茂密山林在夕阳的馀辉返照下的幽静景色,寥寥四句二十字,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空山静趣图”。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为了突出幽静的意境,着  相似文献   

16.
暮春初夏之交的长沙城,阳光明媚,草长莺飞;坐落城西东临湘江的岳麓山,“碧嶂屏开,秀如琢珠”,幽静凉爽;扎根于这块历史土壤的湖南师范大学校园,树木葱绿,书声琅琅。在这春光灿烂的日子里,走在文学院幽静的台阶上,有种登堂人室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月亮像什么夜深了,月亮出来了,妈妈和我们在茅檐下纳凉,妈妈指着月亮说:“你们看,月亮弯弯像什么?”姐姐说:“像小船。”妹妹说:“像香蕉。”一会儿,月亮变圆了。妈妈指着月亮说:“你们看,月亮圆圆像什么?”姐姐说:“像镜子。”妹妹说:“像磨盘。”妈妈带妹妹去睡觉,妈妈说:“月芽船,摇呀摇,我跟星星捉迷藏,还帮星星洗澡澡。”很快,妹妹睡着了。竹林一片幽静竹林一片幽静,我在竹林里听竹叶摇摆,听竹叶摇摆。我问小鸟:“你为什么不停留?”小鸟说:“竹叶摇摆,我也跟着摇摆。”竹叶说:“我摆叶子是弹琴,在欢迎你们的到来。”雾太阳公公睡着了,…  相似文献   

18.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看似矛盾对立,山林却因“蝉噪”和“鸟鸣”更显和谐幽静。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常借助各自矛盾的一面来显示和肯定自己的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思维法则。  相似文献   

19.
岁末的上海,在闹市区徐家汇附近一家环境幽静的宾馆里见到了我所景仰的王元化先生,采访了这个被陈思和先生称为思想学术界“恐龙级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切入,试图以违背“男主女从”的性别角色意识,挑战“女子幽静淑娴”的角色定位。抗争“一夫多妻”制的男女不平三个方面,再论王熙凤——这位封建末世中不自觉地流露着妇女解放思想光辉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