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问题是布热津斯基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会谈的重要议题。布热津斯基表示将按照"建交三原则"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但希望中方不公开批驳美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声明。布热津斯基没有提出对台军售问题。中方表示只要美方不将不公开反驳其对台湾问题的声明作为前提条件,美方可以表达自己的希望,中方也会重申如何和何时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布热津斯基访华期间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现实态度拉开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黑格在1972年1月3日-9日间率先遣组18人访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专业技术人员在卫星通讯领域和大众传媒领域的第一次合作。黑格访华期间,分别同周恩来、姬鹏飞进行了两次会谈.就苏联的扩张、台湾问题、《中关联合公报》的起草等诸多问题交换了意见,为尼克松访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1973年基辛格访华时,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提出了中美军事情报合作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在中美之间建立一条秘密热线,如苏联发动对中国的核打击,美方可及时向中方提供预警。对于基辛格提出的这一建议,双方虽有讨论,但中方并未接受。此后,这却成为周恩来受到批判的一个缘由 。对于这个问题,一些研究这段中美关系和周恩来生平的论著虽有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但这件事涉及中美之间“心照不宣的同盟”(基辛格语)和“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的国内政治,对于周恩来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两国间二十多年的坚冰。在这次会面中,毛泽东对尼克松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  相似文献   

5.
尼克松上台后,主动寻求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经过中美双方的不懈努力,尼克松于1972年成功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名载史册的《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积极谋求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美关系、亚太局势和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笔者认为,正确理解这一重大事件,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尼克松上台之际,美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苏联实力迅速增加,并且公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西欧诸国和日本经济发展迅猛,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独立性日益增强。在外交政策、关税、贸易限额方面,西欧和日本…  相似文献   

6.
邓峰 《历史教学问题》2020,(1):77-84,166
朝鲜半岛对日本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75年4月,在印度支那革命迅速发展之际,金日成率领朝鲜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这引起了日本的高度关注。日本主要担心朝鲜和平统一半岛的政策若发生变化,势必对日本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而日本盟友美国亦十分重视关乎日本安全的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动。美国驻东京大使馆一方面评论日本对金日成访华的认知,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日本探寻金日成访华的详情。而且,美国驻日使馆还从第三方外交机构收集有关金日成访华的信息。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美国驻日使馆的评估为福特政府对朝鲜半岛形势的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并为美国维持对朝鲜半岛政策现状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明 《考试周刊》2012,(22):23-24
林芙美子在一生当中八次来过中国,而这八次访华性质可分为两个时期来看待。第一次(1928年)到第五次(1936年)访华,都是在比较安定的国情下进行的旅行或访问,可以分析出她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心情和行动。而第六次(1937年)到第八次(1941年)访华,则是在战争中参加的国家组织的行动,可以说是当时顺应国策而进行的从军之旅。  相似文献   

8.
刘倩 《考试周刊》2012,(78):17-19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最终,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预期目的并未达成。不过,此次访华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而欧洲则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美国近期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从美方为基辛格访华所做的准备,周恩来与基辛格谈判的话语特点,中方外事接待工作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细致剖析基辛格秘密访华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从而深度透视尼克松政府在对华政策中的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越南战争问题、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等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美高校的经费构成与政府财政援助的状况入手,从政府对民办大学财政援助的国际对比、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和财政援助的收益率三个方面分析说明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大学的财政援助是必要的,并通过分析大众的捐赠习惯、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三个因素,就政府对民办大学实施财政援助的时机作了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获悉"二字化尴尬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进行了多次会谈。双方就此次基辛格秘密访华的联合公告问题进行了商谈。对联合公告如何措词,双方出现了争议,其中一处是说明接下来的尼克松来华访问是谁主动提出来的。中方在起草公告时,说明是  相似文献   

12.
坦赞铁路是知名度颇高的冷战时期中国对非大型援助项目,援建期间美国曾提出修筑路线与之平行的大北公路企图取而代之,但最终归于失败。坦赞铁路与大北公路之争折射出中美对非援助政策的显著差异。美国受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影响,援助是为了阻止红色中国"渗入"非洲,维护美国利益。而中国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坚持不为援助附加任何条件,通过对非援建寻求政治认同,构建"同志加兄弟"的互助性国家关系,最终突破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13.
沈洪满 《考试》2010,(2):45-48
2009年11月15日-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在京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奥巴马举行了会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会见了他。奥巴马还参观了故宫、长城。  相似文献   

14.
《安徽教育》2012,(12):20-21
<正>本刊讯11月9日至13日,由国家汉办和美国大学理事会共同组织的2012"汉语桥—美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代表团来安徽访问交流。11日上午,由国家汉办、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合肥市教育局承办的"中美教育论坛"在合  相似文献   

15.
"华夷"观念是中国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华夷"观念一直成为中国与英国之间进行交往的障碍。英国几次派遣使者访华,都因清朝所遵守的"华夷之辩""夷夏之防"这些传统观念而失败,故英国一直想极力打破清政府这种不平等的外交理念。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英国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放弃了"华夷"观念。  相似文献   

16.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借助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史料,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为线索,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进行谋篇布局,从亲历者“何以来华”“来华见闻”“铩羽而归”三个完整的过程,观察清朝中国版图奠定和社会诸领域出现的新气象,进一步窥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背后所蕴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相传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留下了不少趣闻,都与周总理的机智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美《桐油借款合约》是抗战初期美国对华的首次援助,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为了偿还借款,国民政府对桐油实施统购统销,湘西的桐油业在这一时期种植面积增加,传统的运输路线发生改变,交易系统亦发生重大变化。中美签订"桐油借款"之后,传统的湘西桐油业发生了很大改变。  相似文献   

19.
云红 《考试周刊》2011,(39):29-31
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成功因素之一是对修辞论辩的卓越运用。本文简要阐述修辞论辩的组成部分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对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中的修辞理性论辩(归纳论辩、比较论辩、因果论辩、例证论辩)、信誉论辩(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及情感论辩(诉诸流行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进行文本分析,旨在阐释长期被忽视的修辞论辩在演说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彰显修辞论辩所具备的强大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计】视频导入:播放“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视频,通过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学思路:关于本课,实验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