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本刊2002年第5期发表了刘建明先生的文章<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自我颠覆>,本期特意刊登叶育登先生撰写的探讨性文章<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质疑〈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自我颠覆〉>.我们意在提供学术研究的宽松环境,期望学术界始终保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景象,以利对观点和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自我颠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全盘照抄西方的传统新闻价值学说,视其为跨世纪的理论经典,给记者的职业神经注入了梦魇.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明确指出,传统新闻价值理论的商业滥觞导致了报道面的狭窄和黄色新闻泛滥,这种新闻价值盛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发现,大量生活新闻正像潮水般涌进媒体,预示现代新闻价值观的出现.本文论证了传统新闻价值说自我颠覆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和创立现代新闻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3.
全盘照抄西方的传播新闻价值学说,视其为跨世纪的理论经典,给记的职业神经注入了梦魇。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明确指出,传统新闻价值理论的商业滥觞导致了报道的狭窄和黄色新闻泛滥,这种新闻价值盛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发现,大量生活新闻正确潮水般涌进媒体,预示现代新闻价值观的出现。本论述了传统新闻价值说自我颠覆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和创立现代新闻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4.
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自我颠覆(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新闻界》2002,(5):12-13
全盘照抄西方的传统新闻价值学说,视其为跨世纪的理论经典,给记者的职业神经注入了魔魇。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明确指出,传统新闻价值理论的商业滥觞导致了报道面的狭窄和黄色新闻泛滥,这种新闻价值盛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发现,大量生活新闻正像潮水般涌进媒体,预示现代新闻价值观的出现。本文论证了传统新闻价值说自我颠覆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和创立现代新闻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5.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同一个新闻题材,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写法,其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也不会一样。把自己的新闻写得发"亮",这是每一个记者的追求,也是其业务水平的体现。 发现"亮"点,首先需要有敏锐的眼力 新闻的"亮",并不是记者想写就能写出的,如果没有沙里淘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12月3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宣布12月15日发布的内容更新将成为The Daily"绝唱"。2011年2月首份《The Daily》正式推出,备受关注。22个月的短暂"生命",亏损千万美元,处处充满教训。人们总结如下:雇佣人数太多,成本太高,照搬传统媒体新闻采集方式,仅把新媒体当做传统新闻内容发布平台的思路,只适用于苹果,没有拓展到安卓等系统,内容单一……但,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上述。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媒体的最大影响,在于它改变了受众对传媒产  相似文献   

8.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9.
梅松武 《新闻界》2006,(1):24-25,27
笔者曾在《新闻界》2001年第五期《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一文中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能量说”,引起学术界关注。当时,笔者主张对新闻价值定义应该回到新闻求“新”的本能上来——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适应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笔者认为,传播者和受众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正是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的“动力”所在、“能量”所在;传播者和受众的新闻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知识力量,也可以通过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这种转化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在这里,笔者想从新闻价值看记者的价值这一角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新闻价值是一种度量,用来判断新闻文本的意义.满足那些度量的新闻文本被视为是"新闻的",即是指它具有新闻的属性.网络新闻有着与传统新闻不一样新闻价值标准.作为传统新闻思想核心的真实性、时效性、影响性、重要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正被重新度量.我们必须予以关注,因为网络新闻不但在生成自身的新闻价值观,也在影响甚至改写传统新闻价值观中公认的元素.  相似文献   

11.
创立现代新闻价值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将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要素和新闻价值的标准视作同一个对象,埋下了自我颠覆的祸根。现代新闻价值理论认为,最令人欢迎的新闻是所谓“怎么办”的报道。因此,媒体需要增加解决社会问题的报道。所谓现代新闻价值,就是指新闻满足受众需要所表现出的效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转型期,新闻传播随社会的转型而改变,其间新闻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生活化、平民化、深度化等特点."民生新闻"的兴起、经济新闻的崛起、时政新闻的新变、娱乐新闻的兴盛,构成此期的新闻报道新框架.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也发生了种种迷失.  相似文献   

13.
我在《新闻大学》1988年夏季号发表《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后,卢惠民同志在冬季号发表了与我商榷的《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简称“卢文”)的文章。卢惠民同志与我商榷的主要之点是:我在文中,列举的全国二十所大学联编的《当代新闻学》关于“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的定义,是否包含着唯物辩证的观点?《当代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表述,是否比较恰当?鉴于“卢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就有必要对“卢文”的、“商榷”进行再商榷。  相似文献   

14.
蔡惠福  顾黎 《现代传播》2013,35(1):29-33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9月,《人民日报》连发数篇署名评论,批评"悬疑新闻"和其背后的"标题党"。"标题党"现象伴随着传媒作为利益单元的存在,由来已久。这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业内、影响到业外的"专业"逐利现象,"悬疑新闻"只是其表现之一。说它"专业",是因为这些人谙练新闻价值的运用,但新闻传播专业的各种职业理念是相互关照的,这些人没有真实、客观的职业理念(也是一种职业道  相似文献   

16.
<正>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许多受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突围。突围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相反还要借助对手的力量,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媒体背后的新技术,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新条件。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以下简称"江西五套")的"大新闻"在这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大新闻":传统新闻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事来理解."曲艺式新闻"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一种颠覆.本文探讨的是当前"曲艺式新闻"在叙事上的建构及其错位.  相似文献   

18.
赵昊 《青年记者》2017,(31):89-90
随着民国时期报业发展与印刷技术的进步,图像传播的功能愈显重要.伴随着都市文化的兴起,知识分子们以积极的“人世”精神关注新闻,通过图像拍摄与传播表达对时事的见解.新闻摄影得以迅速发展,对其内涵、性质与价值的研究初见端倪.1927年,摄影家林泽苍应《良友》画报编辑梁得所之约,在《良友》第18期、第19期发表了《新闻摄影之商榷》(以下简称《商榷》),①“就新闻摄影提出下列四个问题:摄影记者之指南、摄影记者在社会之地位、摄影记者之种类、新闻摄影之实施……有关新闻摄影的定义、性质及要点的研究指导意义,以及新闻摄影的经验之谈等,对指导当时的新闻摄影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本文以《商榷》为考察中心,研究民国时期的新闻摄影理论.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创新的事业.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宜学先生在新著<朱宜学新闻论稿>(泰山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以下简称<论稿>)中视创新为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和"新闻人必备的素质",并把这种理解视为"从事党报工作40年来最深切、最透彻的感悟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消息的"短",指消息的篇幅要短小精炼、简洁明了;消息的"长",指在短小的篇幅之下,要凸显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如果一味追求新闻的"短",既不能很好地体现新闻的价值,也缺少了新闻的厚度。如果过于冗长,则会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