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剧是适应广播发展和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独特的听觉艺术,是广播领域重要的节目形式。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录制播出的《危险》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十年之后,《恐怖的回忆》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广播剧的诞生。至今,  相似文献   

2.
刘晓梅 《新闻窗》2007,(3):34-35
广播剧作为一种依靠听觉来欣赏的戏剧,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曾经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至今也仍然是广播电台最具广播特征的节目。近些年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获奖的广播剧都是以新闻元素为题材创作的。这些作品的成功,也使广播剧创作中的新闻元素,越来越多地得到了  相似文献   

3.
广播剧是一门独特的听觉艺术。它用声音塑造人物,用语言展示剧情,用音响效果制造环境,用音乐烘托情绪。它把各种相对单一的听觉要素综合到一起,形成以语言为主、以音乐和音响为辅的综合听觉艺术,广播剧通过各种声音的有机组合,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虚拟空间。广播剧的空间无比自由而其依  相似文献   

4.
广播剧是一种听觉艺术,听众只能凭听觉欣赏,以获得审美享受。一部好的广播剧除了剧中人物对话,独自外,还必须合理运用音乐。音响。解说等创作手段来协调整个剧情演绎的节奏和气氛。本文结合笔者编导的《瞬间》(先后荣获98年度浙江省广播文艺奖二等奖,浙江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98年度中国广播剧奖二等奖)和《玻璃心》(荣获2000年度浙江省广播文艺奖二等奖),谈谈对广播剧抒情本质的把握和审美空间的开掘。  相似文献   

5.
广播艺术常被称为声音的听觉艺术。听觉艺术的声音包括语音、音响和音乐,它们是广播艺术表现手段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广播音乐主要是指广播剧、文学、专题类节目以及广告等节目的配乐。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被综合运用在广播艺术中之后,便开始赋予了广播新的内涵,它承担起为广播艺术服务的重任,于是形成了现在的广播音乐。  相似文献   

6.
王诗畅 《新闻传播》2009,(10):33-33
儿童广播剧是一种以广播器材为媒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音乐、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去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刻画人物、陶冶听众的戏剧形式。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舞台儿童剧、影视儿童剧相比,儿童广播剧是听觉艺术.虽有局限性,但也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让它的接受者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受屏幕、舞台现场限制,不受演员神色影响,只凭借神奇的语言和声音,展开想象的羽翼,体味剧中意境。尤其是在特别关注下一代成长的今天,儿童广播剧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其艺术价值正在不断地增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媒体的发展和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为背景,将广播剧的性质分为广播媒介属性和广播艺术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坚持正确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更新创作理念是广播剧振兴的现实基础;探索和创新广播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振兴广播剧的必由之路;而树立精品意识,是广播剧振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王秋  邵军 《中国广播》2009,(5):11-12
广播剧作为广播电台独有的艺术门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过辉煌的时期,出现过若干精品力作,特别是广播剧被中宣部纳入“五个工程”以后,广播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十年来政府的导向和政策的扶持,对广播剧艺术的品质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单一手段对艺术门类发展制约的问题。而如今新媒体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对广播剧来说也形成了强烈冲击。在种种因素之下,广播剧的运作发展应该走怎样一条道路,是摆在广播人面前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广播文艺声音艺术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只诉诸人们的听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①广义的广播文艺;无线广播电台和有线广播站播出的、供听众收听的文学艺术节目的总称。包括音乐、戏曲、曲艺、文学、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话剧录音剪辑和各种综合文艺节目等。  相似文献   

10.
易虹 《记者摇篮》2007,(6):41-41
广播剧是广播事业独有的艺术形式,而儿童广播剧是整个广播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社会对儿童成长教育的关注,儿童广播剧的制作越来越受到各地广播电台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一些好的儿童广播剧的诞生,大家对儿童广播剧创作的艺术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审美特性看广播剧的艺术美贡吉玖,吴煜广播剧作为高雅的听觉艺术,以其反映现实生活的快捷、制作的精巧、剧情的引人、音响的丰富、表演的生动,为听众提供了丰富而浓郁的听觉美。广播剧题材的广泛性为听众提供了审美直觉、审美想象的广阔空间。中国广播奖93“黑龙杯...  相似文献   

12.
广播剧《中国空间站》以中国载人航天的奋斗历程为讲述对象,在充分发挥听觉叙事功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多角度叙事和交融创新的艺术叙事策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首先,通过听觉的不确定叙事产生“艺术留白”效果,进而构建独特的声音艺术时空,使受众感知到太空的宏大辽阔。其次,采取了多角度叙事策略,打造平民化叙事风格,通过日常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来构建“听觉共同体”。再次,通过视听交融、多媒介传播和强化互动性等交融创新叙事策略,构建了新媒体时代独具特色的广播剧文化。  相似文献   

13.
广播剧是一种专门诉诸人们听觉的声音综合艺术。可以这样概述:话语的表意加上各种声音的处理,再经过无线电技术的录制和传播,便构成了广播剧。因而,声音在广播剧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广播剧中,人的语言是作为一种声音符号而存在的,同书面语言不同。可以说:没有声音便没有广播剧。  相似文献   

14.
齐宇翔 《视听》2018,(6):21-22
"微广播剧"是充分适应了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实现融合各种媒体传播的广播产品之一。本文以桂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广播公益微广播剧《小扬飞飞》的创作实践经验为例,探讨分析这一类型微广播剧的创作规律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于八○年一月二十六号至三十号在长沙召开了全省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小品创作座谈会。会议开得有声有色,新颖活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召开文学广播创作座谈会,这是建台三十年来的第一次。全省各地的部分专业和业余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就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小品的创作、改编、  相似文献   

16.
一、制约广播剧艺术创新的原因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电视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广播自身空间受到了挑战,广播剧艺术也面临着生存困境,具体原因有三个方面. 其一,广播媒体为寻求自身生存空间,节目播出形式发生变化,以全天直播、低成本节目制作方式适应市场需求,达成赢利目的,使制作复杂带有艺术特色的各类传统广播文艺节目包括制作成本比较高的广播剧艺术陷入低谷,各家电台的广播剧制作部门纷纷解体.时至今日,我国的广播节目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广播剧创作仍然回避,尤其对广播剧能否像电视剧那样在市场化传播模式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效作用产生怀疑,因此,广播剧艺术的发展依然处于缓慢状态.  相似文献   

17.
邱梅 《中国广播》2008,(1):78-79
自1947年至2007年,在60年的光阴里,《小说连播》节目穿越岁月风烟,跨过漫漫长途,至今仍然以它独特的魅力屹立于繁茂的广播节目之林,被称为“常青树”。 自东北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故事节目”以来,《小说连播》在半个多世纪里,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飞跃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广播编辑与演播艺术家在作家、出版社的支持下,将数千部文学巨著编辑制作成听觉精品,送入了几代人的耳畔和心田,成为亿万听众的良师益友和栖息的精神家园。 从2007年3月至12月底,各地电台同时组织了“我与《小说连播》”征文活动,收到大量征文作品。《中国广播》将从本期起,陆续选登其中优秀的征文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主题谋划是广播剧精品创作生产的基础环节,也是源头工程。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在广播剧创作中,立足广西本土资源,关注重大、深挖独特、以小题材展示大主题,讲好广西故事,实现了广播剧精品创作质与量的飞跃。本文从获奖作品的分析入手,从素材收集、主题提炼、剧情设置、音乐音效、手法创新等进行多角度分享。通过案例呈现,分享广播剧主题创作体验,探寻共性特征。在挖掘本土题材,打造广播剧精品的实践中探索新路径、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湖北广播电视台广播剧《格桑花开》为例,阐述了广播剧直抵人心的声音魅力,分析了广播剧在时代主题表达、真实与艺术结合、音响与音乐融汇等方面的创作要点以及广播剧的多媒体拓展。笔者强调用匠心制作精品,提升声音品质,以优质内容增强广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任春燕 《视听界》2012,(6):104-105
在众多媒体中,广播以声音传播的优势成为惟一可以让受众一心二用的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能将不同声音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播出制作水平的提高,也为广播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广播剧发挥广播特点,运用戏剧技巧,在声音的世界中塑造人物、铺陈场景、展开剧情、描绘主题,人声、音效、音乐在剧中达到完美的结合,将广播的声音特征展现到极致。收听广播剧如同读一本小说或一部戏剧,听众在收听时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一部广播剧的完美呈现可以说是由编剧、导演、演员和听众依托各自的想象共同创作完成的。无论文化高低、阅历深浅,每位听众都可以伴随着剧情对似曾相识的感受产生联想,引发共鸣,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