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5世纪末期,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地本是印度。据说直到去世,哥伦布始终坚信自己几次航程登上的大陆就是印度。后人也将错就错,把在这块大陆上生活的土人称为印度人(INDIAN印地安人)。  相似文献   

2.
莫克 《世界文化》2008,(9):48-50
在15、16世纪的人类地理大发现时期,航海家无疑是当时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人们尊崇的。哥伦布飘洋过海,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绕过了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发现了印度洋和通往印度的航线;麦哲伦成功地进行了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的球体……然而,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却始终没有被找到。在这些伟大的航海家之后,欧洲人纷纷扬帆出海,去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与美洲的发现胡乃正(译)众所周知,美洲是哥伦布1942年发现的。然而,许多迹象表明,远在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之前,就有许多人从欧洲或东方来到这个大陆。这些人是谁呢?答案之一是中国人。1975年冬天,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斯·弗迪斯海岸外的浑水中,有...  相似文献   

4.
就连小学生都知道,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事实果真如此吗? 凹凸不平的法国科西嘉岛上卡尔维镇的居民对此却有截然不同的见解。然而,他们并不要求人们将这位伟大发现者的出生地马上加  相似文献   

5.
西班牙国粹     
在欧亚大陆最西端伊比利亚半岛的罗卡角上,一座高耸入云的石碑上面撰刻着“地尽于此,海始于斯”的词句。占据伊比利亚半岛五分之四以上面积的西班牙,同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远隔千山万水,但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他那不朽的名作《堂·吉柯德》、拜伦(BYRON)笔下那风流惆说的剑侠《唐璜》、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这里,既是世界著名歌剧《卡门》和《塞维亚的理发师》的诞生地,也是大画家毕加索、戈雅。米罗、达利的故乡。西班牙的国粹:萨尔苏埃拉剧、斗牛和弗拉门戈,更是将这块神奇的土地装点…  相似文献   

6.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7,(11):15-16
在一些音乐著作中,在介绍俄国19世纪60年代对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时,往往提到一位库宜,也译顾宜或桂宜的“集团”成员,这都出自我国台湾省译者之笔,译法各有千秋,并非错译。但我们大陆的读者甚至音乐爱好者见到此“三宜”,一定会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指何人。笔者现在要介绍的就是此“三宜”在大陆已约定俗成、读者较熟悉的译名“居伊”的俄罗斯作曲家。  相似文献   

7.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久,在世界艺术领域里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人们对他们周围的一切开始感到新奇,既想了解它们的本来面目,也想知道呈现在他们眼前的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而受这种新的好奇心影响最大的,则要数当时的艺术家们。他们开始描绘人物、植物、动物、风景和建筑,以及他们在风景和建筑中所见到的种种事物。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美洲人杜毅编译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很久以前,生活在那里的土著人居住在同寺庙一样的圆锥形帐篷里,吃着20磅重的龙虾,并养成了包括每天洗澡这个被当时欧洲移民所嫌弃的习惯。当度假者们驱车来到伊利诺伊州,以每小时55公里至70公里的速度滑州际公路行驶...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27日至6月5日,由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主办的吉隆坡首届“国际华文书展”在吉隆坡举行。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旅游部副部长陈广才主持了开幕式。他说:“我认为华社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社会。”马来西亚公众对前来参展的中国大陆图书,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父母陪子女选书的情景随处可见,有的读者驱车数百公里来书展买书。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有关教育辅导读物,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退休华语学校教师麦先生说:“中国大陆编写的图书,质量好,而且是简体字,我们爱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新…  相似文献   

10.
很久以来,阿斯匹林一直是世人最常用的药品。目前,其全球年销售量已达到400亿片。人们对阿斯匹林的认识,可追溯到古埃及法老时代。当时,它是通过浸泡柳树皮和树叶获取的一种物质,并被记载于公元前1550年汇集的医疗处方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人经常使用金鸡纳树的树皮做镇痛药。西班牙人来到那里以后,发现这种树的树皮还可以降低发烧病人的体温。1793年,英国牧师爱德华·斯通验证,柳树皮和金鸡纳树皮的医疗作用源自同一种物质。到了1829年,法国马恩省维特里-勒-弗朗索瓦的药剂师皮埃尔-约瑟夫·勒鲁,从柳树皮中将那种有…  相似文献   

11.
范光陵博士率台湾工商探问团第一次来大陆访问是在1988年,也是海峡相隔40年后台湾第一个到大陆的访问团。此后,他频繁往来于两岸,与大陆的经济、文化、科技各界进行广泛的交流。而他每一次来大陆,都留下了诗作,并被新闻界广为传播。作为历史名人范仲淹的后人,范先生早先却未与诗文结缘,而是一个“完全彻底”的理工学者。他留学美国,获电脑博士学位,回台后被誉为“中国电脑之父”,执教于中兴大学企管电脑系。与诗结缘,他说是近十来年的事。SO年代初在阿里山召开的一个盛大的音乐创作发表会上,朋友临时因故不能作词,把他“赶鸭…  相似文献   

12.
曾经拥挤于纽约曼哈顿53街的“艺术与设计美术馆”搬家了并于9月初在新馆隆重开幕。新馆坐落于宽阔的哥伦布圆环、中央公园、川普国际大厦和Time Warner Cable公司等名所聚集的黄金地段。该地区近年经开发设计和重新整修,使黯淡乏味的环境焕然一新,增加了人潮的出入来往,尤其成为各国访客喜爱的观光景点,整体气氛新鲜热闹。“艺术与设计美术馆”选择迁移此地,实为名智之举,既能够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尤其可以更加提升其国际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沈奇 《东方文化》2000,(5):95-101
20世纪末的中国大陆诗歌,是以一场“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论争为浓重记忆而结尾的。对于这场论争,在一般诗歌公众看来,似乎是由“民间”一方率先发难,“知识分子”一方被动应战的“是非之争”、“权利之争”,且因“知识分子”一方的一些代表诗人,利用阐释空间的偏狭,在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坛占尽声名、定为主流,“民间”一方不免给人以“造反”、“争风”的嫌疑。同时,在急于进入历史的“学术产业”那里,更将惟“知识分子写作”为旨归的所谓“九十年代诗歌”,视为已可论定入史的事,是以必然视不期而遇的“民间立场”的“揭竿而起”为“争名夺利”的“闹事”。其实这场论争的肇因潜伏已久。  相似文献   

14.
晓荻 《世界文化》2005,(5):34-34
1502年5月,探险家哥伦布率领4艘旧船与140名年轻人展开他第四趟前往新世界的航程。他因为此前成功(以及失败)的航行而早已声名大噪,这一次他希望能发现直通印度洋的航线。不过哥伦布这次航行并非吉星高照,最后他还算幸运,得以安全返航。  相似文献   

15.
思奇 《世界文化》2005,(1):35-36
在遥远的西南太平洋上,赤道南北的浩瀚海域中,如珍珠般散布着一万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其最大的岛屿——澳大利亚大陆为世界上最小的大陆,也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故有岛大陆之称。这些岛屿广泛散布在东西约1.293万公里,南北约7500公里的辽阔海域,被称为风与海“孕育”的大洲。这是因为,大洋洲的大陆在地质史上非常古老,  相似文献   

16.
巴勃罗·聂鲁达,(1904-1891),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971年,由于“诗歌以大自然的伟力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且“与人类和大地和谐”,“讴歌奋斗”,“为维护理想和未来呐喊”,“有益于全人类”,“具有世界意义”,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再加上他多次访问前苏联和中国,积极参与智利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7.
张献军 《世界文化》2009,(11):16-18
以哥伦布登陆美洲为起点的全球化浪潮,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今天滔滔不可阻挡之势。今天的世界已经是小小的“地球村”,其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衰落,美苏争霸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欧洲中心论”已然成为明日黄花。在历史学领域中,“西方中心论”指导下的旧世界观念不再符合现实需要,亟待重新评价、重新构建和重现撰写。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人来说,哥伦布从来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英雄。三年前,中国的一份历史杂志把他痛斥为航行到亚洲进行掠夺的“殖民主义海盗”。现在,有一位中国学者声称哥伦布发现新世界的说法末必确凿。早在五世纪时,就有一位名叫慧深的佛教和尚可能到过那里。汉学家们早就知道这位和尚曾经航行到一个称为扶桑的神秘之地。可是关于这个地方的位置一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同时,有关他的那些故事的真实性也一直存有争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交流》2011,(11):94-94
《阅读记忆——赵大陆油画个展》日前亮相中国美术馆,画家赵大陆此展的50余幅作品以“肖像”和“兵团系列”组成了“阅读记忆”。中国美术馆长范迪安说,“赵大陆关于历史的记忆,通过集体与个体两个角度的阅读,将他的历史经验和当下表现紧密联系,从而构成从思想到视觉的阅读,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情感还是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20.
普天之下,大凡过节都要好好地吃一顿,民间叫做“打牙祭”。而苗族同胞几乎就把“吃”当做过节的同义语,诸如“吃年”(过年),“吃鼓”(鼓社节,旧译“吃枯脏”)、“吃新”、“吃姊妹饭’等等。其中尤以“吃新”最为有趣。“吃新”又叫“吃新节”、“吃秧苞”、‘吃新米”、“尝新节”……,名称虽大同小异,“吃”法却各具特色。居住在苗岭山区清水江畔的苗族同胞,在水稻发育孕穗的阴历六月过“吃新节”。六月头卯,家家户户备办香纸鱼肉等祭品,竞相外出祭田,并从田中摘取秧苞,回家蒸熟“尝新”。品尝之前,先数谷粒,如发现谷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