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川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相关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封闭性,使得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少数民族文盲率普遍较高;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民族分布、服饰文化等都体现出一种立体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闽东畲族男女服饰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中发现,不同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畲族女性具有比畲族男性高的家庭及社会地位,而且在民族文化中,多处体现女性崇拜的观念.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女性社会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畲族女性崇拜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畲族女装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绚烂多彩。通过分析广西龙胜矮岭瑶寨红瑶妇女的着装特点,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等进行文化透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瑶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在各自土司等上层人物带领下,程度不同地参与国家事务。在保持各民族自身群体意识的同时,他们的多民族国家意识也表现得较为明显。贡物、从征、尊印可视为象征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多民族国家意识的具体行为。朝贡和从征既显示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也表现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忠诚。尊印则体现出少数民族对国家权威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5.
镶边是蒙古族传统服饰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艺,也是蒙古族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在漫长的蒙古族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镶边艺术处理也在不断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风格和功能更为突出。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蒙古族服饰镶边的艺术处理及修饰价值,使我们对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的体现。文章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出发,从色彩、衣服、佩饰以及纹样等方面论述了裕固族女性的民族服饰特点,认为裕固族女性的传统民族服饰中蕴含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刘介《岭表纪蛮》记载并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取之自然而又不断发展的服饰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以青蓝黑为主的左衽裙裤装、不假外求的织绣、不拘一格的发髻与多姿多彩的装饰等。  相似文献   

8.
服饰文化作为甘南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地区旅游产品开发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就甘南州开发服饰旅游产品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从影响因素、指导思想、类型方式、营销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具体可行的对策和方案,以期服务于地区旅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9.
服饰文化作为甘南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地区旅游产品开发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就甘南州开发服饰旅游产品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从影响因素、指导思想、类型方式、营销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具体可行的对策和方案,以期服务于地区旅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文章选择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摩梭人和纳西族作为研究,从服饰文化方面分析了各自的特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姚彝族因支系较多,服饰各异,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彝族服饰的特殊风格。各种服饰的款式、装饰纹样和装饰品都是同他们民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姻恋爱等联系在一起的,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少数民族服饰具有的典型纹样图案和款式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区域—图非对称匹配的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检索方法,首先利用 gPb-OWT-UCM 算法对检索图像进行区域分割,然后将分割后图像中的每个区域特征与未分割的待检索图像进行基于动态规划的非对称匹配,并通过评估匹配组的布局一致性计算少数民族服饰图像之间的相似度,最后通过排序实现图像检索任务。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基于外观特征的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检索效果,还可以通过相似区域匹配结果呈现不同少数民族服饰独有的风格特征,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花蓝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本文拟从花蓝瑶的服饰与自然生态环境、服饰与社会生产生活、服饰与民族意识等多个角度对其服饰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光对于服装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和作用,在美的显现中,两者又互为作用。没有光的照耀,服装的美无法显示出来;没有服装,光对于服装的美也无法发挥作用。服装的质料、色彩等因素,对服装美的展示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光使服装美的展示提供了必要条件。另外,佩饰作为服装的附着物,对服装美起到衬托和渲染作用。光和服装共同完成了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湘西宗教的关注较早,在20世纪40-50年代,石启贵、凌纯声等苗族学者系统地整理了湘西宗教的相关资料。经过"文革"时期的沉寂,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宗教仪式环节中的符号分析、对宗教仪式变迁及其功能的考察、对宗教现象的艺术学研究等方面。尽管成果颇丰,还存在不足,在研究对象上多局限于宗教仪式、宗教现象等方面,忽略了宗教文化外化的物质实体——坛庙宫观寺院等宗教建筑;在研究方法上以田野调查、符号分析、历史考证等抽象描述为主,很少使用科学的量化分析研究。因此,有待加强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坛庙宫观寺院等宗教建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化旅游热潮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兴起,由此引出的文化传承问题为学界所关注。在湘西州凤凰县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文化得以整体性开发、静态性保护、动态式发展及自觉式传承等四种形式传承。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民族文化传承的复杂现象,文化复兴、文化创新和与之相对的文化涵化、文化商品化彼此交织,构成一幅复杂而生动的文化传承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力发展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与少数民族男性服饰相比,女性服饰往往更具有服饰文化的典型性与稳定性。基于苗族女性服饰民间艺术个案的村寨田野考察,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盛装”服饰体现着苗族女性服饰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获得,呈现着社会性别秩序与规范,揭示出外在服饰特征与内在女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面临着被推入“他者”的处境。  相似文献   

18.
侗族服饰体现了侗族的区域特点、经济特征、生活风貌、审美观念和崇拜意识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探讨民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和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服饰图案看中国的吉祥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是表达各族人民情感的外化形式,服饰上的图案标示着各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也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民族吉祥服饰表征着民族服饰吉祥纹样的意义,对了解民族群体的文化认同,及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促进各民族沟通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长林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36-38,65
在回顾国内外幸福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的调查,定量分析了该区域居民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收入与幸福感是非线性关系,恩格尔系数、教育费用收入比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与幸福感呈负相关,农民幸福感比城镇居民高。此外,还有一些重要因素影响幸福感,比如基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