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籍贯关于钟嗣成的籍贯,钟嗣成在其《录鬼簿自序》及其友朱士凯为《录鬼簿》作的《序》中都有明文记载。其后的贾仲名在其《录鬼簿续编、钟嗣成传》中也写得非常清  相似文献   

2.
钟嗣成的《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最可靠的资料。然而因该书版本较多,各本之间出入也较大,所以在诸如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以及元杂剧的分期等问题上,往往因为依据的版本不同,得出的结论也难免有很大出入。因此,认真甄别《录鬼簿》诸本之优劣先后,也就并非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了。这部戏曲史专著,现存有抄本、刻本、石印本和排印本。依据它的内容,大抵可分为三类,即:钟嗣成《录鬼簿》的原著,明人增补本以及近人校注本。三类中的后两类,因其皆属从原著中出,后人多有改易,加之时移代隔,其价值是无法同原著相比拟的。所以拙文只打算对原作诸本试作考述,而不涉及后两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录鬼簿》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钟嗣成的生卒年月争论很大,有吴晓铃、容肇祖、李春祥等人的几 种说法。笔者认为钟民生于公元1283年,卒于1345年后两三年内。《录鬼 簿》之所以版本多,是钟氏生前没有定本,也无条件付梓问世,仅靠好事者 传钞所致。钟氏撰《录鬼簿》的目的,是为身处社会底层的元杂剧作家鸣不 平,借此书以使高才博识诸名公才人流芳于后世。《录鬼簿》是我国戏曲史 上第一部有关元杂剧的断代目录学专著,不能拔高它为元杂剧的历史著 作。  相似文献   

4.
刘念兹先生在其大作《<录鬼簿>疑析》(见赵景深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中,对元代钟嗣成所著的《录鬼簿》一书之名目提出了怀疑。先生阐幽发微,多方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录鬼簿》一书之名目,俱应正名为《鬼簿》”,“曰点,曰录,都是传抄者疑惑不解而误加之语。”然而,拜读大作之后,觉得此说尚不足以服人,故不揣冒昧,试述如次,以就教于先生。  相似文献   

5.
夏庭芝的《青楼集》和钟嗣成的《录鬼簿》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与《录鬼簿》相比,关于《青楼集》的研究较为沉寂。自四十年代以来,部分学者陆续对其版本、著者、演员、角色、扮演、戏曲观等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青楼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望未来,《青楼集》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关于元曲家孔文卿的籍贯及其《东窗事犯》杂剧之"西湖旧本"说,今仍存在分歧。本文通过对《录鬼簿》的体例及作者钟嗣成生平的交游情况进行辨析,认为孔氏非浙江溧阳人,《录鬼簿》所载当无误。剧作《东窗事犯》是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后随着北杂剧中心南移而流传到杭州,时人及后世又据以改编成杂剧或"戏文、传奇,它是"西湖旧本",而非据"西湖旧本"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7.
钟嗣成的《录鬼簿》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钟嗣成在这部著作中明确提出,优秀的戏剧作家应该"心机灵变"、"世法通疏"有"移宫换羽"、"搜奇索怪"的才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对元杂剧分期的是近代学者王国维。他的《宋元戏曲考》主要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对元杂剧作家的分类序列,而把分类的时间具体化。他说: 至有元一代之杂剧,可分为三期: 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以后, 至至元一统之初。《录鬼簿》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大都在此期中。……其人皆北方人也。二、一统时代:则自至元后至至顺后至元间,《录鬼簿》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是也。其人则南方人为多,否则北人而侨寓南方者也。三、至正时代:  相似文献   

9.
钟嗣成的《录鬼簿》按时间顺序记载了杂剧作家的字号、籍贯、生平和著述,并对作家作品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是我国第一部剧目。同时,作者还重视杂剧作家内在情性所达到的境界,赞扬他们的才华又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提出了"新奇"的美学概念,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胡世厚 《文教资料》2001,(6):122-126
白朴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戏曲家 ,名列元曲四大家。今据新发现的《白氏宗谱》 ,考其封赠原因及诸子仕宦。关于白朴的封赠 ,记载最早的是元钟嗣成《录鬼簿》 :“白仁甫 ,文举之子 ,人号兰谷先生。赠嘉议大夫、太常卿、仪院太卿。” (说集本 )由于《录鬼簿》版本不同 ,所记封赠 ,文字稍有差异。明孟称舜本为“赠太常礼仪院卿”。清曹楝亭本为“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太卿”。天一阁旧藏明写本与说集本同为“赠嘉议大夫、太常卿、仪院太卿”。对于不同版本的不同记载 ,近人在校订《录鬼簿》时有所订正。王刚《校订录鬼簿三种》在白朴名下皆云 :“…  相似文献   

11.
钟嗣成是我国古代一位很有贡献的戏剧史学家和戏剧评论家,也是剧作家和诗人。他在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写成的《录鬼簿》,可以说是我国戏剧史的开创之作。在这部连《序》带《题词》在内也不过一万字左右的著作中,它第一次高度地评价了我国元代杂剧作家,保存了最丰富的元杂剧史料和金、元文学史料,比较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们的作品。在元代,人们就以“古怪新奇”赞扬《录鬼簿》的勇于创新,以  相似文献   

12.
钟嗣成所著《录鬼簿》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在戏剧美学上体现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观,即对戏曲本身存在价值的自觉意识及对戏曲艺术特性的初步认识,代表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世俗化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关汉卿是否做过太医院尹的问题,目前说法不一。说做过的,仅根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别无旁证。说没有做过者,只是设想,也没有较详的说明、到底如何?现探讨如下.郑振铎在《插图中国文学史》中,引《录鬼簿》和《元宫词》,叙述关曾任太医院尹.则不定为是在金,还是在元。郑氏在推断关的生卒年代时说:“假定他的生卒年为公元1214——1300年”,则关在1280年左右到杭州,“正是他年老去职之时”.“去职”就意味关去  相似文献   

14.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记载:“维扬(扬州)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指睢景臣)《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之所以压倒群芳,成为独步古今的精品,是因为它有着独特新奇的构思、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以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19人写吊词,使之与作家小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吊词感情浓郁,充满了对19位曲家的缅怀之情,同时又饱含钟氏的身世之悲,体现了钟氏"不平则鸣"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钟嗣成的生卒年月争论很大,有吴晓铃、容肇祖、李春祥等人的几种说法,笔者认为钟氏生于公元1283年,卒于1345年后两三年内。《录鬼薄》之所以版本多,是钟氏生前没有定本,也无条件付梓问世,仅靠好事者传钞所致。钟氏撰《录鬼薄》的目的,是为身处社会底层的元杂剧作家鸣不平,借此书以使高才博识诸名公才人流芳于后世,《录鬼薄》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有关元杂剧的断代目录学专著,不能拔高它为元杂剧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17.
(一) 清代以降,各种《录鬼簿》的本子在“关汉卿”条下都记云:“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其中如清初尤贞起钞本;清人曹寅校辑的《楝亭藏书十二种》本;清末刘世珩校辑的《暖红室汇刻传奇》本;清末王国维的《录鬼簿校注》本;近人马廉的《录鬼簿新校注》本;近人董康辑刻的《读曲丛刊》本;近人陈乃乾辑印的《重订曲苑》本等皆是。(以  相似文献   

18.
元代后期作家睢景臣的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讽刺新奇,尖锐泼辣,犹如一幅幅讽刺漫画,又似一出令人捧腹的讽刺喜剧。一向公认为是元代散曲中最有价值的代表作品之一。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相似文献   

19.
元代作家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历来就被推崇为散曲中的名篇。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散套,惟公(指睢景臣)《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可见,它在当时就已经引起轰动。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笔者以为,这主要在于其新颖的艺术构思与独特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大师关汉卿籍于何处,文学史上众说纷纭。一说是“大都人”,根据是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析津志》;一说是河北安国人,根据是《祁州志》;一说是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本于《元史类编》、《山西通志》、《蒲州志》、《解县志》。三家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我的看法,既然几处方志均有记载,大概总是“事出有因”吧,但要辨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