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如何区别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培养单位研究的对象。本文对侧重油气田地质勘探工程和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特色进行了探索,将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三个阶段,旨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2.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点是锻炼现场工作能力,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高精尖问题.结合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要求,充分利用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构建实践教育平台,夯实联合培养过程,是地质工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所取得的认识可为同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供给对工程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要求,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应用技能培养架构现状探析的基础上,成立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建设组,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完善基本教学条件与设施,从理论和实训两方面形成适合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类核心课程体系,以夯实理论基础、拓展工程技能、提升应用创新能力。同时探索了全新的教学模式、考评体系与配套的制度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保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面向用户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培养过程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牵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用户方对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是培养农业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题组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企业-地方"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做法:明确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国际素质;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精心设计培养环节,建设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培养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同时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背景,深刻剖析了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意义,对全面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机制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通过总结几年来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金体系、吸引优秀生源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建立校企合作工程实践基地的方法。对构建航海特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应用型、复合型高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总结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从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等几个方面探索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有效方法,建立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地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设计了心智实践能力、通用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的实践能力调查指标体系基本构架,面向企业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比较符合企业要求,有少量指标与企业的期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提出高校应采取加强地方特色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及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紧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等措施有的放矢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为了满足石油企业对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化地质人才的需求,在地质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探索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在本科生教育阶段探索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实验班培养模式和卓越工程师班培养模式;在硕士生培养阶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了全英文国际化培养模式和校一企一校国际化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满足了石油企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面向"中国制造2025"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实现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文章分析了当前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前沿科技的多元化混合式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基于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和基于素质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对全面提高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2017—2022年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所高校的地质学(理学)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学)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学位)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不同方向招生人数的统计,以及对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2021—2022年地质学、地质工程专业的报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地质类专业作为冷门专业,在研究生报考热度逐年攀升的大背景下,在“双一流”高校中并不具有明显招生优势,同时还存在本校生源明显流失的情况。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学)专业和地质工程(专业学位)专业是未来地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主要生长点,但对于一直以地质学(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院系,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和培养优势可能尚未形成。针对上述招生现状,为了提高考生生源数量和质量,相关高校应在招生宣传工作、考生激励机制、专业及研究方向结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就业渠道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多主体协同是打通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壁垒,实现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构建并实施了“一个目标、三位一体、三层融合、五个共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1335”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在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力、服务产业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特点,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等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东华大学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创新"一二二""三全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校企协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纺织人才,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严重的问题.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三三"培养模式,通过以案例化教学为基础的校内外实践能力培养闭环体系,着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解决水利相关专业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现状和当前面对就业压力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了满足当今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需求,研究生培养的主导模式面临着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硕士转变的急迫任务,而如何平稳实现转型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考验。本文提出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探究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期望提升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实现实践环节、教育改革的建设,深化发展工程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工作,对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创新培养模式、注重课程设置、突出实践环节、体现工程特色"的改革思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国内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强学术能力,弱实践应用"的现状,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区域优势,在对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平台、导师队伍、科研团队以及培养过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全面提升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深化产学结合、实施理实融合、促进科教融合”为主线,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一个导向、三个结合、五个注重”的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形成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三段螺旋式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