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新华日报》的老战友田伯萍同志与我们永别了。他还只有六十几岁,一生却经历了坎坷的道路。正当他所有的委屈得到纠正,在重庆继续为党为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奋勉辛劳,想把失掉的大好时光尽可能补救回来的时候,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令人扼腕痛惜!  相似文献   

2.
到今年八月五日,我們党的忠实儿子,优秀的新聞战士李何同志逝世整整一周年了。我們怀着沉痛的心情,特地訪問了李何同志的爱人瞿独伊同志。她应我們的請求,讲述了李何同志生前的一些生活片断,并且轉述了曾經和李何同志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所讲的往事,使我們对李何同志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管纪奋 《新闻界》2001,(1):33-34
许川同志离开我们快十年了。一张照片,激起情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在川老战友的一次聚会上,许川同志和我同声高歌几十年前在进军路上爱唱的进行曲,嘹亮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1949年 7月,许川同志和我同时在上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报到,同编在新闻出版中队。重庆解放后,我们在《新华日报》共事五年,以后在《四川日报》又共事将近三十年。许川当过记者、编辑组副组长、组长、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不论在哪一种职位上,他都不离采写。他牢记《新华日报》老领导常芝青同志一句名言:“干…  相似文献   

4.
李何同志和我们永别了!8月5日,长期严重的心脏病,终于夺去了他的生命。党失去了—个好儿子,新闻战线上失去了—个好战士,我们失去了—个好战友! 他虽然离开我们了,可是他的音容宛在。我们会在一起工作,朝夕相处一段时间。这些天,许多记忆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5.
王揖匆匆走了,清凉山的老战友又一个凋谢了!听到王揖病危,我同范敬宜同志赶到医院病房时,他已不认识我们,也不认识他的亲人了。他的女儿肖梅告诉我们,他爸爸还有些知觉时,要了一枝笔,一张纸,在纸上歪歪扭扭画了一串认不清的字,能比较清楚辨认出的只  相似文献   

6.
邓拓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年了。1979年廖沫沙同志为邓拓同志的追悼会写了这样一首挽诗: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巫咸遍地逢冤狱,上帝遥天不忍闻。海瑞罢官成惨剧,燕山化凤吐悲音。  相似文献   

7.
邓拓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年了。1979年廖沫沙同志为邓拓同志的追悼会写了这样一首挽诗: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巫咸遍地逢冤狱,上帝遥天不忍闻。海瑞罢官成惨剧,燕山化凤吐悲音。  相似文献   

8.
△纪念晋察冀日报创刊50周年座谈会于去年12月在京举行。当年在报社工作过的200多位老新闻工作者,应晋察冀日报报史研究会的邀请,从太原、西安、武汉、沈阳、石家庄和呼和浩特等地前来参加。他们在北京的老战友丁一岚、杜导正等同志也参加了座谈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某抗日根据地有两个关系甚密的老战友,其中一位写了一部文艺作品,在奔赴抗日前线时,将文稿交给他的战友(以下称原稿保存人)保存。不久,这位从军的文艺战士(以下称原稿作者)壮烈地牺牲了。为了纪念自己的战友,原稿保存人将原稿作者的文稿一直保存在身边。十年动乱期间,原稿保存人也去世了,去世之前,将战友的文稿作为传家宝交给了儿子。前几年,原稿保存人的儿子将此文稿整理送出版社出版。原稿作者的儿子从发行部门的征订单上获悉这个消息后,两位老战友的后代便为这部文稿的出版和稿酬问题发  相似文献   

10.
昌春 《档案天地》2006,(5):17-18
1942年5月24日.左权将军牺牲在抗日前线后不久,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联名撰写了《纪念我们的战友左权同志》一,高度评价了左权将军光辉的革命历程,指出:“左权同志的牺牲.不仅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就在同志的感情上,即个人的友谊上.也使我们失掉了一个最亲密的战友.我们的悲伤.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的确.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左权和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11.
毕青同志(1912.2~1991.8)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毕青同志病逝时,他的老战友许觉民同志曾说:“一个人真的做到不事媚俗,身无谄骨,为人堂堂正正,虽清苦尤甘之如饴,如此则死而无憾矣。”又说“纵观他一生,只见其默默地工作,不计其他,对不屑为之事更嗤之以鼻,他是完全经得起事实检验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平凡人的非凡之处。”正如觉民同志所说  相似文献   

12.
昌泗同志不幸逝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我国出版事业失去了一位忠诚战士,我们失去了一位值得尊敬的同志。 1947年夏秋间,我从浙东三五支队来到上海,参加新知书店工作,接谈的第一位同志就是昌泗同志。新中国诞生后,我们又在北京和上海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共事。1954年初,中华  相似文献   

13.
“祝你写作快乐”——一位曾在部队一起工作的老战友,每年春节都要在寄给我的贺卡上这样写着。  相似文献   

14.
5月上旬,刚卸下人民日报总编辑职务的李庄同志,南下福州,来到曾同他共事多年的老战友邓拓同志的故乡。他是和胡绩伟、丁一岚、范荣康、王若水等同志一起,前来参加邓拓学术思想讨论会的。人民日报的同志都知道,李庄在任期间,经常是白班夜班连轴转。如今,因年龄大了,退下来,才有较多外出的机会。“我是第一次来福建。这倒不是因为路远,实在是因为忙。象天津,离北京那么近,虽然路过几次,竟没有下去看看。”老李解释着,带着几分解脱的笑容。  相似文献   

15.
筱青 《军事记者》2006,(7):52-52
有朋自远方来,顺便问起了当年一位爱好书法的老战友近况,不想朋友连连摇头:“不佳,很消沉。”我颇感意外,不对啊,这老战友早年迷上清代人称“三绝”的郑板桥书法,练了20多年了,自号“半桥”,几年前还来北京搞了一次“半桥书法展”,时至今日,应该是炉火纯青了,怎么能消沉呢?朋友叹道:他的悲剧就在于此。他临摹郑板桥书法,真到了如痴如呆的地步,一心想取得板桥书法的真谛。可惜,他临摹得再逼真,人们的评价也只能是“真像啊!”拿到市场去,人家一看是今人的仿体,就不屑而去。他也在街上开了一间字铺,可惜没人光顾。老同学几十年汗水,竟换来如此…  相似文献   

16.
我是黄克诚同志的老部下,抗战时期就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学习和作战.几十年过去了,战火和硝烟渐渐从记忆中淡逝,而对他的怀念,却在我迟暮晚年的思考中越来越强烈.逢到老战友们相聚,每每谈起黄老,也都充满了由衷的敬意,无言以形容,惟有用"共产党人"概其一生.  相似文献   

17.
刊首语     
在本刊即将付印之时,传来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巨星陨落,九州同悲。邓不平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心中。出版工作者一定要同全国人民一道,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18.
5月上旬,刚卸下人民日报总编辑职务的李庄同志,南下福州,来到曾同他共事多年的老战友邓拓同志的故乡。他是和胡绩伟、丁一岚、范荣康、王若水等同志一起,前来参加邓拓学术思想讨论会的。人民日报的同志都知道,李庄在任期间,经常是白班夜班连轴转。如今,因年龄大了,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中国新闻周刊》2004,(17):10-10
“我们应该学习一些中国传统的东西.因为在各种各样的反传统的活动过后.我们真的失掉了很多——每个国家都有他固有的传统.如果失掉了传统.我们的民族怎样在世界上立足? ” 新浪网评  相似文献   

20.
同志们: 刚才我们已经听过王唯真同志、鞠庆东同志的讲话。他们的讲话,对我们所有同志上了一堂很生动、很深刻的阶级教育课。我们今天欢迎他们两位同志的这个会,也是一个庆祝会。庆祝他们两位同志和其他七位同志在太平洋的那一边,在敌人的监牢里,在敌人的法庭上,进行了英勇斗争而取得的胜利。这个庆祝会,不单是庆祝九位同志斗争的胜利,同样的,也是庆祝我们国家、我们党的胜利。在这场国际斗争中,全国人民同九位同志一起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我们的国家呼吁和动员全世界来支援他们。我们的斗争最后胜利了。这是我们国家的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