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2.
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但受限制并不表示没有机会,并不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地市报记者应该在以下7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遇到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缺乏动辄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没有,并不意味着地市报记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章来。  相似文献   

4.
从事新闻报道的每一位记者,无时不在寻求价值高的新闻素材,尤其对独家新闻素材,更是情有独钟。然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采访范围,地市报新闻记者的采访范围更小。一打眼就发现有较高价值的新闻素材是很少的,大量的是表面看来价值不高的司空见惯的东西,而基层记者都有一定数量的发稿任务,怎样才能使这类新闻素材增  相似文献   

5.
王勇 《中国出版》2012,(15):53-54
关注民生,是新时期我党对新闻工作"三贴近"的具体要求,而作为服务对象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工人报,其记者一贯有"平民记者"之称,这给他们写出精彩的民生新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但前提是必须植根于基层的肥沃土壤。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持久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适逢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两项活动的目的不同,其宗旨却殊途同归,这给工人报记者提供了关注民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深入基层是记者新闻职业生涯的新起点,这  相似文献   

6.
随着走基层活动的深入开展,报纸版面上许多百姓成了新闻主角,很多文章少了浮躁、多了朴实。更多的记者通过基层这个大课堂,也更加懂得如何才能写出反映基层真实状况、语言生动鲜活的好作品。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笔者长期坚持走基层,从百姓中获取新闻线索。新闻富矿在基层每次下基层,笔者都收获良多。2014年,笔者接到报社领导安排的任务,到安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一名地市报的新闻工作者,平时接触重大新闻事件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出现,也往往因为有大报大台的跟进,在不是一个量级的新闻大战中很难出彩。但并不是说,地市报记者就少有作为。事实上,只要注意在新闻采写中深入开掘,基层工作者同样能把"地方戏"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站位高一点,发现意义所在2009年,笔者曾有一篇消息《孤山小学教师7年躬耕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内各家地市报的观察发现,各报有不少图片新闻线索和稿件来自基层通讯员.因此,地市报培养高新闻敏感度的摄影通讯员,让他们成为记者发现新闻的“眼睛”,对于提高报纸图片新闻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与通讯员沟通,建立信息网 莱芜日报每周共出6期报纸,每期8个版,每版至少用新闻图片2张,8个版是16张新闻图片.我们只有3名摄影记者,每天每位记者拍摄2张新闻图片也只有6张,这样还有60%的新闻图片来自于基层摄影通讯员.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是福建南平市闽北日报记者,1998年9月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新闻作品,至今已累计11篇,其中8篇为经验性消息。一位地市报记者能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实属不易。他的这篇心得体会讲得很实在,也很有见解,基层新闻工作者读来一定会很有兴味。  相似文献   

10.
地市媒体在全国新闻宣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它所处的尴尬位置。使其长期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方面屡屡“缺位”。与中央及省级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面前不时“越位”相比.地市媒体更多的是“缺位”。本地不报外地报,基层不报上级报.新闻“出口转内销”等现象司空见惯。地市媒体的集体失语,不仅无视公众的知情需要。还造成了谣言满天飞的状况,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如果将一条见了报的新闻,比作是一道上了席的菜,那末,构成这一新闻的事件及有关素材,便是这道菜的原辅材料了。一般说来,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新闻作品的重要程度、可读性及其社会效果。正如单靠萝卜,白菜是难以做出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来的道理一样,一般的新闻事件是很难写出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的。然而,话也不能说绝对了,同样的事件,同样的一堆素材经过不同记者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全国的记者队伍中,地方记者的比重相当大,不仅包括国家通讯社地方分社、国家和省级报纸驻各地记者站的记者,而且包括省、地、县、行业报纸的记者。在这些地方记者当中,我们地市报的记者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因为我们生活工作在基层,供职的报纸也是基层报,所写的稿件更是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以相对其他记者来说,我们地市报记者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地方性。  相似文献   

13.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地市一级的媒体主要面向基层,碰不到大题材,没法写出好新闻。小事件真就写不出好新闻、大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基层并不缺少好题材,关键在发现。一些小事件蕴藏着大主题,只要记者善于发现,找准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采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托出事件独特的新闻价值,小事件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5.
1995年7月25日至27日,全国地市报青年记者成材经验交流会在贵州安顺召开,五十多位地市报的总编辑、青年记者、编辑齐聚一堂,就我国地市报的人才培养和使用问题,见仁见智,共商大计,共谋发展。召开全国性的青年记者成材经验交流会,这在中国地市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目前有地市报418家,新闻队伍超过十万之众,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占多数,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跨世纪新闻队伍是每一家报社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长杜祖亮说:“根据世界卫生  相似文献   

16.
与大报相比,地市报有其独特的个性,要提高地市报的可读性,我们就得找出地市报的特有个性,按其规律办报。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立足本地,办出特色。地市报新闻来源于本地,反映本地市各行各业的变化,读者也是本地人。对读者来说,地市报纸比省、中央报纸更接近他们,更容易吸引他们,这是地市报优越于大报的地方。鉴于此,地市报应多登些群众和通讯员写的东西,由他们写出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甘苦、问题,会更逼真、  相似文献   

17.
记者只有深入现场,细致观察,采访到全面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稿件.也才能达到再现现场、让读者身临其境的目的。 深入现场是写出好的现场新闻的前提 深入现场采访.是对所有记者的基本要求,现场新闻更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基层有芳香的泥土、美丽的露珠,更有鲜活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心系群众,贴近生活,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写出让人民群众爱看、想看、必看的报道。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就是最广阔的基层。农村,既是地市报新闻的宝地,同时也是地市报最大读者群的所在地。过去、现在和将来,农村都有着写不完的新闻。河北秦皇岛市有2265个村庄、200万农民,每天在他们身上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新闻,这里就是一个新闻富矿,采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似文献   

19.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地方,但又不要被地方的区域性所局限是地市报记者写出深度报道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地市报要实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重任,记者拓宽视野,放眼全国,加大报道力度显得十分重要.地市报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眼光的“广、敏、深”三个字上做文章,克服“近视眼”、“瞽目无视”和“老花眼”三种眼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