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中的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3.
程秋芬 《新疆教育》2012,(19):81-81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和享受,形成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说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应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从而达到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红敏 《小学生》2010,(9):46-47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教学如果离开了孩子们的生活,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1.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于长勇 《成才之路》2011,(13):85-8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课教学要"开启生活之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  相似文献   

15.
李延更 《小学生》2011,(5):25-2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瑚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1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相似文献   

16.
沈卫华 《广西教育》2013,(25):88-88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也如此,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薄薄的教科书只是课程的一个支点,每个支点支撑一个主题,而这些主题又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就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浅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自己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教育《,品德与生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方式研究生活。本人在使用《品德与生活》这本教材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武金福 《学周刊C版》2014,(8):134-135
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