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古以来,音乐就是人类最具有普遍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古老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和见证。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等一系列任务。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感受美,了解美,表现美,实践美。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是,作为一名音乐教  相似文献   

2.
陈静 《考试周刊》2014,(12):173-173
<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特有的语汇述说着自己的美的存在。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这些都说明音乐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建立学生正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实施以后,我国越发重视学生德、智、体、 美、劳的全面发展,音乐、美术、体等科目也开始受到重视。在小学教育中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此外,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进行融合,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京剧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着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以及认真聆听优美的歌(乐)曲时,都可受到美的熏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美育人的原则,要重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一、感受情感之美音乐既是一门听觉艺术,又是一门情感艺术。其对人们的情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如,在20世纪30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无数爱国志士走上抗日前线,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20世纪80年代,一  相似文献   

5.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最为古老、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表达和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之一,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积淀了无数的精华,随着年代的更迭而背负着旷世重任.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传播音乐之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操,让学生逐渐培育起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然而,在现实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这种最初的愿景并没有真正实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上音乐课怀有无尽的激情,但很多时候,这种激情并不是建立在崇尚音乐本真之美或真正喜爱音乐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是把音乐课作为放纵自我、松弛神经的游戏基地,这种虚假的兴趣或激情不利于小学音乐课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金福 《考试周刊》2011,(91):226-227
音乐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从而大幅度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春梅 《考试周刊》2013,(30):179-179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学生由于受遗传及先天素质的影响,个体能力差异很大,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能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音乐美术学科同属艺术教育,两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它们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使音乐、美术学科巧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生艺术素质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9.
音乐与美术都源于艺术,二者是融会贯通的。美术课上,引进音乐,有助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人们表达自身内在情感的一种对外艺术方式。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人们艺术气息、陶冶人们艺术情操的主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高素质人才,音乐正是培养音乐美的重要方式。小学音乐教育正是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陶冶学生艺术情操、丰富学生内涵的重要基础。音乐课程教育不只是单一的音乐教课,还包括与音乐密不可分的舞蹈律动。本文重点探讨舞蹈律动在小学英语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丹阳 《海外英语》2020,(6):266-267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该文着重探讨了在高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美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语言之美,音乐之美,艺术之美,和情操之美.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提高综合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发现美和欣赏美,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具有良好的情操,从而使他们能够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因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高中音乐艺术教育对于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等方面具有着其它学课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高中音乐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大胆改革探索不断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4.
杨全红 《教学与管理》2009,(10):139-140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级中学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级中学音乐教学的责任,不是培养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教会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鉴别和创造音乐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最终目的.当前在高级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音乐作品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和诠释,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结合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传播音乐艺术知识、指导音乐欣赏,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陶冶人情操的艺术学科,从古至今,向往音乐美的人不计其数。在小学课程中,音乐虽作为附属学科,但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年段合唱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讲属于启蒙教学。课堂合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通过合唱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及自我表演力。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人类文化瑰宝中的明珠,是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进行的审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担负着独特的美育任务,具有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文化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音乐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能为学生打开了解世界、观察社会、理解生活的新渠道和新视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同其他教育既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  相似文献   

18.
梁晓明 《广西教育》2008,(19):85-85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这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培养。音乐的教学目的,不只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形态层面上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而更重要的是基于合格人才的培养和塑造,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通过全面挖掘音乐的本体功能,促进学生人格品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德育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较为重要的功能,然而这一点却经常被中学音乐教师甚至学校所忽视。音乐学科除了具有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认知及教育功能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还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音乐课程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