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恽作为元代前期的重要词人,词学观念较为丰富。王恽作词重视情致,这首先指合乎温柔敦厚之诗教精神的雅正之情,体现为强烈的淑世精神,还指符合士大夫审美理想的闲情雅意。在作词法度上,王恽小令或慢词能守前人矩镬,又引入白居易诗论,要求词以美刺,用于表达政治性诉求。词风上,既推崇豪放疏快,又不废雅化之“清”。这些观念于前人尤其苏轼、辛弃疾、元好问三者多有所取,渊源脉络十分清晰。  相似文献   

2.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3.
情为词心之源、词章之核,情既是词创作的内驱力,又是词表现的内容之一。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情可谓真挚而厚雅,是一种由衷的生命感发之情,也正是缘于此,李清照虽然在词中"肆意落笔","浅俗之语"随处可见,但其词章读起来却不俗,反而达到了一种浑成清雅的艺术境界。从李清照及其他词人的创作中可以看出,词情的雅化实际是词章雅化的主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借代就是不直呼其名而用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称代替。借代修辞在词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适当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借代在增强语言的突出性和形象性、引发联想进而提高审美情趣、促成陌生化和雅化、避免同词复用、满足特定格律要求等方面对词体艺术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靖康之变后使南宋词人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也使批评界转变了研究思路,他们批评了花间词派遗存的侧艳之风,肯定了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强调以爱国词为主调抒经济之怀,提倡词的雅化。  相似文献   

6.
<词论>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仅存的一篇词学论文,历来对它评析甚多,颇有歧见.文章将李清照的<词论>置于宋代词学流变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力图揭示出它的内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词体文学进入宋代以后,其发展表现为一种雅化的进程,或称之为"诗化".但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突破过甚而疏离词之本位的倾向.李清照既认同词的雅化,又不赞同因雅化而背弃词的本质特征,其关注的焦点则是词的合律可歌的音乐性本位.正因为李清照的这一词本体论蕴涵了上述的两个向度,故其词学观不能以"婉约"与"豪放"的两分法加以概括.文章最后探讨了周邦彦为何不被李清照置评的原因,因周词虽恪守音律,格调典雅,但其词品仍不能免俗所致.李清照对周的这一态度也表达了她的词学思想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7.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遗民词是唐宋词光辉的最后一页。在宋元之际的词坛,遗民词人形成了江浙遗民词人和江西遗民词人两大创作群体。这两大群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都具有隐逸的思想特征,创作题材上都由舞榭歌台、秦楼楚馆的男女艳情转为自然之景、隐居之乐等。但是,他们又各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就意象的选取、词风的追求、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南宋江浙遗民词和江西遗民词二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北宋词人晏几道《小山词》善于化用唐人诗句入词,主要有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两种方式.前者兼用其意,后者或化用其意或反其意而用之. 《小山词》化用唐诗是多种原因所致.其中,词本于诗观念之浸润、追求词艺创新、雅化推尊词体是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翥是元代著名的词人。其词善于铺叙,感情细腻,音律谐婉,空灵清逸,刚柔相济,确为宋代格律派词风当然继承者。  相似文献   

10.
李洋 《文教资料》2012,(11):3-5
本文结合"词人之词"这一词学理论,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题材与主题:艳情与身世之感的渗入;二是词的体制:音乐性与文辞美兼修;三是价值和功能:言情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从"词人之词"角度重新审视晏几道这位"古之伤心人"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词人的创作心理、作品风格和审美效果,走进小山梦幻般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云间词派以突出的词学理论与创作表现振兴明词之衰,并开启了清词中兴之格局。该派的主将陈子龙被誉为"明词第一",且其词学理论在明清之交的词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来针对陈子龙词学理论的探讨却非常有限,论文从承传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陈子龙的词学理论,以见其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确立其对于明代与清代词学之承传、融通、影响的词史地位。全文先从其重要的词学观点入手,探讨其复古源流观、辨体论、词境说、风骚寄托说、体性观、审美技巧论,透过这些观点的阐述以见陈子龙的词论在词史的重要位置,他在明词中衰的困境中接续了词统的最早努力,开启了清代词坛的盛衰之辨与南北宋之争,使词既能维护其本质特性,又可朝雅化尊体的路上前进,为清代词论写下了第一页。陈子龙代表明末词坛雅化的星星之火,即将在清代成为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是浙江词的成长期.受时代政治、区域经济、地方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晚唐五代浙江词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反映到用字遣词上,便是物象描绘之词、否定怀疑之词、愁苦凄迷之词和写人言情之词的大量使用.其中, "杨柳"成为承载晚唐五代浙江词人时代心理和审美旨趣的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人俗词的兴起与发展和市井俗曲密切相关,曲的词化与词的曲化充分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词人或者就市井流行音乐填词,或者模仿市井俗曲的语言和情调进行创作,虽然词的语言和情趣都有悖于正统意识观念,但却体现出一种雅词所不具备的审美特色-俗中带雅,这种现象受到浓厚的市井俗文化氛围与词人“游戏为词”创作态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词心研究是词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词心最能反映词人的创造个性,展示词人对人世生命的感悟.就词心而言,后主是亡国之恨,小山为伤逝之悲,而人世痛苦、生命虚无则系纳兰之词心,纳兰词更具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创作了一部分寿词,属于俗词的范围。姜夔通过炼字和典故的运用,追求意境和语言的雅化,用俗体写雅趣,化俗为雅,以期达到“雅”的目的,但是仍然不能摆脱俗词题材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两宋咏物词是在“诗人之词”与“词人之词”的互相补充和推动下完成其发展历程的。王沂孙的词集中体现了这一发展的最终结果──巧构安排与寄托深远的完美结合。王沂孙以一颗纤细敏锐的词人之心感受到了时代和个人的悲剧,并用其沉郁之笔,唱出了两宋词坛辉煌而又短暂的余音绝响。  相似文献   

17.
词的雅化,指的是词作中所体现出的趋于文雅、高雅的表达以及温柔敦厚的纯正教化。李煜后期之词的雅化,主要表现在其词作思想情感上的士大夫化:注重抒发真情实感、扩大表现领域;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诗化:注重意境创造、白描、炼字、情境结合,这两点使得后主词在词的雅化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康与之是两宋词坛上有特殊经历的词人,以康与之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为背景,全面分析康与之词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词所具有的特色,将有助于重新认识康与之其人其词。  相似文献   

19.
康与之是两宋词坛上有特殊经历的词人,以康与之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为背景,全面分析康与之词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词所具有的特色,将有助于重新认识康与之其人其词。  相似文献   

20.
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其婉约词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他作婉约词有其感情基础、历史原因、才力因素.其词塑造了亡妻、舞妓、少女等形象,借词抒发其政治情怀;铺叙、比兴等是其常用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灵活多样;其语言极为冼炼、凝重,常选用一些凄冷哀婉之词,点化作者心境.总之,其婉约词塑造形象的成功、抒发感情的真切、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语言的巧妙使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豪放词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婉约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