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说明只有艺“象罔”才能获得道真“玄珠”:“黄帝游生产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噢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日:‘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释得好: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常用词(十)“加”字条下,为“加”归纳出四个义项: (一)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左传昭公八年:“加絰于颡而逃。”《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轭。”引申为施恩或刑于某人身上。《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加惠。”欧阳修《泷岗阡表》:“逢国大庆,必加宠锡。”司马迁《报任安书》:“及罪至罔加。”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刀锯不加。”又为敷在脸上:“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注意:这些“加”字都不应该解释为“增加”的“加”。  相似文献   

3.
关于《庄子·天下》寓言中论及的“象罔”,宗白华先生将之归为“艺术形象”,叶朗先生则进一步认为“意境”正是“象罔”的对应概念。然而,考察“象罔”的工具属性以及“意象”这一命题的产生、发展、演化,可以认为“象罔”所对应的是“意象”而非“意境”。  相似文献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殆”二字的意义,辞书、教材对它们的解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从字词的本义和发展脉络来探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从字形发展演变上可以看出,“罔”就是渔猎用的网,网是罔的本字,罔是网的异体字.因此“罔”在这里应是网的本义:即“用网渔猎一样”.殆的本义应是“胎死腹中”.胎死腹中,胎儿无发展,大人有危险,甚至有害,也就没有发展.即没有发展就终止,还处于没有中心、没有边际的原始状态就终止了.因此,“罔”解释为“如用网渔猎一样(收获不确定,有疏漏,不系统,不全面)”;“殆”解释为“没有发展就终止”,应该更确切些.  相似文献   

5.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论语〉十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正文下注释为“疑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则作了如下解释:“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迷惑”与“疑惑”是一对近义词,按这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导致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即“迷惑”和“疑惑”。但事实上,“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引起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殆”字应怎样理解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学与思…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条注释不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7.
释罔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罔两”一词历来向有“无据依”、“景外微阴”及“精怪”三义。“无据依”之义最早见于《楚辞章句》,然王逸之说有未安处。文章通过对传统三义的探析,论证罔两尚有“恍惚”之义,《楚辞》“罔两”即同于“恍惚”;而四义之间看似无关,实则皆源于此词的字面解释——“非二”。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二册《苏武》将“单于益骄”句中的“益骄”注释为“更加倨傲”。将“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句中的“益愈”注释为“渐渐痊愈。更,加”。我认为这两个注释有不合文意之处,提出来就教于诸同仁。  相似文献   

9.
《庄子》“罔两问景”寓言创设“罔两”和“影子”的对话,以拟人化的手法,论述“影”与“形”的依附关系,阐发顺物自然的处世原则,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诗文既有形式的模拟,亦有借“罔两”与“影”的对话阐发人生哲理的寓言诗,又有借“形”“影”关系以抒发孤独情怀的诗歌,还有以“罔两”为题的大量赋作,都体现了《庄子》“罔两问景”寓言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有人注释“加胜于赵”时持这种见解:“战胜敌人”的意思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说“胜敌”,另一种是说“败敌”。因此,“加胜于赵”也就等于“加败于赵”。我认为这一见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这里议一议有关辞书注音的一个问题,问题的提出是由探究中学语文课本对文言文中“行”(“性行”的“行”)和“偻”(“伛偻”的“偻”)的注音引起的。因此,就从课本对这两个字的注音谈起。对“行”的注音出现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本文中有一句:“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课本编者为“性行淑均”加注释道:“[性行(xì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编者在此条注释中特意指出“行”这里应读xìng,即去声。课本注释对“性行”之“行”的注音,是否妥当?根据此注释对词义的解释,“行”这里是“品德”的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初中化学课本P178[实验5—12]“盐酸(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检验”及P181[实验5—18]“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的检验”中,对操作过程注入几滴稀硝酸,都加了注释:“加几滴稀硝酸是为了防止杂质的干扰”。为了加深学生对注释的理解,建议在这两个实验之后分别补充一个实验,Na_2CO_3溶液中滴加AgNO_3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其中有一段话:“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辫子盘在头顶上。革命党也一派新气——绅士们先前所深恶痛绝的新气,‘文明’得可以,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不打落水狗,听凭他们爬上来罢。”“咸与维新”的课本注释是:“语见《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  相似文献   

15.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刺秦王》)从课本的注释来看,“有所待”是“等待另一个朋友”。这条注释和其他选本的注释相仿佛,可见洼之有据,只不过为了和秦武阳相提并论,多加了一个“另”字罢了。笔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不在于对课本的  相似文献   

16.
学而不思:两三书例的阐释 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上,一开篇便是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第一课《先秦诸子语录》[一]之《论语》中的第一条)。这不仅对统领这一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南,而且是针对一切知识的学习。先不说其它,就此教材而言,其中的错误也正反面地印证了这一学习的真理。现以此教材课后的注释和提示中的错误为例,说明学而不思则有可能受蒙蔽、被“欺骗”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庄暴见孟子》一文,开头有两句话不好理解。(一)“王语暴以好乐(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并没有什么使人为难的地方,庄暴为何竟“未有以对”,甚至还要向孟子请教呢?(二)、孟子问齐宣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也是很平常的事,宣王何至竟“变乎色”呢? 这里关键是对“乐”的理解。课本对读音虽然都加了注释,但一般把“乐”都解为音乐。其实,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指音乐,一指享乐、淫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中的“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  相似文献   

19.
对高五册一处“注释”的两点补释四川綦江中学周永孝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就下面一处注释提出的两个语音方面的问题作了相应的查证。高中语文第五册《之战》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ya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地势险要…...  相似文献   

20.
黄桂林 《陕西教育》2001,(11):21-2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说:“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由此可见,为要“悟”而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在语文学习中,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