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艺术哲学,把美与实践的关系,发展成为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把艺术本质论具体化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发展为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把“美的规律”发展为“典型化”原则。并从美根源的实践性决定文艺必须以社会生活为源泉,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联系要求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就是要求将普通生活典型化三个方面,显示了毛泽东艺术本质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底蕴,阐述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哪种文艺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演变.古今中外优秀文艺成果的借鉴,不能代替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还须深入、体察社会生活,获得创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冯雪峰文艺思想中,有许多关于文艺的“力”之概念,这些概念密切相关,其中“艺术力”是整个概念体系的核心。总的来看,“艺术力”的内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战斗力”是艺术力的功能,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在文艺批评标准上侧重作品的政治思想性;“主观力”是艺术力的关键,突出世界观对艺术创作的决定作用,但也对创作主体的主观创造性给予了观照;“人民力”是艺术力的源泉,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反映“人民力”,创作主体主观改造的源泉来自“人民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毛泽东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群众的关系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的论述入手,探讨了毛泽东对创作主体的重视。文章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并不是一些人简单归纳的“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它不但没有淡漠创作主体,而且充分肯定了文艺创作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究竟从何而来?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怎样?这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五十二年前。毛泽东同志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曾把生活比为“源”,把文艺作品比为“流”,由此得出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的科学结论。然而,前些年有些人怀疑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认为文学纯然是“自我表现”;片面地夸大作家主体的作用,忽视主体归根到底依存于客体的事实,引导文艺家不去深入生活,鼓吹“向内转”,挖掘所谓“无限深透的内宇宙”,重蹈主观唯心主义文学观之覆辙。这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坚持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6.
文艺与社会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一对基本范畴。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高于普通生活。在音乐创作中同样体现了二者这最基本的关系,笔者将结合音乐创作实际简要分析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这是古人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所总结出的精辟论点,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求灵感,到生活中寻求与自己心灵相碰撞的艺术之花,既不作自然的奴隶,更不能闭门造车。 速写不但是一门可以独立的画种,同时它又是在为创作收集索材,为自己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 纵观中外一些著名艺术家,仅从速写本上就不难看出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以及与创作的紧密结合。如在全国影响颇大的“长安画派”就是在“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指导下创作出了…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更多更具时代意义的变革,对生存的需要慢慢地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所取代,艺术和艺术品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性的自我表达,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更具融合特征的范围里肆意地分享渗透在生活中的艺术情趣。在这种趋势下,公众的聚焦会直接集中到有明显风格艺术家身上,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在他的创作中融入个人性格、生活环境、对社会影响的反馈等因素,艺术作品也成为他创作意念、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和时代感受的表达,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阐述“生活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我相信,生活也是艺术家的创意源泉和动力,于是本文从“艺术 生活”的理念来阐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给予人们崇尚高品质生活的引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联系社会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因为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可通过“说一说,展现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读一读,感受生活,”“动一动,体验生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更深刻、更具典型性的意识形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典型形象并不等同于生活原形,这就是一种“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生活,更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本质,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艺术实践证明,正是有了这种“距离”,才塑造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而对创作主体来讲,这种“距离”,就是对创作者思想深度、道德情操、生活积累、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社会把“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艺术家把特征印在作品上。”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在四十年代炮火纷飞的中国文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代表作家的徐哥却创作出了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浪漫主义作品,如严家炎就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最早把徐打和无名氏作为一个流派——“后期浪漫派”来看待,并认为他们的出现,“打破了艺术上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小说创作的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文艺究竟是什么,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包括“源泉”和“本质”两个层次;文艺究竟为什么,是一个逻辑起点问题,决定着文艺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对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讲话》也作了明确肯定。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与作文     
<正>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中学生,怎样才能结合生活实际写出理想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应该很好地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概括生活、表现生活,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一、观察生活,熟悉所写内容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要注重观察、分析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去认识自然界、掌握生活,并用思想去钻研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时候,生活才能成为创作的巨大源泉。只有经过细致观察,透彻了解要写的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切、生动。  相似文献   

14.
周莉 《生活教育》2009,(12):28-29
“教育以社会生活和实践为中心,更好地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为人民大众生活服务”,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我们离开了生活,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5.
陆干玉 《考试周刊》2010,(33):228-228
艺术来源于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索取是美术创作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的现象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不是因为缺少生活体验,而是缺乏对生活经验的提炼,以及写作的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好。何谓作文?一是作动词用的“写文章”;其二是作名词用的“学生练习写作”。事实上作文是创作成文,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体,有动词名词的双重含义。创作是过程,成文是结果。既然作文是个具体的创作过程,有必要对创作源泉,创作手段作简要分析。作文的前提就是要能从生活中提炼出可以为写作所利用的大量的素材。小学生作文的源头之一便是社会生活,成功的习作离不…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更应该是复杂而又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文艺作品要达到正确地再现社会生活的目的,就得“具有一个因素,缺了这种因素,文学就没有什么价值,这就是真实。”(注一)斯大林指出:“让作家在生活中学习吧!如果他能以高度艺术形式反映生活真实,他就一定会达到社会主义。”(注二)于是,艺术是否有真实性就成了衡量现实主义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真实性还不是文艺作品的全部价值所在,文艺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李琳 《华章》2012,(13)
生活与艺术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关系.艺术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的结果的表现性形式,也是创作主体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和对生命特殊的体会感悟的物态化结果.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者要想创造出形神兼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境深意远的艺术作品,培养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丰富独特的审美体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文协同人1940年对“抗战文艺”作了检讨和反思,从文艺观念、创作题材、艺术形式和生产传播方式等方面,全面勾勒了“抗战文艺”的历史特征。包括高度重视宣传功能、以通俗文学和短小通讯报告为主要艺术形式、集中描写和反映前线生活等几个方面。在生产和传播方式上,“抗战文艺”采用的是“机构订货”和商业化生产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文协同人检讨和反思中,“抗战文艺”也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20.
曹丕把气论引入文艺美学领域,把作品之气归结于主体独特个性,又把主体之气归结于自然宇宙之气,直观笼统地把握了文艺的源泉,审美主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品生命力所在,从而确立了文艺的自然本体论.以自然本位论反对神学目的论和道德本位论,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个性取代共性,高扬个体主体性,奠定审美主体理论.超越了对文艺社会本质属性的认识,把握到文艺的审美本质属性,促成并标志了魏晋文论由“诗言志”向“诗缘惰”的转变的完成.昭示了人的解放和文艺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