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难解;他的文章恢诡谲奇,荒诞无稽。面对这满纸“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鲍鹏山先生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一语道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此言如拨云见日,让我们眼前庄子的天空变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难解;他的文章恢诡谲奇,荒诞无稽。面对这满纸“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鲍鹏山先生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一语道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此言如拨云见日,让我们眼前庄子的天空变得一片澄澈。细细读来,这一字一句、一言一语可不都是一位竭力超脱却终究不能忘情的哲人对人间苦难的深深怜悯吗?庄子的悲悯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社会黑暗、人间苦难的深刻认识和剖析上。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他是对社会黑暗洞察最深且惟一具有平等意识的…  相似文献   

3.
第一个“境界说”出自《庄子·养生主》篇中的“疱丁解牛”寓言故事:一厨师宰牛技术极为高超,梁惠王看了大为惊叹。厨师向梁惠王谈其解牛经验时,说了他所经历的三种境界——开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十几年后则“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巧妙高度。庄子以牛的复杂机体比喻复杂社会,以易受损伤的刀刃喻易受损伤的人体人生。意在说明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里,只有顺应自然,回避矛盾,才能达到“养生”之目的。这样的思想无疑是消极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中发现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庄子》是一部诠释自由的书。《养生主》说养生同样是说“自由”,而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必须实现对“道”的观照。那么“养生之道”是什么?《养生主》用了几则寓言来阐释“养生之道”。最终让我们明白了“养生之道”就是“养神”,这也正是养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难解;他的文章恢诡谲奇,荒诞无稽。面对这满纸“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鲍鹏山先生一语道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此言如拨云见日,让我们眼前的庄子的天空变得一片澄澈。庄子的悲悯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社会黑暗、人间苦难的深刻认识和剖析上。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他是对社会黑暗洞察最深且唯一具有平等意识的思想家。其他如孔墨孟荀等人虽也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苛政虐民的罪恶,但他们所维护的“礼”、所提倡的“兼爱”、所推行的“仁政”,说到…  相似文献   

6.
对“庖丁解牛”的解说,历来多未得其真,这主要是因为对庖丁所说的“三年”、“十九年”两个数字的不理解。经辨析,《庄子》中此两数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历法知识,这是理解“解牛”之旨的关键所在,文惠君所得之意亦由此出。此两数字是用来讲明道修道的工夫,庄子借此“道数”以表达其养生之主旨及其天人思想。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庖丁解牛》一文节选自庄周《庄子·养生主》。把这篇课文当作独立的寓言故事来看,作者创作的目的是阐明养生之道。他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一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明哲保身。就《养生主》全文看,作者是为了阐明“缘督以为经”的观点,并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我们如何让中学生理解庄子“一切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庄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语文老师在教…  相似文献   

8.
庄子《养生主》写庖丁解牛不仅得法,而且得“道”。庄子的本意是用庖丁的解牛之道诱导人们领悟养生之道。现在看来,庖丁的解牛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解牛艺术。庖丁解牛与他人解牛,在方法上并没有差异,同样是用刀作解牛的工具。然而,良庖一岁更刀,族庖一月更刀,庖丁的解牛刀却十九年还“若新发于硎”。这是什么原因?无非是庖丁的解牛艺术比他人高超得多。如果庖丁丢掉了解牛刀,他的解牛艺术也就失去了依托,无法展示;相反,如果庖丁没有炼就自己的一手解牛艺术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他的解牛刀也得一月或一岁更换一次。从这个寓言故事中间,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的过程中,“方法”和“艺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要取得高效率和最佳效果,“方法”必须艺术化。  相似文献   

9.
养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庄子所处的时代,外有战乱刑戮之患,内有情欲智识之忧,内忧外患促使了庄子养生思想的发展.庄子的养生理论系统而完备,其养生态度是"以天合天",其养生途径是"离形去知",其养生宗旨是"养神为主".  相似文献   

10.
取畏     
人之所取畏者,枉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戒者,过也。注①这养生诀出自《庄子·达生》第五节。是庄子通过田开之与周威公对话的故事.写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张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二人各有所偏废,从而提出养生要“形”“精”并重,取畏于“任席之上,饮食之间”。温故而知新,这“形”“精”并重的养生诀,是很具现实意义的.实际上人所最该畏惧的是饮食之间,不能将节;卧席之上,态其淫荡。而不知该警戒的.这真是一种过错呀! (摘编者:本刊编辑部冯序鹅)取畏~~  相似文献   

11.
笔者已撰文论析庄子的人格特点,并着重指出;“庄子的实际人格不全是他的大道理论下理指人格的实践,这就是庄子人格困境之所在。”①但对庄子人格困境的表现形态、庄子自身的理论衍化,对庄子入格实践带来的困惑等问题,并未展开论析。现拈出“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庄子矛盾的心理层次”来说明庄子人格困境之具象,拈出“庄子理论衍化的自身团结”来探讨给庄子人格带来困惑的自身理论根源。一、走出人格困境: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庄子》一书描述了三种主要的人格类型;合乎大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人格;安排去化、任物自然、绝对消…  相似文献   

12.
任玲 《今日教育》2011,(4):42-42
《庄子·养生主》中写到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简直把解牛写成了一种享受了,他动作娴熟,刀子游走自如,就连发出的声音,也如乐音股动听,“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相似文献   

13.
<正> “道”是《庄子》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准确地把握其确切含义,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一。本文想对此作点粗浅分析,以就教于方家。《庄子》书中的“道”,源出老子“道”的学说,他接过老子抽象原则的“道”,赋以客观内容,使之更丰富。庄子的“道”是揭示客观自然界自身的本质问题,它不但不从属于天——天的意志,并拒斥超自然力的干预。他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思想中的道,就是指客观自然界本  相似文献   

14.
不做庖丁     
邹细萍 《师道》2002,(1):44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描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与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难怪连文惠君也赞不绝口:“(?),善哉!技盖至此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应像庖丁一样,用一把“牛刀”,把课文分解得“目无全牛”、面目全非呢?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健康心理学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孔子的《论语》及《黄帝内经》等著作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健康心理学思想。《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与天地相应”的自然观。天人相应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理论,也是中国传统健康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那时人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相似文献   

17.
<正> 羊涤生先生说庄子“长于文而短于逻辑思维”,“蔽于推理”,(《庄子“濠梁之辩”与辩无胜”》)这也是在庄子思想研究中许多学者的认识。这一认识常从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去说明。其实这一认识未必正确。庄子在与惠子的辩论中有时有诡辩的现象,但庄子也是一个伟大的辩者,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与惠子的论辩中,他遵守逻辑规律的要求,运用正确的推理形式,有力地驳斥了善辩的惠子。因此我以为他并不“短于逻辑思维”,也决非“蔽于推理”。  相似文献   

18.
《养生主》和《大宗师》中出现的“悬解”这个关键词,是解读《庄子》的重要线索之一.历代对“悬解”的解释主要分为以郭象为代表的“适性”和以成玄英为代表的“空幻”两种观点.读《庄子》不能仅仅立足于文学立场或者先贤注疏,也可以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悬解”这个词,在春秋战国时代不是庄子一家使用,因为“悬解”是一个有着共识基础的词语.联系庄子的时代以及《庄子》文本中的线索,“悬解”应该是一种带有宗教性质或者一种刑罚性质的遗留物,衍至后世才将之内涵固定化而成为一种表达生命状态的词语.  相似文献   

19.
庄子所孜孜以求的是自然、社会、人生的和谐与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二十五章)人、地、天、道相因相承,而“自然”却是最高准则。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最高的审美就是主体与客体遵循“自然”法则达到和谐一致,“一出焉,一人焉。”“一”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物的统一。统一的原则,是“自然”;统一的要求则是物自为物、以物为物。人类与自然万物各以其自身的本性而存在,互不干扰,互不侵害。反对物为人害、人为物投,并进而反对那种被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异化了的社会现实。庄子的审美追求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这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相互关系有所领悟之后的心理超脱。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由体物之性、忘我之情、神与物游、人与物化到物我两忘这种“物化”之境。 庄子的“物化”之境,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本文试在以“自然”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人与物相互关系的分析,解释一下庄子的“物化”之境。  相似文献   

20.
《新体育》重新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早年著作《体育之研究》。其中把“庄子效法于庖丁”做为我国古代阐明体育的一个代表。因此研究庄子关于体育的思想论述,对学习《体育之研究》,对研究我国古代体育理论与历史都是必要的。一、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和治天下的体育目的庄子名周战国时宋人、其生卒年代约为纪元前355—275年。他在论述养生的目的时,曾说过这样两句话: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视,可以尽年”(《养生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