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鉴长三角,促进环渤海区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上同意“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一批复为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也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增长极。环渤海区域要借鉴对长三角发展的经验使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2.
一个城市的文化,对其社会、经济和人口等因素会产生持久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其经济发展会发生持久的影响力。本文试图从天津城市文化的脉络入手,分析它与天津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建立学习型城市的必要性和与之相对应的战略和措施。 一、天津创办学习型城市的文化氛围分析 天津城市文化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政治性倾向。天津城市从最初的漕运码头到军事卫所,再到商业都会和开埠城市,既受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天津与台湾经济条件各具优势,且呈明显互补之势,从目前两地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两地发展前景看,两地相互借鉴,也在必然之中,天津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同台湾的产业合作,以更有力地促进天津经济发展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神州学人》2006,(10):49-49
天津是有着600年历史的工商业港口城市。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综合实力快速增强,电子信息、汽车、冶金、石油化工、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逐渐成型,截至2005年底,天津生产总值达3665亿元,财政收入725.5亿元,人均GDP4300美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三。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津实际投资已超过270亿美元,开办的三资企业达1.51万家,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摩托罗拉、日本丰田、韩国三星等114家落户天津。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加快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需要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协调作用才能得以有效运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能否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持久的动力支持.针对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天津滨海新区的循环经济必须建立利益驱动、政令推动和社会心理推动的动力机制才能持续发展,提出天津滨海新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天津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打好文化牌,打造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区域文化形象,将是拉动天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关于构建天津教育法规体系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构建一流的天津教育法规体系,有效地引导教育创新、制度创新,使天津教育立法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相结合,同国家的立法进程相适应,为教育服务天津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法制保障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天津民俗文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干流,分别为统治阶级、市民阶层和下层劳动者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天津民俗文化发轫于建城以前,兴盛于开埠前后,成熟于近代百年。影响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河、海交会是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最大环境优势。二是经济发展。漕运、芦盐带动天津商业,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代表市民价值观念和具有浓重市民文化色彩的城市民俗进一步发展。三是社会环境。作为军事卫所,天津具有浓重的军旅气息,造就天津"俗尚武健"的市民性格。所谓"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天津民俗文化长期处于一种碰撞、调试、吸纳、融合的运动状态,突出一个"杂"字。许多外地民俗文化一旦移植到天津,很快会被吸纳,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现象。近代天津开埠,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和融合创造了条件。挖掘天津民俗文化,不仅描述出天津丰富的民俗盛景,而且力图使它产生现代效应,为天津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当前,直接利用外资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截止今年一季度,我市批准签约的三资企业6682个,协议投资总额78.8亿美元,协议外资额50亿美元,职工总数已达12万人,这支活跃在改革前线的职工队伍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津经济经历了由盛而衰到再次兴盛的过程,而主导这一进程的关键变量是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而使天津快速发展成以外资和外源型技术为主导的工业加工型城市。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中央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表明,驱动未来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要素不再是资源和简单的外资引进,而是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知识创造。历史的经验和环渤海地区实际发展的需要证明,率先制定和实施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天津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纳入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章从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背景出发,着重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促进滨海新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纳入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章从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背景出发,着重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促进滨海新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61年的21亿美元提高到1993年的3287亿美元,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从82美元上升到7466美元。纵观韩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是其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朝鲜民族素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相沿成俗,即使家境贫寒,也要千方百计地供  相似文献   

14.
天津滨海新区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经济高速发展,但行政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新区政府与以天津开发区为代表的功能区在管理体制上的矛盾也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天津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如何处理顺功能区与滨海新区、天津市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到一种既达到区政府统筹管理又不丧失功能区效率活力的关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天津民俗文化刍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天津民俗文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干流,分别为统治阶级、市民阶层和下层劳动者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天津民俗文化发轫于建城以前,兴盛于开埠前后,成熟于近代百年。影响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河、海交会是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最大环境优势。二是经济发展。漕运、芦盐带动天津商业,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代表市民价值观念和具有浓重市民文化色彩的城市民俗进一步发展。三是社会环境。作为军事卫所,天津具有浓重的军旅气息,造就天津“俗尚武健”的市民性格。所谓“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天津民俗文化长期处于一种碰撞、调试、吸纳、融合的运动状态,突出一个“杂”字。许多外地民俗文化一旦移植到天津,很快会被吸纳,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现象。近代天津开埠,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和融合创造了条件。挖掘天津民俗文化,不仅描述出天津丰富的民俗盛景,而且力图使它产生现代效应,为天津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天津自1861年开埠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物资交换与商业贸易的枢纽,北方唯一的对内对外的贸易大港,华北第一大商埠和北方的金融中心,其经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相对于近代上海金融业的研究,作为北方金融重地的天津金融业研究很是薄弱。这与本地经济发展有关,更与天津金融资料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关系。为深入天津金融业的研究,需要开发史料。  相似文献   

17.
天津OTC市场建设的“产权板”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TC市场落户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环节,对于天津21世纪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天津OTC市场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模式组建和选择什么样的组建路径,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慎重选择的问题.中国资本市场应以"产权板"为模式,在现有天津产权市场基础上,对天津产权交易中心进行系统的创新、改造、整合,使之与证券市场对接,生成天津OTC市场,并对组建的实施过程进行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8.
台湾省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有人口一千九百万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经件优越,台湾经济发展比较快,在亚洲属于比较发达的一个地区。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达46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总额为438亿多美元,其中出口额是226亿美元,进口212亿美元,年人均收入为2360美元。台湾经济发展迅速除得力于美国与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外,与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战后四十年来尤其近二十年来,台湾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不仅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居民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体之一,为尽快融入到“京津冀”旅游圈,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河北省应制定针对性政策,实现与北京、天津旅游经济发展的制度与产业对接.  相似文献   

20.
天津和平区赵尚同学说,最近在报纸上老能看到关于日本对华援助的报道——  最近,日本政客不断提出要停止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  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是日本政府通过国际合作银行对世界其他国家实施的一种贷款行为。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始于1979年,主要以日元贷款方式为主。日元贷款是商业贷款,既要还本,也要付息,只是利率较低,还贷的时间也比较长。25年来日本共向中国提供资金援助约3.3万亿日元,合300亿美元(2400多亿元人民币)。对加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像大家熟悉的北京首都机场、北京地铁等,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