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读了贵刊2004年第7期上《带微型发电机的电动自行车》一文,我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文中设想在电动自行车的轴上安装一微型发电机,利用电动自行车本身前进时的能量产生电流,就可以实现“向蓄电池充电,始终保持蓄电池有足够的电量,不会出现没电现象”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反过来说,假如可以实现的话,这部电动自行车一经起动就可不断地前进,前进过程中又可以不断给蓄电池充电,“始终保持蓄电池有足够的电量,不会出现没电现象”,从此以后它就会在没有外界能量补充的情况下运动不止,而变成了“永动自行车”。类似地,就可以实现“永动汽车”、“永动火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其道理很简单,因为这违背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2.
《知识窗》2013,(19):42-43
身在“辐”中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冰箱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电吹风有辐射、电视机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辐射是科学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发射能量的过程,也称为“放射”。  相似文献   

3.
趣味科普     
[天下万象]雌雄不分的印度南天星 在美国缅因州和佛罗里达州的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叫做印度天南星的有趣植物,它四季常绿,在长达15-20年的生长期中,总是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性别:从雌性变为雄性,又从雄性变为雌性。 植物学家认为,印度天南星的性变生理是植物“节省”能量,生存应变的策略。印度天南星的种子比较大,消耗的能量比一般植物多,如果年年结果,能量和营养都会入不敷出,结果会使植物越来越瘦小,甚至因营养不良而死去。所以,只有长得壮实肥大的植物才变成雌性,开花结果。结果后,植物瘦弱了,就转变为雄性,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能量和营…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太空种子”高质量、高产的研究,运用三元能量做了种子科学实验,证实三元能量可以提高大豆质量,增加产量;提出了培育“元极良种”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利用ESI数据库,运用科学计量学中能量评估技术对我国“985工程”中37所大学的科研能量及效率进行评估,得出三个结论:一是“985工程”大学的科研能量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985工程”大学之间科研能量和效率存在着较大差异;三是科研能量与科研效率之间存在着强相关关系,我国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有质量的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6.
三原色是红黄蓝;彩虹是七色的;太空中没有重力;人睡觉时消耗的能量最少……这些想当然的观点被不少人奉为真理,但实际上却是未经证实的科学误区。想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吗?让我们走出误区,去看一看世界的真相吧!三原色是红、黄、蓝?随便找一个小学生来问问,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他们十之八九都会胸有成竹地告诉你:红、黄、蓝!是的,我们从小便被美术老师教导:红黄蓝是三原色;自然界里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由红黄蓝组合而成;红色加黄色变为橙色、黄色加蓝色变为绿色、蓝色加红色变为紫色……但是,所有学过计算机的人又都知道,计算机里的三原色指的…  相似文献   

7.
来自浙江省农科院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表明,蚕宝宝的“口粮”可以由桑叶变为“豆腐渣”,这意味着退桑还田将成为可能,“工厂化养蚕”将有科学技术作为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项科研成果将是养蚕业的一次“核裂变”。  相似文献   

8.
质量与能量     
什么是质量?什么是能量?它们能相互转化吗? 现在,让我们仔细地讨论这个问题。 质量是物质的量,其度量依靠其引力性质或惯性来实现。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物质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能量形式亦很多,有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原子能……能量的度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9.
浩瀚、变幻无穷的大宇宙只包含两样东西,其一是“物质”;其二是鲜为人知的“虚散体”,俗称“场体”。物质的基本特点是有质量、有体积并且携带能量。而虚散体的基本特点是没有质量,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物质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引力,  相似文献   

10.
《科学》杂志2002—2期刊发了翟向华、李新洲二位先生的题为“引力:1687—2001”(下称《引力》)的文章,文中一些观点在笔者看来是有问题的,现提出不同看法向二位作者请教。(一)《引力》一文中说:“德国物理学家考夫曼(W.Kaufmann)测量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发现电子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光速时它将变为无穷大”。此即“质增”说,本文对此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1.众所周知荷电粒子不可能被加速到光速,相对论认为这是由“质增”造成的,而电动力学认为这是加速运动的荷电粒子产生辐射从而失去能量、动量,使速度降低使然。在…  相似文献   

11.
自然界中有许多我们已经发现的规律和许多尚待我们去发现的规律。我们通常以为物质的变化是规律指使的,其实这种认识比较肤浅。我认为,与其说是“物质在按规律做事”,不如说是“物质内部的能量在指挥着物质做事”。我们都知道,物质内部隐含着巨大的能量,而我认为物质内部隐含着的能量却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尽管相互感应的程度很微弱,但这种感应不需要时间。物质内部隐含着的能量一旦被激发,就会有正性能量与负性能量之分,并且这些能量的相互感应的程度也会大大提高,并遵循“同性能量相互排斥,异性能量相互吸引”的法则。而未被激发的能量则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存在着农业立国与工业立国的两种观点。本世纪20~30年代,在“农化”与“工化”的论战中有几种意见:一是复兴农村,引发工业;二是发展工业,救济农村;三是先农后工;四是农工并重。这几种意见中显而易见的还是农业立国论占上风,也可以说这是传统农业国的一种惰性所然。直到40年代,中国共产党才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纲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如何“变”。  相似文献   

13.
廖爱娟 《科教文汇》2007,(3S):124-124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既是儿童发自内心的呼声,更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期望。而惟书、惟师的教学观念却挫伤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影响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的中实施,教师的地位应由权威者变为平等者,由传授者变为求知的参与者。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可说,使其好胜喜欢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笔者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作有了这样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人类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的规律,并掌握了巨大的原子能的力量。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核电站异军突起,这些核电站利用核反应堆释放的能量发电。除了人类建造的核反应堆之外,大自然也在建造“核反应堆”。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太阳就是大自然建造的“核反应堆”。如同太阳这样的恒星都是超级“核反应堆”。在太阳上,持续发生着核聚变反应,4个质量较小的氢原子核,转化成1个质量较大的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比原子核裂变高得多的能量。在太阳这个“核反应堆”中,时时刻刻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在这些能量中,仅有二十亿分之一抵达了地球,就给地球送…  相似文献   

15.
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不少读者朋友来信问:“质量和能量到底能不能相互转化?”“核反应是不是违背了质量守恒原理?”等等问题。所以作为本栏目的开篇,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生感悟     
欲速则不达   有一个男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蛹捡起来带回家,想亲眼看一看蛹是怎样变为蝴蝶的.   ……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这一说法,而我今天要说是由“万有引力”而延伸出来的“万有一切能力”。下面,我就由“统一场论”来探讨物质的“万有一切能力”。能一是指能量,能力一是指各项能量所对应的力。  相似文献   

18.
因果转换,循环往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如动物靠植物、植物靠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方向流动;风-风车-发电-电扇-风,形成能量的循环。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前因后果。“因”可以转变为“果”,“果”又可以转变为“因”,因果互易,变化无穷;因与果之间的每次易换,都可以生化出一种或多种全新的事物或事件。  相似文献   

19.
能量不灭的定律,简单地说,是这样的:“能量从不能创生,也从不能毁灭;在任何情形下,若是外面的能未曾加入,原有的能量未曾逸去的时候,总的能量,不管采取的何种的形状,在数量上是永不改变的”。举一个例,煤与氧化合而发生热能,这个热能使水变成蒸汽,蒸汽的“分子能”推动一架汽轮机,汽轮机的机械能转动一架发电机,发电机所生出来的电能则可以转换为光、为声、为热、为机械能,或为化学能。如果那一部份因摩擦与发散而失去的能量,可以量度出来,加到由发电机输动的各种设备所产生的所有能量里面,你所得到的总和必然等于原来煤燃烧的时候所释放的全部热量。这里有几个例子表明了能量是如何转换和保存的。  相似文献   

20.
《大众科技》2009,(3):1-1
“什么是基因漂移?”“手机病毒的危害途径有哪些?”“第四方物流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中找到答案。该词典是我国首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专业知识工具书,其主编是郑州市科技局长王济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