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天地之间是个人”.关键在“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本”.就必须贯彻李瑞环早在十八年前提出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对于落实这“三人”原则,瑞环深刻切实地加以了阐述,他说:“尊重人.就是平等待人,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理解人.就是要理解每个人的具体处境和个性,承认人们不同的性格、爱好和兴趣。关心人,就是要对人满腔热情,诚恳忠厚.为人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13,(8):50-51
20种开头:横空出世鸣世间 “天涯远不远?”“不远!”“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明月是什么颜色?”“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哪?”“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刀呢?”“刀就在他手!”  相似文献   

3.
繁体字的“戱”字,由“虚”与“戈”组成,就是用虚假的戈对阵之意。就是说,“戯”是要在舞台上对阵战斗,不对阵,没有冲突,也就构不成“戱”。 戏剧家陈白尘说了一段很形象的话:“有一个人突然掉进一个很深的陷阱,他为了活命,就千方百计搏斗,这个挣扎搏斗的过程,就是戏。他如果是个很值得同情的人,他最后终于胜利了,就是喜剧;失败了,便是悲剧。陷阱,是个比喻,是指一个环境、一  相似文献   

4.
他被人称为“中国同性恋研究之父”。他与卫生部副部长—道,被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授予艾滋病防治特别奖项,而他自己却说,“我就是一个医生。”  相似文献   

5.
反躬求诸己     
“毫无办法,就是不接受采访,好象报道他就是害了他似的。最后,不是我在求他,例是他在求我了,求我别写。真没见过这样的科学家!”一位记者在办公室嚷了起来,忿忿之情,见之于形。“怪谁呢,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树大招风,人怕出名。谁冒尖谁就成众矢之的。”“不报道,人家还能干点事;一报道,光应付闲话就得费去大半心力。‘内耗’太大。”接着,便是“武大郎开店”呀,“东方型嫉妒”呀,“国民性”呀,一大串议论。  相似文献   

6.
冯茵  代红 《兰台世界》2007,(4X):55-56
解放前清华风雨历程中,只有一个人,“他一生的业绩和清华结合在一起”(陈岱孙语),他就是老校长梅贻琦先生。  相似文献   

7.
一想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人,就是央视知名主持人芮成钢.他风光的履历和成绩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最终的下场也肯定无人不知.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话题,因为不断地看到和听到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也有这种倾向.这就是作者策划“童话名家暖心绘本”的缘由.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慎学西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人秀节目是当前世界各国最热门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真人秀的特征到底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真”和“秀”“,真”就是纪实性,而“秀”就是一种效果,指他的表演性和戏剧性;第二是“人”,或者说其第二个特点就是平民性、参与性和大众性。第三,就是游戏,真人秀节目是游戏性节目  相似文献   

9.
他的名字对一般人来说很陌生,他模样平凡,貌不惊人。衣着随便,甚至不修边幅。上流社会交际应酬的场合很少有他身影。然而在电脑界,他的名字如日中天,他可能是主宰人类未来生活的“上帝”。他就是美国“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茨。盖茨创建的“微软”公司至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是我们对友好的外籍人士的通称,但一般说来,这个称谓仅在政界和外交界使用.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其知名度并没有普及到“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但是,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中国,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十数亿中国人都对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头有深刻的印象,并给了他一个比“好朋友”更显尊重的称谓——“萨翁”,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上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1.
1954年,当时法国共产党总书记莫理斯·多列士,在庆祝《人道报》创刊50周年的文章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他受过盖德派的训练,他是学习布尔什维克经验的第一人;他用舌头和笔杆在千百万人心里燃起炽烈的火焰,教导他们认识和热爱巴黎公社的继承者——苏维埃共和同”这个“在千百万人心里燃起炽烈的火焰”的人,就是“法国人民忠实的儿子”、国际工人运动的活动家、杰出的新闻战士加香。  相似文献   

12.
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不忍心批评这个人,但我们有必要对他的一些行为进行评论。仇和的无限权力让人感到恐惧:仇和用这权力来做好事,他就是仇和:如果用它来做坏事,他就是“程维高”了  相似文献   

13.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含义会有很大的不同。“自由”和“进化”就是这种文化歧义非常显著的词汇。 中文自由的含义,主要是减少限制和管控,简单说就是“松绑”。所以当年孙文对于在中国鼓吹自由是颇不以为然的,他认为中国人已经是一盘散沙,再自由下去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  相似文献   

14.
刘子芳同志是许昌县档案局副局长,认识他的人戏称他为“年轻的老档案”。说他年轻,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和热情;说他“老档案”,是因为在他43年的生涯中,已在档案战线上勤奋耕耘了22年。爱岗敬业忘我工作1983年,刘子芳同志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县档案局工作,一干就是  相似文献   

15.
纳尔逊·曼德拉逝世的消息传遍全中国,也引发了各种纪念和评论。不同价值立场的人各取所需:在有些人眼里,他是自由偶像和人权斗士;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他是反帝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英雄。早在毛泽东、周恩来时代,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后来又直接促成了南非与中国的正式建交。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论调曾经一度在知识分子中颇为流行。这种论调叫做“先专后红”论。据我看,这种论调的持有者之中,至少有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所谓“先专后红”也者,实际上是想把“专”作为“红”的资本,而把“红”作为“专”的装饰。你很难说这种人的主要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只不过是想把这“专”与“红”当作两笔赌注,用来在他所想象的人生的赌场上押宝;他既不想真的“专”,也不想真的“红”,他无非是想用这两者互相辅助,作为他攀登他的“进身之阶”的两把拐杖而已。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和艾青的“国际声望”,不就是被她或他当作资本和装饰的吗?然而这些据说是由于她或他带着其固有的荣誉参加了共产党而使党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实践一线作战的同时,能够像曹鹏在许多新闻理论刊物开设专栏的人不多,他算是“实践派”中的“学院派”,而他写出来的文章与在学院里的人明显不同,关注媒介实务和操作性的东西多,概念的东西少,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是他探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眼下传媒人都关注的媒介经济,新闻在他那里有了“学”,而且成了一门“显学”。 采访曹鹏的时候,正赶上星期天,他开着车,背着手提电脑跑到记者下榻在北京沙滩的住处,拉开话匣子就是几个小时,中午我们俩在附近的一间小饭店里简单对付了一下,下午又继续问答。 曹鹏,1964年生,河北人,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年在石家庄日报参加工作。1991年,曹鹏进入工人日报,参与创办“星期刊”。1993年。进入经济日报,1995年成为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博士研究生。从此,媒介经济学成为他研究的主攻方向。曹鹏曾任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发展部副主任,现为河北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全国多家媒体的高级顾问,《中国书画》主编,他戏称,热爱新闻事业的他搞书画刊物算是“正打歪着”。  相似文献   

18.
提到孔子这个名字,我想有很多人会想到他那个极具亲和力的别名,是的,就是那个在特殊年代里与迂腐、四旧齐名的“孔老二”。从“焚书坑儒”到十年浩劫,孔子以及他的儒家思想一而再地遭受打击,然而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今天,他又再而三地被推上圣坛。一个满脸除了胡须就是皱纹的孔老夫子与他那被后人尊为是圣贤书的《论语》,从古至今几番争斗、几番礼拜,以至于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  相似文献   

19.
提起潘文俊,在苏南茅山东麓、长荡湖畔的“江东福地”——金坛县,人们亲切地称他是“金坛的名记者”;就是在江苏省内,也有许多同志熟悉他。而通过他在《人民日报》等二十几种报刊上发表的作品。知道他的名字的人也不少了。  相似文献   

20.
启事     
在2001年这个想安静都安静不下来的世界,李安的《卧虎藏龙》被媒体炒炸了天。不就是在好莱坞外语片中入了个什么“围”吗? 不就是存西方比较“叫座”的片子吗? 电影好不好,得先由12亿中国人说了算。如果一个导演,能拍一部国人拍手称快的片子,这导演一生都可以“ok”了。美国人再多,也就是2亿,他说你好,你就登天了。美国人? 美国人算什么? 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