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经》中的撒旦是恶魔的原型,这一原型在歌德的《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得以“置换”和“变形”。磨非斯特和伏脱冷不仅体现了恶的本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整合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是一首色彩繁杂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论述高老头与伏脱冷两形象,窥探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及其所揭露的金钱在社会中的罪恶。  相似文献   

3.
歌德的小说《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在表现主题和运用艺术手法上是不同的,但它们却塑造了两个极为相似的人物——靡非斯特和伏脱冷。这两个人物既有共同的本质特点,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一下作家的世界观、社会观和文学观。歌德的《浮士德》从狂飙突进的一七七三年起到一八三一年完成,以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写于一八三四年,反映的是一八一九年末至一八二○年初的巴黎生活。也就是说靡非斯特和伏脱冷都生活在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不同的只是靡非斯特生长在德国,伏脱冷生长在法国而已。这一时期,欧洲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各种矛盾斗争错综复杂。十八世纪  相似文献   

4.
巴尔扎克的不朽作品《高老头》中,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反面人物的典型伏脱冷。他凶狠、狡诈、野心勃勃,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揭发者,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对社会的破坏性极大。作为邪恶化身的伏脱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是当时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土壤滋养了他,二是以人性失落为代价的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孕育了他。  相似文献   

5.
作为最早的“巴黎乡巴佬”,巴尔扎克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怨恨构成了他精确想象的驱动力,“人人都是性格面具”则是其重要发现,也是其人物被赋予木偶般特征的前提条件。他的作品具有某种音乐意味,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面向则构成了其历史的复合体。贪婪、对金钱的渴求和向上爬的狂热进入到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中,这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高布塞克们、拉斯第涅们、伏脱冷们永不停歇的动力。与其说巴尔扎克“反映”了这个世界,不如说他是以局外人的怀疑重构了这个世界,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以现实的缺失为基础。马克思认为“巴尔扎克曾对各种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但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与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恰恰相反,他是通过盲打误撞的观相术来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趋势的。而当恩格斯说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相比他更喜欢巴尔扎克时,这只意味着巴尔扎克比左拉更少拥有现实的因素。在《幻灭》中,吕庞泼莱由一个满怀文学抱负的热血青年变成一个小白脸是值得深思的,而巴尔扎克的发现之一则是作者和所写内容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6.
王维 《文教资料》2013,(33):9-10
拉斯蒂涅、高老头、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是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各自有着深刻的意涵。拉斯蒂涅的转变代表着金钱魅惑下贵族后裔的蜕变,高老头的遭遇控诉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对道德伦常的践踏,鲍赛昂夫人的命运揭示了贵族妇女的历史性衰败,而伏脱冷则很好地充当了作者批判社会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派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恶之花”,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在中国民族文化的沃土里生长出的一株奇葩。二者在思想意蕴、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和语言驾驭上均有相似之处。但在对待、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在对待其他流派、思潮态度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对西方传统美学之集大成者黑格尔的攻击,是现代美学反传统特征的集中表现。英美分析派美学产生的外律性表现为社会动荡、自然科学革命冲击与诸种文化交汇;自律性则表现为,对现代派艺术作出理论反应和对传统美学否定中的继承。关于“美”、“开放概念”、“艺术消亡”三个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分析派美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一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文艺思潮,认为文艺是个人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表现精神活动中的潜意识,下意识;否定文艺与生活的联系,文艺为人民服务和艺术家对人民的职责以及文艺思想内容的意义及其对形式的作用,主张“纯形式”等等。其核心即“自我表现。”这就是所谓“新的美学原则”。这种“新的美学原则”,实际上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的文艺观在中国的变种。西方现代派文艺观,包括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抽象派以及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等,都主张艺术脱离现实生活转向主观、否定艺术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2 0世纪末(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物理学界围绕“对称与物理学”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讨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根据对称为美的原则进行理论研究。本文将这种从现代物理学理论研究中抽象分离出来的研究方法称为“对称原则”。认为该方法植根于现代美学,是一种美学研究方法。并阐述了它与现代美学及物理学传统实在论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少有的成功实现现代转型的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在“意象”由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程中,朱光潜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意象”概念,朱光潜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对接。在从朱光潜“接着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他的理论的缺陷或者模糊性。朱光潜将“意象”直接等同于“形象”,将特殊的美学问题视为一般的哲学问题,让美学陷入主客观之间的空洞争议,没能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国红 《学周刊C版》2010,(1):152-152
说到象征手法,我们可追溯到十几世纪中叶欧美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派别——象征主义诗歌。一八五七年,该派先驱人物波特莱尔发表诗集《恶之花》。在题材上,他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写(“恶之花”即恶中有美),揭示了现代城市巴黎这座“地狱”中的种种罪恶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文艺界有些同志对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盲目加以推崇,甚至提出要以现代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有的文章把现代派的美学观点标榜为“新的美学原则”,宣扬文艺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提倡“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在意识”的非理性主义,要求用这种美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文艺创作。这就在文艺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究竟应当如何看待现代派的美学思想?能否用它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这是必须加以澄清的原则是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戴望舒出生于1905年的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因常年患有哮喘病,四十五岁时英年早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缺憾。除了是一名诗人,戴望舒还是一名翻译家,尤其是在欧洲诗歌作品的翻译中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戴望舒在翻译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时深受其象征主义影响,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新月派、象征诗派的诗风后开始进行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派”象征主义风格,被誉为“现代诗派的诗坛领袖”。《雨巷》创作于1927年,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集中体现了这位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对现代艺术作品进行了解读和剖析。“精神化”的理念贯穿其中,“精神”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也是支撑审美价值的内在关键,它通过外部的感性因素表达出来却又高于表象。理解“精神化”与现代艺术作品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美学理论》这部呕心之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伏脱冷和施耐庵、曹雪芹等笔下的潘金莲、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性格化语言的描写,阐明文学创作的人物描写必需深入生活,把握性格并准确地选用适当、精确的词语表达出人物的个性、思想特征,方可收到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这是文学创作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7.
“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这是法国十九世 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代表巴尔扎克的至理 名言,它被镌刻在手杖上,伴随着巴尔扎克走 过了风风雨雨;而另一支手杖上却刻着“一切 障碍都能摧毁我”,你可不要以为这是一种消 极颓废的表现,这是现代派文学重要奠基 人--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丧失了抗争力量 后的呼告,是现代人自我挣扎的呐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对现实态度上,象征派是无意识的逃避,朦胧派则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历史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在诗学上,两派虽都借重音乐的特性入诗,但象征派的心理诗学观过于内向聚敛,朦胧派则注重心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在美学的探索上,两派虽创立了新的美学原则,但象征化语体和意象化语体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具有鲜明、丰富的审美特质,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必要途径和有效途径。本文试根据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原则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一、语文教学与语符意象思维“美育的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为手段来实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统治的地位。”鲜明地强调了美育的形象件、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与读者之间市美效应关系的建立,恰恰发生在审美对象、读者在自己头脑中构造的审美形象)这一层次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必须通过审美形象的手段来实现。如何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审美形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