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的美意识滥觞于生理感官的体验,久而久之便逐步形成了以生命力为美的观念。但是古人认为,过度追求感官享受会伤害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物资的贫乏还会引起纷争,从而破坏社会秩序,妨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对官能享乐进行节制,于是便产生了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理性美。而理性美则是以限制个体生命的自由为前提的,人们为了摆脱身外之物的奴役,不得不去追寻精神上的极乐世界,从而产生了自由想象的精神美。这种以生命价值为美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文艺美上。古人认为,其内核是创作主体表现出来的生命之气。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古希腊人在对宇宙虔诚的敬畏中形成的美的生命意蕴,以善、美的伦理擢升人的精神境界并以自由的理性精神表现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科学理性是对人文精神中的自由理性质赋的秉承,是籍以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形式逻辑体系和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宇宙真实的美。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在美的形式中归于统一,在宽容的社会气候中相融共生。  相似文献   

3.
《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故事是人类自身觉醒的隐喻。自此,人便有了理性。在理性引导下,西方人对美的探讨便长期依附于哲学,求‘真’便成了对美的本质的唯一指归,犹如中国古人把美依附于善一样。但是,当“真”被证明为虚妄时,美的本质便成了让人不可信赖的东西,于是,西方美学便陷入了困境,怎样才能使美得到拯救,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席勒认为,人的天性和状态——感性素材使人产生感性冲动,而人会用道德和理智进行自我约束,即形式冲动克制着人性中感性的因素;当人的情感和理性功能坚持自身秉性并相互影响时,便产生了游戏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感性冲动的对象同时也是理性冲动的对象,它不受感性自然的强制和理性道德的束缚,进入到美的游戏领域。游戏冲动使人获得审美情趣和自由,而艺术和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周伟 《教师》2014,(16):39-40
数学理性之美就是抽象数理的感性表达。当理性的认知过程产生时,抽象的数理总能表现出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诸如对称、次序、韵律、间隔、统一等各种优美、和谐的比例关系。数学学习中,这种关系能创造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美之和、美之蕴、美之智的境界,理性之美便如期而至。让数学充盈理性之美,当是对学生生命丰盈成长的一种成全。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理性与自由的结合体。教师理性是教师在其具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生活中持有的生存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自由包括教师个体的生命自由和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自由。教师理性是教师自由的体现,是教师自由的界限。教师的自由及其实现是以理性为依托的。教师要以理性争取自由,以自由促进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不能造作,它自生——刻意追求,便消失——听任自然,它留存——当清风吹过草地——风的手指把草地抚弄——要追赶上绿色波纹——上帝会设法制止——使你,永不能完成—— 【解读】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淡远自由,而又寓意丰厚。 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无处不在的,但又转瞬即逝。自然美像调皮的精灵与人类捉迷藏,“刻意追求,便消失一—/听任自然,它留存——”,随之诗人将悉心体味的理性感悟注以灵性,幻化为人类追赶“绿色波纹”的感性图景,形成一种包含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以小意境反映深刻哲理:不拘…  相似文献   

8.
《美与审美的哲学阐释》站在系统论的高度,将艺术中心论、自然美中心论、社会美中心论统而贯之,扩而充之,别开生面地把美作为一个整体,置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运动中进行观照,建构了独具规模的美学理论大厦;以人类崇尚自由的本质属性作为理论支点,进而认为美是自由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感性升华,使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在生命运动的最高意义上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了对美的真谛的深层揭示;在该著中美学科学的整体化遂体现为理论体系的多维统一性和方法系统的精粹性  相似文献   

9.
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传统,它对大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由教育是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动,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和理智发展为目标,通过自由教育使学生成为既美且善的理性的人,是大学教育的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0.
"和"是中国古人在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中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则,是自然最初获得的理性。"和"彰显出理性对感性的整顿与提升,以和为美观念的出现就是这种整顿与提升的聚集。"和"的观念源于辨别思想的发展,它不仅仅是自然事物之间的和谐、人的活动与天时之间的相宜或者合理地利用地势这些具体的关系,而且是用来描述事物生成发展规律、世界运动变化轨迹的抽象概念。"和"会带来世界的秩序,"和"会保证物质的丰富多彩,"和"会产生高尚的品德,"和"自然也会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不仅合规律,同时也是合目的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随着大众价值观的变更,在审美领域便有审美新潮的不断涌动与审美风尚的巨大变迁,而这些变化,又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审美进一步走向大众。这一切变迁既随世界潮流,又不乏鲜明的本土特色,给当代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巫术文化与古代早期美育思想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形态的原始文化,是由多种巫文化观念错综缠绕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及其美育观念的构成,应该是巫术、图腾、神话等多种文化观念交融辐射的结果.可以说,包括文艺在内的审美文化,美育观念的发生与构成,都与巫文化有紧密的关系.中国美育观念的发生与形成,最初也应该是源于巫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审美能力是人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从而使他们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欣赏美、创造美 ,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社会体系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奇服,一直处于被忽视审美需求的范畴之中。文章从奇服的客观社会性入手,进而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其功利价值、精神价值、本体价值、接受价值,从而说明中国古代奇服审美价值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及讨论其审美意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海洋教育人文性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空间和精神世界,它存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海洋文学、海洋历史和海洋哲学之中,在人类的精神接受和心理建筑层面构建了强大的内在世界。海洋文学是以海洋为审美对象并反映人—海关系,以海洋为意向或背景,通过叙事、抒情等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审美情感,蕴含深厚人文性和审美意蕴,是海洋教育的重要版块和无尽宝藏。挖掘中国教育史中的海洋元素,对于深化对中国教育史的认识,丰富海洋文化的内涵具有拓展性意义。世界各国也通过立法推进海洋教育的举措,其所体现出来的人本因素,在实践中具有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与萨特的自由思想有着各自的本体依据,前者为"道论",后者则是"存在先于本质"论;二人在自由观上有着诸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实现自由的条件之差异、他人限制与人我和谐同一之差异、对客观规律和自然的认知把握之差异、对己负责与对全体负责之差异、积极行动与消极无为之差异、审美艺术倾向之差异;但从二人自由思想的差异性中也能透视出二者思想的共性,主要表现在自由思想都关注人,重视人的精神自由,都具有典型的美学色彩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道教对盛唐社会的影响,从盛唐诗人的创作思想、题材选择、审美追求等层面进行分析,论述盛唐山水隐逸诗人从道家得到的理念支撑与精神追求,以及在道教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盛唐山水隐逸诗所表现出的清新自然的审美趣味和奇特非凡的想象以及诗人诗心的真性与自然真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先后经历央版、程版、张版的电视剧改编,三版改编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中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和审美特点.分析三版《西游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在忠实原著和把握艺术创新的基础上,体现时代应有的题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湖泊旅游资源大国,做好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意义非同寻常。就本质而言,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如何充分依托和开掘这些湖泊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旅游活动的审美本质决定着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一种审美开发,如果能够遵循着体验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在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就一定会大有作为,湖泊旅游也终将融自然、人文、生态、审美于一体,成为人类的美好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