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因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孟…  相似文献   

2.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急遽变化、形势异常复杂的战国时期,高才秀士星驰云集,游臣说客纵横天下。他们在政治上有显著成就,也“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邹人孟子便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为孔门四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两大名儒之一,后世誉称“亚圣”。他出生于周末,行事于乱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  相似文献   

4.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赋诗言志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5.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赋诗言志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6.
《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曾受学于子思(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命,是孔予以后的儒家大师。他处于诸侯竟相攻伐的战国时期,士大夫以权谋为尚,他却主张行“王政”并以此游说诸侯。《齐桓晋文之事章》  相似文献   

7.
孟子同时代的人说他“好辩”,后人称他“善辩”,他自己说这是“不得已”,不管怎样,孟子经常与人辩论的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他不断和人辩论,从《孟子》一书的记载中,我们俨然看到,这位老夫子有时侃侃而谈,说得别人连连点头;有时慷慨激昂,步步逼进,使人无法抵挡;有时曲折迂回,旁敲侧击,让人猝不及防。正因为他好辩,也善辩,在当时的诸侯各国中他才享有很多的声誉,除了鲁平公听信谗言没有与他见面之外,他每到一地,诸侯君主都要向他请教,有的还反复请教。齐宣王没有按孟子的意见办,到后来还深感内疚(“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下》)。试想,在“以攻伐为贤”的诸侯争霸的时代,这样一个只有满腹仁义礼智的儒家老夫子,能享有如此大的盛名,也足见他的雄辩才能。  相似文献   

8.
[作者档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 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列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很大的人物。《孟子》一书早已被中国学者和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正>一、性格坚毅的大丈夫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了解其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孟子辗转千万里,不辞颠沛之苦,就是为了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书中很好的保留了他的言行。想要让诸侯接受自己的治国思想,就不可避免地要和王侯贵族进行交往。孟子在当时的战国是处于"士农工商"的"士"这一层,凭他个人的实力是不  相似文献   

10.
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与孔子一起并称孔孟,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千百年来,他的“为民请命”的高尚执著的精神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代代相传。然而,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孟子所处时代大相径庭,要新一代青年理解孟子还是有困难的,但是,尽管孟子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仍然要努力不使他的精神失传。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大都在《孟子》中记录着。因此,我们教师要借助高三…  相似文献   

11.
王素勤 《学语文》2013,(1):18-19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着"亚圣"之称的孟子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比起其它诸子来似乎更大、更广泛。虽然这和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独尊地位不无关系,但不能否认的是,《孟子》散文确实有着与其它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纵观孟子的一生,主要都是在游说诸侯,进行政治宣传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据《左传》《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 ,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注疏以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著作 ,为高中第五册“孟子专辑”五章内容提供相关简明背景材料 ,以期于教学有助。桓文霸业《齐桓晋文之事》关涉齐桓公、晋文公 ,他们是春秋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名小白 ,公元前 685—前643年在位 ,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活动时间为 43年。齐桓公的霸业主要表现在 :第一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很长一段时间内 ,齐桓公以东方集团国家盟主的资格 ,多次主持会盟。这些会盟以…  相似文献   

13.
一《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一章。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篇章。孟子要说服齐宣王放弃霸业,以王道统一天下,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本来就是诸侯之间争战不息、兼并不已的时期,而齐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败魏军,杀庞涓,俘魏太子申,韩、赵、魏的国君都朝齐于博望。此时的齐国,已是东方的强国。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而孟子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兼并战争,用王道…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所以他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在当时他的思想是代表了比较保守的由奴隶主世袭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因此,他虽然游历各国,游说诸侯,但是他的政治学说和主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不被采纳.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孟子是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尽心上》).他的学生虽然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下》),规模还是不小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在当时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后世也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和可以借鉴的经验(自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糟粕),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5.
袁东升 《广西教育》2012,(18):60-60
初中语文课本有几篇文章,显示了民本思想的演变。早在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就认识到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孟子·尽心下》第十四章有“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滥觞。而对于治民固国,孟子更有他独辟的蹊径。在《孟子·梁惠王下》第四章有这样的两段文字:“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日:‘贤者亦有此乐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兴士阶层崛起,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面对无道的社会现状,立志弘道的士阶层产生了仕与隐的矛盾,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最为典型。本文以《论语》和《孟子》中有关"士"的论述为依据,详细阐释了孔孟儒学中的仕隐观。  相似文献   

17.
诸子争鸣的战国时期,孟子论孝贯穿于他推行“仁政”、“王道”政治主张的始终,他是当时论孝最多、最充分的思想家。文章以《孟子》为依据,全面分析、归纳了孟子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建树孝道的思想,充分肯定了孟子在孝文化建设史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么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竟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比如齐宣王是野心很大的君主,总想称霸诸侯,却不愿施行仁政治理国家,孟子就常和他辨论。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您有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去楚国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该如何对待这样的朋友?”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法官不能办案,那应该怎样对待他?”宣王说:“免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又该怎样办?”这时候,齐宣王看看左右的臣子,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雄辩家。其弟子公都子曾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则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是有感于当时“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诈”而风尘仆仆,游说诸侯,其志向是“欲正人心,息邪说,讵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滕文公下)。可以说,孟子的好辩是时代使然,是他欲“闲先圣之道”的政治责任心使然,是他匡时济世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百家,风起云涌,斗智争奇。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和艺术的光辉,五光十色地照亮了我国的文化史册。素以犀利、雄辩著称的《孟子》散文,就是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孟子(约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国中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也曾带领着学生周游列国。终因政见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反对杨朱“为我”和墨翟“兼爱”,而“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宣扬仁义,提倡仁政。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学,但比孔子更多地看到了人民的作用,从而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进步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