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宗白华中西美学比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美感发生论比较,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移我情"是构成我们审美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西方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心理的消极条件;中国古典美学里的"静照"是容纳了生命运动内容的美学范畴,不像西方"静观"理论那样绝对强调与世隔绝。宗白华的中西美感发生论比较留给后人深远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美学在全球化时代愈发彰显出"中华精神".一方面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及其艺境论以生命为本体,追求生命精神的超越;另一方面宗白华"妙悟"为本的审美认识方式与生命本体有着内在关联,体现了生命与艺术一体化的境界.宗白华美学体系的成功创建与多元互补的方法论布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支撑宗氏美学架构的方法论值得探究.从本体、经验到方法,宗白华将现代"中国美学"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和读者审美心理发生怎样的美感效应,以构成作品巨大的美感力量,笔者在1990年本校学报第四期《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和审美心理》一文中,曾就两个方面作了考察,现在又从另外两个方面作些思考和研究,以就教于美学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的节奏论是建立在生命哲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是随着宗先生对生命本体理解的演进而逐渐形成的。它有三个来源:一是西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二是中国传统的周易生命哲学,三是同时代诗人为建构新诗的形式规范而对节奏进行的研究。这种节奏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生命力、内在律动和韵律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宗先生用节奏重新阐释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气韵生动”和意境理论,实现了古典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宗白华的节奏论有广泛的诗学背景,体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美丽精神的追怀和对处于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世界文化的一份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在吸收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于哲学、社会、人类、宇宙的深入思考,对"意境"这一古典美学范畴进行了独特的界定和解释,赋予意境以更加深广的内涵。宗白华的意境论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层次的创构性、视角的开放性和思辨的深刻性等重要特点,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先生以其"中西合璧"式的研究范式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意蕴的独到阐释,可以说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宗白华美学话语的独有魅力,则直接显示于他进行美学探索的独特思路和充满诗意的言说方式及其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构成中国美学现代性形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对中国传统艺术境界论的创造性诠释,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范导性的尝试。他以西方近代美学为参照,深入揭示出中国艺术境界论的文化哲学底蕴,使其以现代理论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宗白华美学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以"散步"的漫谈方式诉说了中华古典艺术的美学内蕴与厚重的文化精神,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在宗白华的笔下,艺术源于不同时代下人们对自由生命活动的体验和感悟,艺术的创造是基于这种体悟而展开的自由自觉的美之创化,充盈着个体生命的真切情感体验,又升华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形成为主观与客观融合、以致天人合一的美的世界;不同时代、民族境遇下人对世界人生的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又展开为不同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审美差异性。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显示出他对于艺术本体及审美理念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一个普通范畴,内涵情景统一的本质规定,基本是一个静态的平面结构。宗白华站在现代视角,对古典意境说作出新的诠释。他认为中国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的经营布置,最终在于成就一个“有意味”的审美时空,这便是意境。意境在宗白华眼里已从平面结构变成深层结构,从一普通审美范畴变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表征,体现出中国人的哲学观和生命观。宗白华还构筑起以意境为核心的美学体系,即意境的源起、构成、内涵及产生的主体条件,而宗白华意境说的新意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康德崇高论在他的美学及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学者对其研究集中在他论述的表面性方面,而对其内在本质旨意缺少研究,没有研究其崇高的美感心理,鲜有对康德崇高思想的方式对后来美学的影响做总体思考。针对这些,本文研究康德崇高在美学史上的创造性,指出他将崇高纳入整体美学思想之中,突破传统美学仅将崇高理解为艺术风格的局限,在研究其崇高的外在形式之中,推理出其实质是崇高为人的心灵与精神道德家园,进一步深化崇高贯穿其整个美学的思想价值,进而研究崇高的美感心理主要特征,指出其对审美心理学派的影响,深化康德美学的研究。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研究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1.
追溯宗白华美学的西学渊源,可以发现,西方哲人与艺术家的思想、人格对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宗白华生命美学与西方学术思想在生命意志、人性情怀、生命本体、人本启示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总的来说,宗白华是站在生命融通的基石上来化合中西、贯通古今,以生命的视角来进行审美文化的综合创造,从而创构了“生命—艺境美学”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中,王国维发掘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潜在体系,通过"意境论"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并使之系统化;宗白华则是中国美学潜在体系的发掘者,通过"意境论"激活了一系列古老的理论范畴。他们首开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先河,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论证了中国艺术的宇宙精神根源于中国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并以中国山水画意境创造为支点,揭示出中国艺术音乐之境的哲学根源。本文以中国气论哲学为背景考察宗白华艺境创造理论的文化哲学基础,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深层底蕴。  相似文献   

15.
美感在生命中具有丰富的形态,从生命美学的维度切入郁达夫的小说,展示其小说从“感伤关”、“病态美”向“宁静美”转向的关学追求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词有不少情景交融、意蕴深厚的佳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移情说"的角度对其加以肯定,这实际上并未完全揭示其本质意义.如果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不仅能使其焕发出更为夺目的艺术光彩,而且能令人深切地体会到隐藏在作品中的生态美意识,并感悟作品所揭示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教育的核心在"传道",通过实相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健全人格。该文提出的"本真情"原创思路及其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发掘与拓展。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关学批评的诗性特征,表现为批评文体的文学化、批评话语的关文化和批评思维的直觉性,三者紧密联系,共同铸就了宗白华关学批评的诗性特征。宗白华的关学批评昭示理论的面貌并不总是灰色的,它同样可以呈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