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温度 ,二是压缩体积。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必须通过实验演示 ,才能使学生接受。气体液化实验的难点是 :先使液体汽化 ,许多教师在做汽化实验过程中 ,注射器的活塞即使向外拉到顶端还是有液态乙醚存在 ,实验易失败。我认为 ,做好此实验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射器密封性要好当注射器用针头吸入液态乙醚后 ,取下针头排尽空气 ,用橡皮帽堵紧注射器的小孔 ,向外拉活塞时 ,感觉用力很大 ,说明注射器密封性好 ,因为只有液态乙醚上面的气压非常小 ,才可能达到液体完全汽化的效果。2 注射器要大 ,液态乙醚要少  …  相似文献   

2.
中学实验教学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必须通过实验演示,才能使学生接受.气体液化实验的难点是:先使液体汽化,许多教师在做汽化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的活塞即使向外拉到顶端还是有液态乙醚存在,实验易失败.我认为,做好此实验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二物理新教材把“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由选学内容改为必学。由于此规律特别抽象,必须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总结概括出来。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本所采用的方法是:把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小孔,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拉活塞使筒内空气体积变化,使空气对堵在注射器小孔的手产生“推斥”、“吸引”的感觉,来说明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实验操作中发现此实验装置可见度小,直观性不强。若作为演示实验,不能使每一位同学对压强随体积变化有感性认识。为此,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1实验装置(图…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第45页从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试管内有液态乙醚出现的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而气体液化的时候要放热,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在第二册第17页则又从压缩空气,使玻璃筒里棉花燃烧起来的实验得出结论:压缩空气,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二者是否矛盾?那么压缩气体时,气体的内能到底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有的气体被压缩时会液化,而有的气体却保持气态不变呢?原来,每种物质都有一个特有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匕,无论怎样增大压强即压缩体积,气态物质也不会液化.在这个温度以下…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教材第2册95页介绍的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热能增加的实验。是把一个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支座上,管里装入一些乙醚,然后用塞子塞紧,把一根绳子缠在管子上,并迅速地来回拉绳子,过一会儿乙醚会沸腾,乙醚蒸气会把塞子冲开。乙醚的温度升高,甚至沸腾,说明它的热能增加了。该实验有如下缺点:(1)实验需要看到乙醚蒸气顶开塞子的现象,这样就必然使乙醚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去,乙醚有毒,污染了教室内的环境;(2)在边远山区的学校很难找到乙醚;(3)该实验一般由教师演示,用的时间长,可见度  相似文献   

6.
演示实验必须保证给学生最大的可见度,让学生能较清晰地观察到演示实验现象,笔者多年来巧用投影仪,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实像投影在演示实验时,若实验器材为透明体则可采用投影仪进行实像投影,增加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如高一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中的“水...  相似文献   

7.
中学物理实验中的演示实验,是一种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演示给学生观察的实验,在演示教学中,能让全班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演示现象,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关键,也是学生以物说理推出物理结论的基本途径。由此看出: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如何,便成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改进教材所述的演示教法来增大演示实验可见度,也就成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教改课题之一。 针对这一教改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四种教法,改进了教材所述的演示教法,增大了演示可见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用投影手段辅助演示实验。 把教材中的某些可见度小,而又适合投影演示的实验搬到投影仪上去演示,其演示现象可以在屏幕上清楚地观察到。我在进行“奥斯特”实验的演  相似文献   

8.
在初、高中《物理》课本中都介绍了这样的实验:利用“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压缩筒内空气做功,使空气热能增加,从而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燃点,使浸有乙醚的棉花燃烧起来.该实验虽然仪器、操作都较简单,但却不易成功。笔者经过多次实验,总结出了简单易行的办法,演示几乎能全部成功。现介绍如下。取少量普通药棉(团实后有绿豆粒大小),浸上乙醚,用手紧捏,将多余乙醚挤掉。然后将棉花扯得蓬松一些,放入筒底,装好活塞,迅速下压,一般即可点燃。若效果尚不明显,可将活塞提出筒外,让新鲜空气进入后,再装活塞下压。如此做几次,一定会成功。(一个棉团可燃4至5次后再换)。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109页有这样的演示实验: 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该实验采用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意在说明压缩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  相似文献   

10.
现行上教版八年级物理关于气体热膨胀的演示仪器如图1所示,这个实验是用手捂住烧瓶,观察水流的移动。笔者在实验时感觉在气温较低时所需时间较长,效果也不太明显。为此,笔者自制了两个实验装置。一、巧用注射器(图2)1.材料准备:250mL普通烧瓶1个,10mL注射器1支,活塞1个,橡皮塞1个,凡士林,细线。2.制作方法:将橡皮塞塞紧烧瓶,在橡皮塞中心打好直径为2.5mm的圆孔,孔中图1图2图3细线注射器气球涂抹凡士林,以防漏气,将注射器插入圆孔。为防止活塞受热冲出,在活塞和注射器的玻璃外管连接一根细线。在活塞上涂上鲜艳的颜色,使观察更加明显。3.操…  相似文献   

11.
巧用废塑料瓶做实验几则贺承德(四川省阆中中学637400)盛装液体饮料的大号塑料瓶壳具有透明、薄、易开孔、切割、加工等优点,虽软却有一定弹性,同时又有较大的体积(可见度大),利用它可以成功地做很多物理实验,特别是课堂演示实验,以下列举几则.一、演示...  相似文献   

12.
初二物理第十一章第四节———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引入了这样的演示实验 :采用改变封闭在注射器里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体积 ,根据手指的感觉判断压强的大小。由于做这个实验 ,压强的变化不是很大 ,人的感觉也不是十分灵敏 ,很难比较出压强的大小。为此作了如下的改进 :1 改进部分将“手指的感觉如何 ?”改为“松开右手 ,观察活塞如何运动 ?”2 实验观察以压缩气体的情况为例 ,教师实验 ,学生观察。3 现象活塞向外运动。4 分析向筒内压活塞使筒内空气体积缩小 ,松手前 ,活塞不动时的受力情况 :F内 + f =F外 +F压 松手后 ,活塞向外…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热现来L章中“压缩气体使气体液化”的演示实验,是用一般的注射器,推动活塞使气体体积络小,压强增大,液化温度升高,在常温下气体凝结成小液珠附在器壁上,对着光源近距离才能观察到器壁上的小液珠,实验结果不明显,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很难让所有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都观察到此实验现象。而且实验中为了产生较多的液珠,只有增大庆强,但又怕压强太大压破管壁造成学生伤亡。如何改进实验,我发现在毛玻璃表面有。:时折射光强,表面无水时,漫反射使透射光减弱的光学原理可以应用在液化实验中。如…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中关于“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的演示实验是:把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小孔,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拉活塞使筒内空气体积变化,对堵在注射器小孔上的手产生“推斥”、“吸引”的感觉,来说明压强跟体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27页图2-9有一个“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演示实验,高二物理教材第38页图11-9“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二者实质上是同一个实验,都是用空气压缩引火仪来完成的。很多老师做此实验时,常常会碰上一些尴尬的场面,在课前准备实验时,能一次成功,非常顺利,而拿到教室里给学生演示时,却很难成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人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多年,反复探究该演示实验,认为此实验的原理是: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要燃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燃点,二是…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第6节上有一个实验,该实验说明的是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这一现象,该书上采用乙醚作为演示液化的物质,由于乙醚属麻醉药品,又是易燃、易爆、易挥发物品,购买、贮藏、使用极为不便,使用时又易使人晕眩,因此许多数学校没有开设这个实验.我经过多次实验,找到了一个用酒精代替乙醚完成这个实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教科书对热和能的两个演示实验做了如下要求: 其一,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九年级物理109页) 其二,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增强演示实验可见度例谈湖北省钟祥市双河镇小学(431900)李培先自然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见度,才能让全班每个学生在座位上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一、实物投影增大可见度借助投影仪,使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大大加强。如:在演示石灰石的滴酸实验时,把盛...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液化”一节关于压缩体积 ,可以使气体液化的实验中 ,教材采用的物质是乙醚 .笔者以为 ,乙醚无色 ,液化、汽化现象不明显 ,不易观察 ,而且容易挥发 ,有特殊气味 ,对人体有不良反应 .据此 ,笔者采用了将少量碘溶于乙醚液体中的方法来完成该实验 ,液化、汽化现象明显 ,效果较好 .一是碘溶于乙醚液体后 ,其气味大大减轻 ,降低了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二是乙醚的碘代物为桔红色 ,作为演示实验 ,学生极易观察 ;三是碘与乙醚混合后 ,所得的乙醚碘代物仍可随压强的变化而汽化、液化 ,且汽化时不会留下未汽化的液体 ,能很好地达到该节实验的目…  相似文献   

20.
在讲授初三物理“做功和内功的改变”这一课时,需要做“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演示实验。为了提高演示效果,在厚的有机玻璃筒里,最好放入浸过乙醚的小棉花团。可是乙醚是一种危险药品,而且不好保存,因此这个实验不好准备。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千方百计寻找乙醚棉的代用品,最后选用红头火柴,效果很好。方法是:取一根红头火柴,用小刀剥离下火柴头上的红磷,然后将它放入厚有机玻璃筒内,再将活塞插入,在筒内上下活动5~6下,以提高筒内的温度,最后将活塞拔出再重新放入迅速压下,可看到红磷燃烧的火焰,效果非常明显。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