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佛最令人着迷的是他的身份.他不像托尔斯泰、霍桑等出身高贵的作家--其个人生活无法让普通读者接近,如果避开他小说家的身份不谈,生活中的卡佛可能就是个酒鬼、投资失败者、婚姻抛弃者……他融入美国当下中下层的市井生活--开一辆破车,有三五个好友,玩世不恭,朋友间还吵吵闹闹,不同的是他既是这些生活的展示者,同时也是这些生活的记录者.  相似文献   

2.
发现生活     
朱子涵 《小火炬》2012,(3):24-24
有的人把生活装进大脑.所以他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变化无穷的:有的人把生活列在纸上,所以他觉得生活是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有的人…而我就是后者:家里——学校——家里——学校,我的生活总是这么单调。可我不愿相信我是把生活列在了纸上。早上的一顿早餐,在学校的时光,回家后渐渐地.我发现了我的生活。每到晚上.爸爸妈妈总会问我第二天早上吃什么.我总是回答:“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时代》2009,(12):42-43
西子姐姐.你好。我家隔壁有个小孩。和我年龄一样大.但他很特别。是个聋碰孩子。我经常在小区看到他.很想和他玩。想知道他是如何学习和生活的。但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交流?  相似文献   

4.
1971年.他出生在布里斯托尔,开始了贫困而又自卑的童年生活。 他讨厌自己的体重和丑陋的外貌.因为这些是其他男孩儿嘲笑讽刺他的理由。他不明白,为什么其他的男孩儿可以拥有那么矫健而又挺拔的身姿,而他却一无所有。  相似文献   

5.
高贵的生命不在于追求生活条件优越,而在于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看到一则新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儿时的梦想竟然是要当煤矿工人。"矿工劳动是十分艰辛、繁重又危险的。只有那些勇敢的、强壮的男子汉,才配得上矿工的称号,胆小和孱弱者是不可能在井下工作的。"即便是多年以后已身为总统,他仍对自己儿时的梦想充满敬意。可能是总统的梦想和他的身份落差太大的缘故吧,有的人看到了总统的作秀与炒作,有的人看到了名利的枷锁,有的人看到了观念的嬗变,有的人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我却从中看到了平凡——总统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视卑微为高贵的普通人。亚努科维奇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冶金工人家庭,两岁的时候母亲去世,饱尝了生活的窘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是很容易感谢人的——尤其是感谢那些曾经狠狠整过自己的人:当这些狠狠整过自己的猛人对我们稍稍手下留情时,我们就会对他感谢不尽。理由似乎是:我们被他整过.知道他有多厉害。现在,他居然手下留情,我们能不感谢么?再不感谢.他还那样——甚至更厉害地——狠狠整我们!古语所谓“饥者易为食,寒者易为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7.
人是衣服马是鞍,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三分人才,七分打扮,这些俗话虽失之偏颇,却也道出了衣饰打扮在人物美中的作用。中华是个衣冠古国,全人类的衣饰之考究精美,没有能与中国比拟的。衣饰也是人的身份、性情、风度、处境的标志,令人一望而可以大致判断此为何许人也。黑格尔曾说: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又说,不反对外在事物的人是这样办的,就是对他自己,他自己的自然形态,他也不是听其自然,而要有意地加以改变。一切  相似文献   

8.
晚明清初文人李渔没有像很多遗民诗人那样去缅怀故朝,他以平民身份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代表作之一《闲情偶寄》就是李渔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突出表达了其生活情趣——闲情。闲情是紧张生活下的舒缓,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腾婧 《父母必读》2010,(2):86-89
宝宝离开家在园的时间里,他的一日生活是怎样安排的?他会遇到什么困难?老师是否会喜欢他呢……一个个问号不断地袭击着妈妈们。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跟随一位老师在幼儿园里待了一天.找找看.有没有你需要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小伙子高中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他发现当地的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他精确地估算出了这样一个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约仅为万分之三.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沾沾自喜.从此之后.他便经常逃票上车。  相似文献   

11.
他者的城市与王安忆的上海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他者即是王安忆对于自我、上海和国族的身份认同,而通过对上海——他者的城市的描述,王安忆完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寓言式叙事。  相似文献   

12.
理性之光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引用了伏尔泰的一句话——“谁不具有他的时代之精神,将会经历他的时代的所有不幸”.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念:承认、理解和认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命历程,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超越不幸,从而进入理性世界的王国。  相似文献   

13.
《小读者》2010,(2):48-49
它们是生活在童心世界里的精灵.因为他们的简单明了.因为你可以从它们身上了解世事.通过他们重新发现曾经熟视无睹的生活趣味。还等什么,看看这些让我们着迷的经典卡通形象吧,是它们使枯燥的生活和学习变得可爱——  相似文献   

14.
张伟用 《留学生》2011,(4):60-61
为了追求梦想,他放弃了受人尊敬的医生职位以及国内优越的生活条件.以陪读生的身份进入美国.积极学习英语,靠打工维持生计。因为“贵人”相助.他获得宝贵机会入读哈佛医学院.从此揭开了职业发展的新一页。  相似文献   

15.
理查德·费曼是物理学界的奇才,他的一生就是一本书。一本趣味无穷、引入入胜的大书。费曼曾经这样说道,冯·诺伊曼给过他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你不必为你身在其中的世界负责。自那以后,费曼没有了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他成为一个很快乐的人。还得强调的是,费曼的天性或许就是如此.而冯·诺伊曼的话只是给了他一个理论上的借口而已。纵观费曼的一生,他做任何事都有滋有味,乐在其中。科学——尤其物理学——是他的至爱。科研之余.他则不时会以有趣的事情来点缀生活,开密码锁,敲巴西鼓,乃至跳舞绘画,每一样他都拿得起放得下。  相似文献   

16.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作家,他本身的边缘性对其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边缘性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是一些困惑的漂泊者(流散者)、戴着面具的模仿者、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他者等等。通过他们,奈保尔力图告诉人们的是:外来移民和移居宗主国的原殖民地人,无论他身份如何变化,都只能是一个永远的流散者和边缘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2013,(9):78-78
课堂生活是属于人类生活实践总体中的一种生活。它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参与者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份——教师与学生,承担着合作完成任务的责任,因而成为人类生活,也是参与者个人生命历程中独特的生活类型,留下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大多在一节节课中度过。他们在其中创造和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经受失败的挫折,慢慢积淀着难忘的同学缘和师生情,滋长着对日常生活之外的广袤天地和世道人事的向往,增强着坚持的意志和成长的力量……这是课堂生活给予“在其中者”心灵的终身馈赠。  相似文献   

18.
传奇 《小学时代》2010,(6):12-17
还记得上次说的梁上君子——帽猴吗?这些家伙哪儿人多就往哪儿钻,专门袭击人们的美食。人们终于产生了对它们敬而远之的想法——这不,它们被人们抓住送进了丛林,就此结束了它们曾经的天堂般的城市生活.可是.丛林生活危机四伏,它们能适应吗?  相似文献   

19.
生活的艺术     
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比较而言,美国人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语用身份的三种类型之一,他者身份尽管时常发挥重要作用,但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细化研究。本文基于语用身份论,以《红楼梦》中的语料为例,探析在该文学语境中的他者身份调用情况,涉及其实质、动因和路径。研究显示,他者身份调用有时是发话人把他者身份当作交际资源的一种刻意行为;发话人调用他者身份的动因往往是维持语用平衡,以满足行事、面子和权势等需求;发话人常会通过身份借用、冒用或擅用等路径调用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