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吃鲜鱼一口,不食臭鱼一斤,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如果把报纸、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比作鱼的话,我们的受众,即读者、听众、观众,当然是喜欢“活鱼”了。换言之,要想使我们的新闻受欢迎,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和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都强调了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效果的问题。江泽民同志说:“把报纸、广播、电视办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读者、听众、观众爱读、爱听、爱看。”李瑞环同志讲:“如果不下工夫提高宣传艺术,不增强新闻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是一句空话。”这两篇重要讲话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新闻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对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作用。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对待自己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同人民群众多多奉献精神佳品。新闻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是新闻作品本身作用于受众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说服力给  相似文献   

3.
陈颂英 《新闻窗》2005,(3):13-15
受众是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受众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包括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  相似文献   

4.
知识窗     
什么是受众‘受众’是一个外来名词,是近代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的逐步发展而新创造的一个集合概念,是包含报纸读者、广播节目听众、电视节目观众的一个统称。受众,又称受传者,是相对新闻传播者而言的。在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发展、普及以前,新闻的传播主要靠报纸,新闻受传者可以‘读者’一词代之。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起来后,电子传播媒介逐步取代印刷传播媒介,新闻受传者中,听众、观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再用‘读  相似文献   

5.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区各族新闻工作者对采写现场短新闻越来越重视了。《新疆日报》和其他一些报纸开辟了“现场速写”、“目击新闻”、“现场采访”等专栏,广播、电视也增加了现场口头报道,来自第一线的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富有生气的人和事大大活跃了报纸版面、电视屏幕和广播节目,深受读者、观众、听众的欢迎。一些现场短新闻被评为好稿,这是我区新闻宣传出现的可喜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简洁,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短,是新闻题中应有之义。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在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中,都提出了注意新闻工作特点,继续坚持新闻改革的问题,要求把报纸、广播、电视办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读者、听众、观众爱读、爱听、爱看。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求新闻简短。李瑞环同志明确指出:“要增加报纸上的信息量,就必须  相似文献   

8.
“给新闻更多的背景,给事实更多的理解”,这 是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开播前的导视语,近日琢磨起来深感创意者之高明。一个电视栏目要给予观众更多的新闻背景,那么,一条经济新闻或者一个经济专题报道,就更要突出新闻背景了。近年来,观众总说我们地方电视经济节目不尽人意,我想除了新闻选题、报道角度和事件本身的  相似文献   

9.
在首届“现场短新闻”颁奖大会上,李瑞环同志指出,我们的新闻宣传“要努力做到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使人们感到我们的宣传和蔼可亲,使读者、观众、听众感、到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关心,而不是使人家看见你就讨厌,看见你就跑。现在开展的‘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有利于解决好这个问题。”什么是现场短新闻,我想是否可以这样表述:用最精炼简洁的语言,具体鲜明的形象,来迅速传递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片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关于新产品、新服务项目、科技新发明、新医疗技术等等的介绍、报道越来越多,颇受读者、听众、观众的欢迎。笔者近年来从事这类“小新闻”的编辑工作,发现这类“小新闻”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大新闻”一样,也存在着一个报道准确与否的大问题。即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要注意抵制“虚假信息”。这类“小新闻”报道准确了,有助于社会信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报纸、广播等传播工具与读者、听众之间,因主观和客观等原因,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的话,那么电视是最“贴近”观众的了。这就是电视报道与报纸、广播报道的不同之处,这种电视报道自身独有的特性,就是电视报道在观众方面引起的现场感。  相似文献   

12.
陈万怀 《今传媒》2010,(4):89-91
"说"新闻和"播"新闻同为当前广播、电视媒体新闻播报的两种不同方式,特别是"说"新闻,因其独特的新闻播报方式,获得了听众和观众的普遍认同。同为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新闻内容、听众定位大致相同,然而,其各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读者或听众、观众对会议报道越来越冷淡,有些读者干脆不读此类报道,而我们新闻界却对此表现得不太敏感,依旧我行我素。打开不少报纸,大大小小的会议新闻充斥版面,尤其在头版上,稳稳占据着“上半部分”的位置。这种你看你的、我写我的现象,说明在新闻采编方面,许多地方缺乏市场意识,缺乏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要研究读者、听众和观众? 在四化建设蓬勃向前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倡新闻工作者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宣传对象,有什么必要性呢? (一)为了不断搞好新闻改革,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新闻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如果因循守旧,迈不开大步,踩不出新路,或者掉队落伍,就难以发挥“向导”作用。进行新闻改革,必须依靠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因为他们长年战斗在各条战线的第一线,他们具备对自己了解,对群众了解,对社会了解,对报纸、广播、电视了解的“四熟悉”优势。他们既是历史前进的主宰者,又是创造经验的实践者;既是新闻宣传的接受者,又是  相似文献   

15.
董力刚 《新闻传播》2009,(10):135-135
谈到新闻报道角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伴随.着每个新闻事件的发生.每个新闻记者都会从不同角度写出风格各异的新闻来。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角度的新闻。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响,为什么有时在采访同一新闻事件中.有的新闻记者作品发表后.不仅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甚至获大奖,有的新闻记者作品发表后,却没滋没味,引不起读者、听众或观众的兴趣呢?选择好新闻写作的角度。应当是揭示其奥妙的原由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各族读者、听众、观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兴趣、需要、时间和习惯,以及他们对报纸、广播、电视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为新闻改革提供依据,自治区新闻学会、新疆广播电视学会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疆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于5月27日至6月2日,在乌鲁木齐进行了新疆首次  相似文献   

17.
在新近出版的《新闻工作手册》中,专门写了一段“节目主持人”的条目释文。撰稿人于礼厚和我一致认为:“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叫做节目主持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有别于新闻通讯和文章的播报者。主持人是以他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个性,直接面对听众或观众的人。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他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串联一次节目的各个部分,但也可直接向观众和听众传播信息。”  相似文献   

18.
写新闻同做其它工作一样,也是讲究效果的。一则真实的新闻,即使宣传的内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如果不讲究宣传艺术,缺乏可读性、感染力,不能吸引受众去读,去听,去看,当然也就不会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所以,江泽民总书记说:“要和新闻单位的同志一道,研究如何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水平和效果,把报纸、广播、电视办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读者、听众、观众爱读、爱听、爱看。”这说明,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既要求  相似文献   

19.
周斌  黄莺  倪珂 《视听界》2009,(1):107-108
一位从事电视新闻三十多年的老记者说过“吸引眼球的是曝光类新闻,然而真正能抓住观众心的是服务类新闻。”“新闻服务于生活”是央视新闻频道2007年6月5日开播的《朝闻天下》栏目的宗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受到了行内专家、同仁的认可。杭州电视台的《小强热线》、无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看点服务车》以及无锡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的《阿喜帮忙》,其收视表现和社会效果都证明,“新闻服务于生活”的帮忙类节目满足了观众的现实需求。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路,就在“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新闻学告诉我们,新闻价值为读者、听众、观众等受众的共同兴趣所左右。一方面,新闻作用于受众,其被受众接受的深广程度愈大,对受众的感知、教益和引导作用就愈大,从而显现出的新闻价值也就愈高,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既然受众接受新闻深广程度的差异已成为判别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参数,那么受众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兴趣,就必然构成调节新闻价值增减、消长的决定因素。受众兴趣的“共同面积”增大,新闻价值随之提高;“共同面积”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